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复杂的上升趋势.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导致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转变的重要变量因素,而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又受到许多因素制约.本文就是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定性地分析概括.本文试创立了一个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测定的操作化模式——5·20·43模式,即从5个维度上,确定20个一级指标,43个二级指标,通过问卷赋分测定、回归分析、检验,得到了目前中国社会省会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水平呈现“半融入化”,而制约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城市社会中的制度因素的结论.这为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完善制度,使流动人口有机融入城市,实现中国人口适度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必然有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通过定量化的模型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因素是多元的,收入水平、宗教信仰、民族类别等因素的影响在模型中均不显著;显著的影响因素除了性别、文化水平和配偶情况之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信息来源和地方政府是否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历史文化方面,对流入地宗教的看法及流出地域等文化和历史造成的因素影响显著;经济方面,收入高低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行业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户籍制度引致的城乡二元结构让灵活就业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也给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带来困难。区别于既有研究侧重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并基于经济融合、心理融合、社会接纳三个社会融合的维度,我们对浙江、四川进行了专项调研,分析了灵活就业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愿不高的原因,发现缴费能力低、城市归属感不强、就业地政策排斥是制约该群体在城市长期居留和养老参保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着力提升该人群的个体人力资本,搭建社区交流平台,拓宽其社会融合的意见表达渠道,进而推动养老保险扩面服务。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对人口流动的引导、社会体制对流动人口的保障、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适应是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个体及其子女发展诉求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动力。在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选择规律、阶段性融入规律和互构性接纳规律。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应当从改革完善居住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流动人口对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的归属感等方面,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行操作化设计,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推进流动人口的真正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融合视角研究城市新市民的融入不仅能从宏观上反映社会基础的变化,也可从微观上评估这一群体的生活境况,从而为探讨采取什么政策手段来缓解社会矛盾提供理论支持。文章对杭州新市民的生活状况展开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这些调研和访谈反映出新市民群体在户籍入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遇到了困难。结合社会融合的视角并从公民权利、就业市场准入、福利服务和社会网络等维度对新市民的城市融入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既与政府社会政策实践密切相关,也是衡量社会融合维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孙涛等发表的文章《社会融入视角下的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研究——基于三亚市的实证调查》(《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4期)认为,从典型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快速城市化引致的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导致城市社会结构复杂化,并产生社会融入的问题。国外经验显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包括结构性融入和文化性融入,其中结构性融入意味着移民个体或群体在流入地从制度与组织层面社会  相似文献   

7.
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城市"他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城市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否则,会引发各类矛盾纠纷乃至带来更大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将揭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和流动人口本身因素,寻找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唐杰  张斐 《兰州学刊》2011,(2):95-98
文章运用“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于流动人口在京居留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经济背景特征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总的来说,当前人口流动趋于理性,在社会分层处于优势地位的流动人口更具有长久居留倾向,但仍然面临较大的社会融入困境。政府部门应当尽快着手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并为初到城市的流动人口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服务,并且将居留时间作为城市公共福利分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一个重要和现实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不管是政府、城市市民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都需要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菊华 《中国社会科学》2015,(2):61-79,203,204
通过对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人数据和社区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测量,发现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入水平一般,且各维度的融入状况差别较大:制度约束和结构排斥使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进程严重滞后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凸显融入的差异性;乡—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不如城—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表现出融入的分层性;良好的社区服务与接纳环境可有效推进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社区依赖性;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及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的联接影响流动人口的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互动性。推进融入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消除歧视、排斥的制度障碍,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区氛围。  相似文献   

11.
以2008年常熟市服装城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流动人口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在流入地的生活形态、社会融合度等进行分析。从流动人口在当地生活适应情况、社会活动参与情况、与当地人交往频度、对当地新闻的关注程度、居留意愿和身份认同感等六方面进行考察,发现常熟服装城流动人口总体社会融合度偏低,居留意愿表达不强烈,其中暂留人口比滞留人口社会融合度低,说明居留时限是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流动人口的代际差异使得城市的容纳能力与融入愿望、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加之外部控制力量不足和内部控制力量的弱化,导致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根源,不在于惩罚力度之弱而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公平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落后。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制度、创新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体制,自然而然成为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根本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口流迁视角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秀云 《天府新论》2008,(4):99-102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条件.目前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口流迁与社会融合逐步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的软约束因素,特别是流动人口的边缘性特征和"半城市化"状态,对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应该从政府宏观政策驱动与合理制度安排、社区微观支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提高农民工的自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构筑安全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刘立光 《天府新论》2021,(2):107-116
文章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社会认同感对青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 (1)从整体来看,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感较弱;(2)社会认同感对青年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确实具有促进作用,但与其对中老年流动人口的影响相比,作用较小;(3)在青年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中,职业类型和本地有无住房等因素最为明显。文章认为,社会认同感并非流动人口的单维度反映,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本城市经济和科技等外生因素之外,还应该考虑如何让本地人和外来人口更融洽地相处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量流动人口对我国城市社会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目前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问题日益突显。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北京模式、上海模式、东莞模式和苏州模式的分析和比较,认为我国流动人口居住地的社会服务管理面临着从流动人口防范管理转向居住地管理;从流动人口服务转向居住地服务的新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流动人口居住地社会服务管理改革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我国宏观上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微观上则是人口"进城"和"返乡"两个过程综合的结果.因此,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结构的重新构造,也需要从流动人口行为模式中进行深度的考察.本文讨论了四方面问题:一是流动人口"进城"和"返乡"的综合过程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二是城市部门如何引导流动人口的"进城",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三是城市部门如何适应流动人口的"返乡",通过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进入农村带动农村发展;四是为建设城乡间人口自由流动的通道和机制,努力探索和推进相关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7.
家庭化迁移并定居城市已然成为乡-城人口流动的新趋势.本文基于2014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开展经验研究,评估家庭融入指数.研究发现移民家庭主要面临家庭结构失衡、家庭经济分化加剧、家庭福利政策缺失、家庭服务薄弱四大基本问题.同时,依托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开展行动研究,构建新型的“移民家庭服务提供模式”.在上述经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证据为本”的政策研究,从家庭能力建设、家庭资本建设、家庭就业促进、家庭社会福利政策四个方面,构建“乡-城移民家庭融入政策体系”.研究旨在促进家庭政策与现有一般性社会政策体系的融合,增强社会政策运行的社会基础,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增进移民家庭的社会福祉,化解社会隔离与家庭分离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8.
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城市化进程而言,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核心思想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基于城市人口管理创新的视角,需要在城市人口管理方面对政策路径进行适当调整:在管理过程方面应当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在管理主体方面实行政府与社会互动武一体化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实行社会政策配套改革,特别要重视利益导向机制在人口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 1 997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文章进行简要概述 ,分析这段时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成果和特点 ,不难发现 :即是能够进入公立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可能面临文化的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因此 ,在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的同时 ,应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如何融入城市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20.
童潇 《贵州社会科学》2012,(10):114-118
城乡人口间的快速流动已对我国农村、城市以及流动人口本身展现重要社会影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匮乏,城市内部大量社会问题出现,流动人口自身所受到的社会排斥都可从中找到原因.建构有关城乡人口流动的新型管理体制非常必要:一是改组国家计生委为国家人口管理总局,以统一管理全国人口问题;二是培育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注重人力资源投资,特别要瞄准流动人口二代,通过代际政策逐渐消弭流动人口与城市原生人口间差异;四是应注重从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开放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非转农)、农村宅基地产权确立变更等政策调整方面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