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共军事摩擦进一步扩大,沈钧儒等一部分坚持团结抗战的国民参政员非常忧虑。他们在国民参政会一届四次大会上提出要求组织华北慰劳视察团,了解国共军事摩擦真相,找出解决办法。然而,由于国民党坚持消灭中共、消灭抗日根据地的阴谋和对国民参政会的强力控制,中共对视察团的真实目的表示怀疑,并向国民参政会发去了质疑电文,致使视察团并没有考察国共军事摩擦最为严重的陕北,沈钧儒等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目的也未达到。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了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本文着力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由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共和谈文献资料选辑》,是一本反映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的史料专著。该书于1980年7月初版,又于1983年9月出增订本,并公开发行。增订本较之初版新增了近40篇文献资料,从而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和谈的全过程,以及民主党派对于国共和谈的态度。笔者在拜读之  相似文献   

4.
高正礼 《江汉论坛》2001,2(5):40-43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统战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二者在抗战中的军事合作,构成了国共两党军队并肩抗日的主体;抗战相持阶段,中共通过争取地方实力派的同情和中立,粉碎了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维系了中国的抗战局面;抗战后期,中共与地方实力派,尤其是与西南地方实力派的合作,推动了大后方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共同参与下进行的。作为国共两党领导者的蒋介石、毛泽东从对抗到携手合作、纷争、摩擦谈判直到抗战最后胜利,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与荣辱,国共两党只有携手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期盼。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合作的丰硕成果。这种成果不能不使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生前的金玉良言: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是尽人皆知的民族大义和客观真理。值得总结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进和坚持国共合作,直至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今天,海外的中华儿女都渴望早日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总结过去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启迪未来,是很有意义的。一、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建立对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作用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国共两党同感民族危机的深…  相似文献   

7.
一、国共“党内合作”形成的不可选择性国共“党内合作”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只要客观地分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过程,就不难断定它的形成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中共“一大”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便找到孙中山商谈有关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孙中山表示,中国革命只能有一面旗帜,革命力量应集中在国民党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只能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反对党外联盟与平等合作的背景下,马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历,提出国共“党内合作”的建议。陈独秀坚决反对马林的此项主…  相似文献   

8.
1937年,宋美龄在争取苏联援华抗日的交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参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斡旋协调,促进了抗战初期两党合作抗敌局面的形成;她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抗战的实际工作,致力于争取国际援助的对外宣传活动。联苏、和共、抗日,宋美龄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具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在中国由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一年,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发达的工业经济,成为国共两党的必争之地。谁占据东北,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毛泽东说:“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蒋介石也强调说:“没有东北,就没有华北,没有华北,就没有中国。”这就决定了战后初期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军事斗争,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战争热点。这场斗争不仅是国共战略交锋的焦点,而且是美苏远东战略的焦点。东北军事调处作为热点中的热点,反映了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又妥协、又斗争的错  相似文献   

10.
陈瑜 《贵州社会科学》2005,1(2):154-156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都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对于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国共两党既有共识,又有认识差异。由于国共两党对敌后游击战争的认识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抗战结果: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迅速扩大;而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萎缩,游击部队日益减少,在敌后战场上逐渐失去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华政策,直接影响了抗战期间的国共两党关系。本文试就美苏两国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谈一些粗浅看法,从国际制约因素这一角度探讨国共合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4 0年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嬗变期 ,国共军事冲突是双方在华中地区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共两党虽然最终妥协与缓和 ,而实质上已经貌合神离。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变化导致国共政治力量对比开始嬗变 ,双方力量的彼消此长影响到中国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3.
王英俊 《学术研究》2022,(6):136-145
抗战初期,广东党组织与余汉谋部的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并发展,这与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国共关系的状况及张文彬本人统战理念直接相关。但随着国内反共高潮延展至广东,余汉谋的反共面目彻底暴露,双方合作关系最终破裂。此后,广东党组织因应局势变化,作出了把工作重心放在敌后根据地独立自主发展武装力量的决策。抗战前期广东党组织对余汉谋部的统战过程,映射出战时广东国共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抗战初期,国共再度合作。国内外一些舆论界人士怀着喜悦的心情,把这喻之为国共的“蜜月时期”。如果说,这一形象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战初期国共关系的话,那么,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成立,则可以说是这一“蜜月时期”的高潮阶段。第三厅在分管宣传工作的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及该厅厅长郭沫若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爱国和有识之士,“以笔杆代枪杆”,为抗战救亡而呼喊,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里最活跃和最有成绩的部门之一。无论是过去和现在,每当人们提及三厅,“就  相似文献   

15.
邓荣元 《学术研究》2005,(8):114-116
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广东抗日军民坚持国共统一战线,在粤北地区建立了抗战基地。粤北抗战基地在物质补给、征调兵员和牵制日军等方面为全局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了举国抗战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行第二次合作,由我党大力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一条片面抗战的路线。它仍旧坚持一党专政,既不给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以民主权利,也不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战,不利于抗战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各民主党确实行全面抗战,积极主张民主抗战,设立一个包括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在内的民意机关。国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9):94-107
抗战时期国共在山东敌后并存,二者间的相处既与国共整体关系息息相关,又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合作贯穿始终,摩擦时轻时重。初期总体关系融洽,合作区域遍及山东全境;1939至1941年摩擦频发冲突升级;皖南事变后中共与东北军统战关系出现波折;1942年后摩擦相对缓和。中共对国民党态度相应发生变化,由初期的"统一战线高于一切"及摩擦时的委曲求全转而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适度自卫反击,经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了统一战线大局;山东多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中共始终分而待之,充分利用其间矛盾,争取到发展空间。1943年夏于学忠出鲁、李仙洲入鲁失败后,山东国共力量对比显著逆转。中共在山东军政力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蓬勃发展与国民党势力由盛而衰的退变形成鲜明对比。其原因涉及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国共不同的抗战理念和抗战模式使然。  相似文献   

18.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在抗日的前提下调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关键;经过谈判,最终找到的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是国共再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不管政党之间的分歧有多大,但只要与时俱进,有和谈的诚意,是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求同存异的合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19.
1949年,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中共在大陆的解放,国共两党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半个世纪以来,国共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经历了军事对抗──缓和松动──再掀波涛的大起大落阶段。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时,我党重申“一国两制”基本政策不变,志在促进祖国真正统一,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国共关系变化的规律特点,发展趋向,对于促进祖国统一,认清其统一事业的复杂性、艰巨性有着致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49.10-1950.6国共战争的继续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是半个世纪中国共关系的特殊时期,蒋介石虽败守台湾,但…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集团坚决主张抗日救亡,坚定的抗日救国立场成为了新桂系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政治基础。新桂系根据时局与形势变动的实际情况,利用其作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军事影响积极推进与中共的政治互动及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内部团结以及国共再度合作从而实现举国抗战新局面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