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朱子和阳明都把"格物致知"作为修养工夫的一个核心,但二人所要"格"之"物"和所要"致"之"知",以及如何"格",却大不相同。从二人对"格物致知"的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窥探出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理学与心学不同的工夫论进路。朱子和阳明的"格物致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修养工夫的着力点和的价值目标上。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认为人性本善但同时又离不开人自身的修养以保持和发展这种天生的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孟子修养学人性论或人性论的修养学及其修养美学。孟子的这种修养美学表现在人格完善论、养气修性论、充实为美论、政治修养善论和文艺批评论等方面 ,并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界一致认为虎关师炼?济北诗话?受宋代理学影响较深,其以“适理”、“雅正”论诗就是典型例证。但作为一个佛学修养高深的禅僧,虎关从深层上更倾向于以禅学论诗;其论诗须“自得”“醇全之趣”实质就是禅宗发明本心之回响。虎关“适理”论中含蕴理学与禅学两种思想影子,更接近于融汇禅学、心学于一体的严羽诗学。  相似文献   

4.
对陆九渊心学,不能简单地评断为"全是禅学",也不能认为它与禅学毫无联系.陆学与佛教的禅观之学在理论旨趣、修养风格、理想境界等方面既相异,又相通.  相似文献   

5.
作为临济宗黄龙派门人的黄庭坚,其颇具探索、践行禅学修养的自觉意识,其禅学修养路径是通过反观自身以明了自身本有之真如自性,然后通过对此真如自性的护持,最后达到随缘任运之精神境界。这与他身为儒者对儒家修养功夫的阐发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而黄氏有关儒释修养论的探索与阐发,亦对思想界的儒释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临济宗黄龙派门人的黄庭坚,其颇具探索、践行禅学修养的自觉意识,其禅学修养路径是通过反观自身以明了自身本有之真如自性,然后通过对此真如自性的护持,最后达到随缘任运之精神境界.这与他身为儒者对儒家修养功夫的阐发具有内在的对应关系.而黄氏有关儒释修养论的探索与阐发,亦对思想界的儒释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1472—1529)的心学,是实践道德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生活的学说;他从中国传统的心理学、伦理学的道德论出发,建立起了包括本体论、修养论、事功论、知行论、人性论,乃至文化的人格美学思想的统一体系。‘心学’是以‘心’为基本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此学肇端于三王(尧、舜、禹)‘十六字心传’;接受孟子及禅学的影响;大兴于宋、明;以宋·陆象山、明·王阳明为其代表。王阳明‘心学’的特色是以心为宇宙的本体,以心为一身之主宰:“众理众德皆摄归于心;做人、立身、处事的工夫,当求诸心。”所以他说:“圣人之学,…  相似文献   

8.
“敬”的心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敬是理学修养论的重要方法,而修养工夫论是与心性和天道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以“敬”为主要关切点的考察即可折射出理学经由元明两代的昌明显赫转而暗淡,继而心学大明这个演变转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学界长期以来对心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以陆象山为代表的金溪心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心学(合称"陆王心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心学,突出表现是江门心学有何理论特色,学界至今没有明确的回答。其实,江门心学以"学贵知疑""学贵自得""内外合一""学宗自然"和"因诗写道"为基本的理论特色,其中,"内外合一"特色表现在工夫论域,就是以"心事合一"或"即心即物"为主要内涵的"学无内外"工夫论。这种工夫论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工夫论的扬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江门心学的理论特色表明:江门心学是一个独立的心学流派;江门心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其思想对理学各派皆有深远的影响。就明代心学关心的主题而言,显然有偏重于工夫论的一面,即如何通过合理的修养技术,使平凡的个体“优入圣域”。周敦颐的“主静”思想对明代心学的工夫论起到了先导作用。从王阳明开始心学各家对周敦颐的“主静”思想进行了各种创造性的诠释和解读,比较突出的有阳明的“主静实兼动静”、王畿的“心极”说和罗洪先、聂双江的“主静归寂”说,这些诠释和解读体现了明代心学工夫论的丰富性及其与周敦颐思想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陈白沙的心学体系中,实指仁、善作为一种客观实体而存在,表现为道体与心体两种存在实体。陈白沙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达致至仁、至善的修养境界,从而实现了心体与道体的贯通。虚是一种"无欲"的德性境界,致虚是陈白沙心学基本的工夫论,"闲邪存诚"与"勿助"是陈白沙心学致虚工夫的基本路径。陈白沙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作为立德的根基,在致虚工夫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物的贯通,即"惟仁与物同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一体是陈白沙心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明中叶思想活跃 ,大家辈出 ,罗钦顺就是其间著名的一位。在阳明心学几呈席卷之势的情形下 ,钦顺中流砥柱 ,毅然奋起批驳心学之误 ,充分显示了一位哲人的特立独行的品性 ,时人论之为“宋学中坚”。钦顺思想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阳明心学禅学化的揭露、对程朱理学的改造、对气论的引申与深化、对佛学唯心论的批判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古人对于"诚"的理解,大体上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维度展开。前者是关乎德行事业、道德文章方面的功夫论、修养论,后者是关乎存在方式、审美需要方面的本体论、境界论。"诚"不仅是源自日常经验总结的道德范畴,更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本体范畴,其审美意蕴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北宋至明中叶,"主一"概念受到了较多关注,程颐、朱熹主要阐明了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修养工夫论意义。阳明则将"主一"释为心"专主于天理",使得这一概念具有了本体工夫合一的意义。湛若水综合程朱与阳明观点,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说,但其说在本质上表现出二元倾向。王栋对"意"的阐发则推动心学往更为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基于各自的思想背景对"主一"概念展开种种诠释,从而极大丰富了这一概念的意涵。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十分熟悉佛教之说,与禅僧交往比较密切,心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禅学特征。他反对佛教的祈福功能,主张为学应如禅学明心见性般简易直接、直契本心。在接引弟子时,陆九渊往往采取禅宗高僧式的直契学者本性,使其顿悟本心凡圣不异、人人不异。陆九渊借用了禅学的观念、禅僧的机锋和作风,用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明末儒学大师刘宗周的崇实黜虚的哲学观点。刘宗周一贯坚持儒家传统的重视实际和伦理的立场,反对禅学的虚无和超伦理的思想。他批判了王学禅学派的观点,并以王学正宗自任,但对王阳明学说中的虚无方面也进行了补救、匡正。为杜绝禅学空虚之弊,他接受了气本体论;同时他仍坚持心学。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实有的纯粹儒家的心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明代“心学”除了众所周知的阳明“良知”“心学”外,还有甘泉“气化”“心学”一系。甘泉“气化”“心学”思想集中体现于《心性图说》。在一“气”流贯的视域下,《心性图说》勾勒了万物间“生意”归之于人,人之“生意”归之于“心”,“心”之“生意”又归之于“性”,而“性”的展开便是天地间的“生意”,以“心”著“性”为这一图式之枢纽。《心性图说》还论及工夫论,甘泉以“敬”贯工夫始终,由是涵养一“心”所蕴之“生意”。由是甘泉建构了以“心”“性”论为核心,“气化”和工夫论为两翼的别具特色的“心学”体系。《心性图说》的撰成的机缘基于阳明对甘泉“心体”论的质疑,在此意义上,《心性图说》可谓是甘泉自我回护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心学思潮,引起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心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人性论和文学性灵说的崛起,同时也促使文人的山水游历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了一场对逸游败德论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思想运动,形成了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具体表现在:在胜境之中游目骋怀、直抒胸臆;于山水间娱乐性情,让心与自然得到高度会通;以"狂放"的方式体悟自然,体会至上乐趣.  相似文献   

19.
"修己"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所说"修己"是指主体通过自我修养来充实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实现人的理想和价值,而非特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修己以敬"主要是对"野哉"之人提出的修养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不具普遍的有效性。"修己"的动力源于主体的欠缺意识及人的理想与追求,是主体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超越性活动。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中将泰州学派的学风概括为"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狂禅化和异端化.但是,《明儒学案·泰州学案》所收人物并非全部都能归入此类学风,甚至有些思想家是以反对狂禅学风著称的,方学渐即为其中典型.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史书写方式,其实蕴涵着黄宗羲深刻的哲学洞见.通过将方学渐心学置于中晚明阳明学核心问题中考察其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