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36-242
网络技术变革引致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革命为教育平权事业发展提供契机。但慕课教学模式亦存在诸多缺陷,诸如,新旧两种教育模式之间的文化冲突,工具理性规制下的教师行为,压力与惰性挟制下的学生异化,慕课教学绩效监督虚位等。高校慕课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于:以核心价值观统领慕课教育文化,重构教师的慕课教学观念与行为,基于慕课平台整合O2O教学资源,完善慕课教学模式测评与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2.
"慕课"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界掀起一股热浪,当热浪逐渐平复,我们再以理性的视角审视"慕课"时会发现,"慕课"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尤其是它弱化了教授的人格魅力对学习者的影响力。面对"慕课"的挑战,对于教授自身而言,要努力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将慕课与我国传统的大学模式融合,更好地发展我国未来的大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慕课作为数字信息时代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其开放性、规模性的特征对传统教育目的的版权限制与例外制度带来挑战。从受教育权是公民一项基本的权利、促进慕课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等角度看,构建慕课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限制与例外制度具有必要性与正当性,从国际法角度看,制度构建也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础。国家目前正在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条例应当适应"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包括慕课在内各种新形态、新业态,进行版权制度设计的创新,从而实现慕课发展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传承互相促进,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29-235
慕课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助推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然而,慕课建设的实践也凸显一些伦理局限,比如:教学模式多样化下目的与手段的错位;虚拟化交往日增引致教育实践性人格塑造功能式微;传授知识与育人本质弱化的矛盾;获取海量优质资源与面临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风险;学习自主化提高的同时慕课缺乏有效的课堂监督。慕课教学既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及课程建设实践来实现价值优化,同时慕课价值的扬弃又推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2012年起,慕课就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慕课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也将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慕课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深入分析了慕课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利与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慕课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慕课在今后的发展中,势必会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全球各地都不例外。纵观慕课的发展历史,美国自始至终都是慕课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和最先进的经验拥有者。从美国图书馆应对和促进慕课发展的经验和方式上来看,不论是其先进的团队讨论、社交交流慕课模式还是其免费而全面的慕课服务提供,都是我国图书馆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上迫切需要学习的。笔者将在下文就美国图书馆发展中对慕课的应用和建设以及如何把握慕课带来的机遇等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对美国图书馆应对慕课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做探究。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审美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欣赏课、绘画课、工艺课,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8.
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切实举措,更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保障。当前,在“概论”课教学中,仍旧面临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弱化、历史虚无主义盛行、部分教师存在认识偏差等现实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建强爱国主义教育主力军等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概论”课,使其更有效地培养具有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9.
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慕课浪潮已席卷全球,在慕课浪潮下有不少高校的思政课也采用了慕课模式。本文结合在苏州地区部分高校的调查对基于慕课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SWOT分析以希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慕课,从2008年提出到2012年开始席卷全球,因其拥有免费的名校名师全球性优质资源、多元化的评价和及时反馈机制以及较好的学习体验,近年来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方式改革和创新的焦点,并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更掀起了国内高校的"慕课热潮"。当热潮有所减退,慕课产生的问题势必会摆在众多教师与学习者面前,例如慕课内容碎片化、大规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教师教学工作的额外负担、学习者的学习倦怠等。对于慕课这个还处在发展阶段的新生事物,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并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但是慕课作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一种新的尝试、一种有益的学习形式的探索,不能因为现阶段存在各种问题就悲观地全盘拒绝,而是应该找出应对之策,以对高等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三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理论界》2007,(8):138-139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注意三个结合:一是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5,(4):124-128
慕课作为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具有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历时近30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在不断改革创新,逐步趋向网络化考试模式,与慕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慕课与网络考试的有机结合,对大学英语教学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在线教育模式,使人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慕课"具有规模庞大、开放共享、个性多元等特征,但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存在着悖论.如何正确运用"慕课"教学形式,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值得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思考.  相似文献   

14.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在线学习开放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相比较于慕课优势,本文从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革当前教学模式、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考核体系等四个方面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慕课的概念及应用进行简要概述,分析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影响及造成的冲击,并分别从创新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转变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不断进行资源建设,增强课程资源影响力以及增强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慕课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调适方法,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确保其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7,(6)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是开展经常性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简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及意义、简析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状,提出对于建设和管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对策和建议。第一部分,通过对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含义、内容、作用、价值分析,认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深入探究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并从资源整合、管理制度和价值体现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先生十分注重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他看来,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课程具有适合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欲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虚无主义,正确处理历史感、时代感与历史前途教育、民族团结与民族斗争、乡土观念与爱国主义、光明面与黑暗面等多种关系。白先生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尽管中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两个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从美国联邦志愿服务活动中所看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能够给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些启发。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之后,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普遍展开。但在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世界一体化趋势的认识上,及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区。消除误区,提高认识,是搞好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新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四大特征 :共同基础是祖国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本质是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一致 ;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 ,这两方面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二重属性。爱国主义不能只讲道德规范不讲政治原则。将爱国主义教育从世界观引伸到个性倾向的坚信感 ,使坚信感成为活动动力信念确立的标志 ,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