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怀古咏史诗源远流长,《文选》第二十一卷即有咏史一类,王粲、左思、陶潜等人皆有成功的咏史佳作。在唐代,咏史诗得到全新的开拓和发展,堪称咏史怀古诗的黄金时代。一贯被人们誉为“集大成”的诗圣杜甫在咏史领域内创造性地发挥了他的创作个性。他以雄视千古、俯瞰全局的胸襟和气概,将历史和现实加以沟通,或借古喻今,或咏史抒怀,表达他对历史人事变迁的评价和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史记》对汉魏六朝诗歌最直接最显明的影响即体现在咏史类诗歌题材上。汉魏六朝咏史之作,无论是侧重人、事重现的传体咏史,还是借理抒情的论体咏史,亦或是吊往伤今的怀古咏史,都在取材《史记》的过程中,通过古今时空的连接,拓展了《史记》人物意象的精神内蕴,并增加了诗歌自身的抒情厚度。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歌的创作主流是现实主义与怀古咏史,而其中最有特色的又是怀古咏史一类。刘沧以其独具一格的怀古诗以及对诗歌意境的开拓,使得他成为继李商隐、杜牧之后,堪与许浑比肩的晚唐诗坛上又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刘沧是晚唐时期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也是一位被遗忘的诗人。他的诗歌以七律为主,尤其是咏史怀古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刘沧的咏史怀古之作,牢笼朝代的沧桑之变与人事衰落,以历史反映现实,映衬现实。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示和认识,讽刺和告诫当朝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晚唐的咏史怀古诗增添了别样韵味。  相似文献   

5.
李白有强烈的崇道倾向,他把道教的思想与风神熔铸在诗歌中。唐代是道教上清派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为李白所属道派为上清派提供了第一条佐证。上清派思想在唐代发展的重要特点是重玄学,而李白的诗歌中有不少谈玄的成分,这为李白所属道派为上清派提供了第二条佐证。上清派道经《真诰》中有鼓励世人求仙得道、炼丹采药、修炼养生的说明,李白的诗歌中也蕴含了相应的道教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怀古咏史诗,据我粗略统计,有近百首之多,无论其绝对数量和占李白全部诗作的比例来看,都是不容忽视的.此外,李白这类作品内涵丰富复杂,它不象纯粹的咏史诗那样只是一味地翻衍古人古事,而更多的是借古喻今,从历史题材出发,大加生发敷衍,表达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对现实的联想与批判,是他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折光,具有极为显豁的伤今情调.是李白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李白必须涉及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咏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有唐一代许多诗人创作过咏史诗。从创作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上看,唐代诗人咏史的主要目的有四:以诗歌为古人作传;站立历史高度以诗论史;借咏史以申志抒情;借鉴历史以讽谏当世。  相似文献   

8.
在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涉及某些历史故实、或某一古人史事,具有一定咏史怀古成分的诗篇,俯拾即是,数量相当可观。但真正以“咏史”为题的,却没有一首。题为“怀古”和“述古”的,也仅仅只有五篇。就是以历史为题材,抒发感触,寄托怀抱,称得上是咏史怀古的作品,也并不算多。为了便于考查,如果把咏怀对象的历史界线规定在唐代以前,其咏史怀古之作大概有四十多首,分布在杜甫一生的各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有一半的作品,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内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刘禹锡贬谪时期咏史怀古诗的述论 ,揭示出他在贬谪生涯中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壮志情怀以及悲愤与豁达、具有乐观与等待 (时机 )共存的复杂心境。探讨了贬谪生涯对他的思想倾向和诗歌风格所产生的重大而特殊的影响 ,同时也指出其贬谪生涯中的咏史怀古诗在其全部诗作乃至唐代诗歌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份量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诗作极其丰富,李白从未自编诗集,唐代也没有一种渊源有自的李白诗集定本流传下来。因而李白诗歌的文本面目常纷繁杂乱。通过比较诸多李白别集版本和选录李诗的各类总集,考辨出李白乐府诗《蜀道难》文本有三十一处异同。文本在流传过程及后世阅读接受中的真实面貌差异较大,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陈子昂在我国文学史上、至少是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为其他诗人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向被公认为唐代诗歌革新理论的一面旗帜;《感遇》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上继阮籍《咏怀》、左思《咏史》,一扫齐梁、初唐绮艳柔靡之习,也为唐代诗歌革新提供了一些创作实绩。他的诗虽确如皎然所说,失于“复多而变少”(《诗式》卷五),甚至还不妨说有点泥古的迹象;但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也毕竟还是从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寓革新于复古的弯弯曲曲地前进的意义和趋向,  相似文献   

12.
王禹偁在宋初诗坛盛行的学白诗人中很有代表性,他在诗歌主题和诗歌类型方面都继承了白居易诗歌.在诗歌的主题类别方面,王禹偁与白居易一样,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陈迹,有咏史怀古的情怀;为官外任与忠直遭贬时,沉醉在自然山水中;遭逢人生的挫折和政治的打击时,时时萌生隐逸的念头.只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人格气质有异,王禹偁始终没有如白居易晚年一般完全放弃"兼济天下"的志向而成为一个"乐天保和,吟玩性情"的闲适之人,其诗歌中始终流露出骨鲠贞刚之气.  相似文献   

13.
《玉台新咏》收录南朝时文人拟《行路难》诗共九首,在题材上均与女性有关,主要反映了女性的生活遭遇和情感,在形式上以七言为主。作为最初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行路难》在产生之初顾名思义是感叹道路难行之意,并非挽歌,在经过袁山松的改造之后才作为挽歌在南朝广泛流传。鲍照是《行路难》发展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拟《行路难》组诗中既保留有挽歌的影子,又对《行路难》在题材与风格上进行了拓展,率先将女性题材融入《行路难》之中,用绮靡的笔调与华丽的词采来抒写女性的悲哀;此外,鲍照《行路难》中那些"发唱惊挺"的篇章则被唐代李白、骆宾王与王昌龄等人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诸葛大名垂宇宙”。自汉末迄今,评论诸葛亮的文章和诗歌极多。从诗歌说,以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篇数量既大。质量又高。杜甫以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同时的人,他怀念李白的诗最多;而不同时的历史人物,则他怀念诸葛亮的诗最多。杜甫之于李白声气相通,交谊素重,同为当时出类拔萃的诗人,倾慕爱惜,发为诗篇,篇目既夥,情感至深,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杜甫之于诸葛,生不同时,政事、文学又各异其途,但他对诸葛亮景  相似文献   

15.
唐代女性出游诗歌是唐代女性抒写自身出游见闻与思想情志的诗歌.与传统女性文学相比,女性活动于社会公共空间所留下的这些诗歌,内涵深厚有味,情感自适放达,除了一以贯之的相思离愁,更涉及山水纪游、应制奉和、咏史怀古及政治理想的咏叹,整体上呈现出参与群体的广泛性、主题内涵的多样性、浓厚深挚的抒情性及丰富多样的审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诗人李白在“安史之乱”时加入永王李磷幕府一事,后人往往为他开脱,语多偏袒。本文通过对李白《永王东巡歌》等诗歌内容的分析,证明李白对李磷的图谋是清楚的,他也想趁世乱之机拥立永王,藉以攀龙附凤,唐王朝对他的处罚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7.
以唐人神龙元年说为基点,在《李白与孟浩然初识交游新考论 》的基础上,对李白与孟浩然中后期的交游及诗歌进行了新考探,提出了李白与孟浩然中后期交游为:开元十七年秋,于溧阳作《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是年冬于扬州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开元二十三年,作《赠孟浩然》的新观点和新系年。  相似文献   

18.
史诗、诗史、咏史诗,指的都是诗歌,又都和历史搭界,貌看,同胎的三姐妹,然而,稍作深入探究,则不然,它们之间的差异大着呢。 先说咏史诗。我国古代的“咏史”诗,肇端于东汉的班固,他的《咏史》诗,咏赞了西汉少女缇萦进宫上书代父请罪、汉文帝为之感动而赦其父罪的历史故事。中国是一个诗国,又有悠久的历史,班固咏史诗的推出,等于是亮出了一个指示牌:这里也是诗歌题材的一个矿藏,一片沃土!于是,大家的眼睛骤然一亮,继而你来挖,他来垦,王粲、曹植、左思、鲍照,大多有“咏史”为题之诗作,到南朝梁肖统编选《文选》时,已专列“咏史”一门。由  相似文献   

19.
咏史怀古词,一般都是通过吟咏历史上的人和事,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但咏史者,重在因事发挥,寓鉴戒之意;“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多触景生情,抒写今昔盛衰之感。总之,咏史怀古词“具有明显的现实取向性,或借古抒怀,或以古喻今”,与国家的政治形势和前途命运紧相联系。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软弱的一个王朝,深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很多封建文人的爱国热情。他们怀古伤今,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词章。本文拟就反映宋代民族斗争的咏史怀古词,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在我国诗苑史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一生所作诗歌极为丰富,传世之作有《白香山诗集》,“凡二千八百余首,此外犹有集中遗漏者”,因而,他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被作为唐诗的光辉代表。人们曾誉称:“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白居易的诗文久已流传海内外,当时曾有外国商民以重金收购白诗,视为佳品,予以珍藏。所以,白居易不仅在中国诗史上地位突出,也是一位国际性的大诗人。自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对于白居易诗文注家蜂起,历代研究白居易的学者也不乏其人。当代一般著作家,对于白居易的祖籍很少述及。为了探讨中华各族人民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贡献,谈谈白居易的族源问题,我想还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