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认识论自我观明确地区分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先验自我不是实体,不可知;经验自我是实体,是可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的形式根据,经验自我则是先验自我发挥功能和作用的现实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作用:经验自我是具体认识形成的首要条件,先验自我则是知识的逻辑定格。  相似文献   

3.
谷永新 《北方论丛》2012,(1):133-137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批判哲学中最为重要、难解因而最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如何理解感觉材料、外部客观实在内容的来源问题,同时又是关系到如何解决近代西方哲学思维与存在二元对立的问题。费希特取消物自体,他认为,无论是客观外部实在存在,还是主观的思想内容都要从这个先验的能动自我最高原理出发推演出来。谢林意识到费希特取消物自体的局限,提出绝对同一哲学但又陷入了神秘直观。黑格尔看到物自体的积极意义,把物自体和先验自我合并扩展为精神,并成功地解释了物自体的含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5.
理性的灵魂学说竭力要证明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是实体。对此康德是这样阐释的:自我不在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它根本不是"实体"。因此,"自我"存在于知性的范围以外,我们凭借知性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任何知识。同时凭借知性企图认识"自我",只能依靠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经验知识。因此,三段论推理服从的是知性同一律法则,它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真知识。由是知性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只能依靠"先天综合判断"。而关于自我的知识全部是"分析命题",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不适用于自我。  相似文献   

6.
鲁绍臣 《河北学刊》2005,25(1):112-116
在康德的知识论中,纯粹自我意识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是,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又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全部知识的判断按照其内容和形式的规定,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经验综合判断(归纳判断)、先天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思辨判断)。其中,先验自我的逻辑原理为归纳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消极条件,但为分析判断和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提供了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8.
鲁绍臣 《学术界》2005,(3):189-194
纯粹自我意识在康德的知识论中,同物自体一样是终极的,并且构成了康德先验主义的基础。经验自我意识的提出是西方近代哲学克服经验主义阶段的标志之一,而康德的纯粹自我意识则克服了笛卡儿“自我”实体化和休谟怀疑论的缺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时代,但正是纯粹自我意识的超验性和与非生活性,使其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史现明 《理论界》2011,(3):95-97
从先验分析论到先验辩证论,综合的概念都处于优先的地位。从纯粹知性的统觉的源始统一性到想象力和知性概念的图型法,都以综合的概念为核心。康德认为,判断力作为人的一种"先天禀赋"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在概念的图型法中,康德认为不管是经验产物的图像还是先验的图型,都建立于知性的综合能力之上。综合以统一为目的,任何"统一性"都是综合的统一性。康德的综合思想蕴含丰富,大大启发了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对康德的影响是公认的,康德对谢林的影响是公认的,而笛卡尔和康德对胡塞尔的影响也是公认的.因此这四者的思想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内在的统一性既表现在传承上,也表现在改造上.从笛卡尔的"自我"到康德的"先验自我" ,再到谢林的"自我",最终到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先验哲学中的"自我"几经改造.而这些改造始终围绕着一个目的:明见性.本文以胡塞尔的"先验自我"为核心,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康德的"先验自我"以及谢林的"自我"相比较,试图阐明先验哲学中"自我"改造的历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康德先验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康德先验哲学的提出、概念辨析和认识主体辨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康德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其先验性,并给以适当评价.认为康德的先验性的真正含义是指先天的认识逻辑形式是使认识能力得以顺利发挥的逻辑前提条件,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这种先天逻辑形式在时间上先于经验之意.同时指出承认认识主体的先验性是康德创立其先验哲学的重要依据,并着重论述了认识主体之认识能力的先验性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明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自我刺激具有两个层次:在内感官层面,心灵凭借对外部杂多的完全时间化而形成了自我感觉;在先验统觉的层面,一切内部的有关自我的表象通过知性的联结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的经验建构,必须经由自我刺激。自我刺激的必然性表明了自我表象与外部世界表象相同的"被给予性",也表明了自我认识与外部对象认识相同的"非理智直观性"。据此,主体"不能不"对自身而言是一个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  相似文献   

13.
先验思辨逻辑是适用于超越对象——本体知识的客观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考察的是经验知识活动中的先验原理,因此可以被称为"先验知性逻辑",其根据是形式逻辑。而本体知识的必然性不来自于形式逻辑,而来自于黑格尔开创的思辨逻辑。思辨逻辑仍然需要有先验原理作为其客观必然性的保证,因此,先验思辨逻辑是思辨逻辑在主观反思活动中的客观性原理。本体知识的判断类型是"先天分析—综合判断",因此,先验思辨逻辑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回答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董碧 《北方论丛》2015,(1):129-133
麦克道威尔对康德自我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批评。他认为,康德的形式自我与时间不相容,不能与经验世界发生联系,应该剔除自我的先验含义。由此,麦克道威尔提出经验自我是康德形式自我基础的观点。但麦克道威尔的论证过程,存在着对康德的误读,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休谟怀疑论留下的难题,康德殚精竭智,寻找先天的使知识可能的先验路径。他先验地阐释知识的感性形式条件(时间和空间)和知性的形式条件(范畴),逻辑地确认了先天要素经验使用的客观有效性,从而回答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知识学总问题。康德先验阐释知识形式条件的意义由此凸现:现象整体作为知识的对象,是按照人所具有的知识形式条件的先验要求而可能的。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上,康德主张主体是主导,它统摄客体并加工客体。惟其如此,先验地为知识奠基才有其可能。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2012,(8):246
俞吾金撰文《康德"三种知识"理论探析》指出,从表面上看,康德主张"三种知识"(经验知识、先验知识和超验知识)理论,实际上他主张的是"三种知识要素"理论。在他那里,先天综合判断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存在方式,以至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经常把先天综合判断直接称作"先天综合知识"。毋庸置疑,康德在知识论上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相似文献   

17.
康德以先验自我构造现象世界,又承认有认识所不及的道德本体(物自体)存在,陷于二元论。认识的根据不在主体的先验能力,而在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康德的伦理学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以自由意志构造道德本体。但自由不是意志自由,不是主体性的实现,也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的实现;而且道德不是本体,仅仅是现实生存的价值规范。康德把审美置于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是一种属于情感领域的反思判断活动,这不能说明审美的性质。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回归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可以把握存在的意义,从而克服了现象与本体、认知与伦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杨晓 《人文杂志》2008,(1):22-28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超越.本文从对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超越内意识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思路.遵循笛卡尔为近代意识哲学奠定的自明性原则,康德将现象与物自体的分裂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物自体不可知,知识只关乎现象界,知识的根据归于先验理性(主体自我意识),满足于主观有限的认识.而黑格尔一反意识哲学的清晰性、自明性原则,认为意识经验(现象)得以可能的根据正是理智意识不能清晰、自明地把握的物自体.物自体(绝对、存在--精神)就在现象中,通过现象开显自身.绝对降临意识,使得意识与精神之间有了明暗的实在关系.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就是作为其真理性尺度的精神,这种真理性自身是意识之光由之发出的玄暗.绝对精神(物自体)开显、创造、显现现象,这种开显、创造活动就是存在的事情,存在的事情(人类历史)及其事后的觉解就是存在--精神的澄明,就是真理性自身.  相似文献   

19.
<正> “物自体”的理论是整个康德哲学的基础,它的含义和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康德关于“物自体”的思想。 第一,“物自体”是感性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康德认为,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因为如果不是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即产生了观念,又促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起来,把这些观念加以比较、联结或分开,把感觉印象这样一些粗糙的材料构成关于对象的认识,即经验,我们的认识能力怎样被唤醒,因而活动起来呢?所以,  相似文献   

20.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