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法的定位与中国经济法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经济自由主义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其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一个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过程。经济自由主义理念下经济法的定位主要体现为 :经济法存在的的宪政基础———有限政府原则 ;经济法产生的可能性———政府干预对经济自由的意义 ;经济法作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市场失灵的存在与政府干预的界限 ;经济法相关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公共选择理论的一元行为假定。中国经济法应该以实现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平衡、约束市场与约束政府之间的平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李玉虎 《理论界》2006,(10):43-44
经济法的生成有自身的规律性,其中,20世纪上半期主流经济思潮对经济法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国家干预经济、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三股经济思潮,对经济法的生成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20世纪后半期新的经济思潮的出现,经济法的内容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3.
国家干预论是当前经济法理论的重要基础,亦是经济法理论发展的瓶颈所在。国家干预论在调整对象论的框架内追求经济法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市场失灵"理论,最终将"干预经济"确立为国家的经济职能与经济法的根本使命。但是,国家干预论面临着解释力不足和指导性不足的双重困境,因为它立基于教条化的理论框架与进路,不完整的经济法世界观以及非客观的经济法历史生成论。经济宪法进入经济法学的视域是实现理论转型的开始。经济的宪法治理,即"经济宪治",应成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基础。经济法的根本立足点是实现宪法确立的经济秩序,经济宪法是经济法的效力基础与内容基础,塑造了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判断与合宪性约束。经济宪法与政治宪法共同构建了经济法治的原则与框架。  相似文献   

4.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意志和协调全社会经济利益目标的体现,国家、社会二元分离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原则提供正当性前提,“有限理性”社会理论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原则提供正当性认知,“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理念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原则提供正当性进路。既应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又要限制其弊端,确保该原则在经济法中的正确定位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这表现在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实践实质正义。经济法通过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安全、倡导经济合作而一步步通向人文主义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市场的互动是经济法的基本分析范式,本文以国家干预观和市场调节观作为两条主线,以国家干预与经济自由两大经济思潮的理论演化为论述起点,在实践层面,分析评价了中国经济转型期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并进行了反思;在理念层面,阐释了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法律的理论命题;在制度层面,提出了对国家干预进行宏观调整和微观重构的理论构想,旨在对国家与市场分析范式进行系统解读,寻求经济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国家干预权的正确行使.  相似文献   

7.
关于经济法的经济理性,国内学者一般以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作为经济法的立论基础,这种研究进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但市场、企业与国家作为相互替代的调节机制并不宜以单一的国家干预机制来整合,因此可以从这三种调节机制替代的经济理性来寻觅经济法的生命空间。  相似文献   

8.
<正> 对经济法研究简单的回顾与思考 现代经济法最早闻世,应该是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尤其广称“经济母国”的德国,这是国家干预在法律制度上的反映。日本则将“干预”改为“统制”,我国又使用“管理”二字。不论怎说,经济法走向独立的部门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主流经济法基础理论采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经济法"的逻辑体系,该体系缺乏对不"失灵"的市场的论述,缺乏对国家干预目标的界定。借鉴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界定经济法中的不失灵的市场,可以为主流经济法逻辑模式构建起点和终点,使其逻辑推理更严密圆满,进而为国家干预进入和退出市场提供理论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现代经济社会来说,经济法是一个新兴的又极其重要的部门法.而一个成熟的部门法体系,需要有特定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作为支撑.因此,对经济法理念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出其问题和不足,并加以调整和丰富,从而促进经济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对现代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晋  吴宁 《江汉论坛》2003,(3):114-118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历来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相互对立的两大思潮.由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各国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的直接理论渊源,并最终促成现代经济法以独立的法的部门的面貌出现.本文认为,干预主义铸就了经济法的胚模,并经自由主义的精雕细琢而摆脱混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李文靖  邵雍 《北方论丛》2021,(6):132-139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其实业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甲午战争的失败,亡国亡种的危机,促使孙中山思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提出发展实业的设想。《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实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面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思想、敢闯新路的精神、从国情出发的务实态度、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对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是经济法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法学基本范畴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经济法价值是法律价值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包含了法的一般价值目标。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有着其特有的价值取向。而在经济法诸多并存的价值目标中,体现了一个核心的、主导的价值理念,即社会整体效益。效益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基石;整体性是经济法效益价值的本质特征。社会整体调节机制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及其基本原则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经济关系只能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来调整 ,才能达到法律调整的最优化。根据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 ,对经济法所调整的具体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 :市场主体参加的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等。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密切相关的是其基本原则 ,根据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必须坚持国家适度干预和维护公平竞争两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思想的探索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在同时代中国探索者行列中排在最前面,他对当时的中国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形成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对外开放思想体系。对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时代背景与历史条件及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研究,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贯穿史际春教授经济法思想的核心,是以经济与社会实践的规则治理为根本。经济法的存在基础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部门法划分理论,突出法律的调整方法、理念和绩效对于确立部门法地位的重要性。探索经济法的本质应当诉诸于公私融合的实践情境,尤其应针对经济国家的现实规律,界定和分析经济法纵横统一的准确属性。经济法学应当坚持并深化实践性的理论研究进路,在满足实践对经济法的需求中塑造经济法的适用力和经济法学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化发展"是贯穿孙中山一生的理想与信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孙中山即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正式提出这一主张。《实业计划》的英文书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译作"中国国际化发展"或"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可能更为合适。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严谨、细密、科学并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全国工业、交通规划,不如说是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的宏观设想。《实业计划》是近代以来最早、最完整、最系统提出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帮助中国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实现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中国的战略。然而,这一理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并未能够实现,这是因为他在晚年面临着极其错综诡谲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希望向英美寻求资金支持,以和平、渐进、开放的方式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却屡遭挫折。面对困境,他外争主权、内争政权,选择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力争完成国家统一。孙中山逝世后,"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思想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国人对《实业计划》的解读亦常常忽略其国际化发展的理念。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这一思想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与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19.
政府适度干预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明欣 《齐鲁学刊》2012,(5):112-115
自由竞争经济下,资本家的过分自利行为造成了市场失灵,因此政府以一种"调控人"的身份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而长期的政府干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政府失灵"。传统政府干预理论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经济法未完全生效的原因,并依此提出双向干预说,期望利用经济法克服政府失灵。但实际上政府失灵是经济法的一部分,对政府失灵的克服只能是完善经济法自身,具体措施可以引入适度干预学说:第一,引入契约机制的互动干预体系;第二,建立责任与干预相统一的问责制度;第三,将克服"政府失灵"列入除经济法以外的合适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法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法理念的弘扬,经济法理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保障作用.以民为本,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平衡协调,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社会责任本位,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才能使社会安定有序.所有这些,都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见,和谐社会与经济法的"以人为本、平衡协调、社会责任本位和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统一"的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