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部落问题,是中东历史上一直困扰着统治者、历史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一个问题.16、17世纪的伊朗正值萨法维王朝(1502-1722年)统治时期,在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七大土库曼部落,逐渐成为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包括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部落分裂的势头,加强了王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是英国史册上的重要一页。它涉及到政治、宗教、经济以及社会习俗等许多领域,是当时英国社会变迁的有力杠杆和突出表现。16-17世纪正值英国资本主义勃兴的时代,清教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因而,深入研究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对于探索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揭示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的历史面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6-17世纪意大利美学形成了风格主义美学、巴洛克美学,它们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又与人文主义相对,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在整个欧洲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下也产生了意大利自己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意大利历史主义美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伊朗在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革命:1905年宪政革命和1979年伊斯兰革命。本文从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中坚力量、指导思想以及革命时期的国家制度、军队情况等六个方面,对这两场革命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对两场革命诸要素的比较,可以看出后者呈现出许多新的内容,这体现了两次革命之间七十多年伊朗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智力引进是落后国家学习先进国家、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常用手段和方法 ,是任何一个力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必须采用的有效手段 ;智力引进是历史交往的必然结果。伊朗在其于新航路大发现之后与西方文化的历史交往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痛苦 ,进行了一系列的智力引进。伊朗的智力引进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总体说来 ,伊朗的智力引进具有随意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6.
伊朗根据其国家安全的需要和地区战略目标,在不同时期对以色列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巴列维王朝为了抵御苏联的威胁和应对激进阿拉伯国家的挑战,视以色列为外围战略盟友;霍梅尼虽然把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化,对以色列公开指责,但因共同的安全利益需要,在两伊战争期间伊以秘密从事武器交易;海湾战争和冷战的结束,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为争夺地区主导权,伊以展开激烈竞争甚至对抗;“9·11”事件后随着伊朗安全环境的恶化,为了争取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和转移伊核问题上与美欧的紧张气氛,伊朗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指责,甚至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袭击以色列。  相似文献   

7.
伊朗在1905-1911年进行了著名的宪政运动,然而伊朗传统专制统治的顽固性使其存在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这场危机不仅是宪政运动的起源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宪政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着通过宪政运动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来探析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并对其受制约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1905-1911年的宪政运动是伊朗近代史上对于民主诉求的一次突破,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伊朗门事件     
蒙编 《今日南国》2006,(6):50-52
美国与伊朗秘密进行武器交易,以武器换人质; 美国将出售武器款项转移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一事败露,像一股旋风,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也轰动了整个国际社会。这宗“伊朗门”事件是继“水门事件”后对美国的政治及外交威信的又一次最沉重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16-17世纪耶稣会在日本的贸易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549年耶稣会在日本布教以后,日本耶稣会的教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原因是日本耶稣会在布教的同时热心地从事生丝贸易以及其他被视作违反教宪教规的隐匿贸易.信仰世界的争夺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是耶稣会布教活动始终追逐的目标.为此,布教与贸易互为表里,贸易支持布教,布教掩护贸易,耶稣会成为澳门(生丝)-长崎(白银)海上贸易的中介者及组织者.这种贸易使日本白银大量外流,是锁国政策形成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英国是世界上率先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呈现出三大主要特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的重商观念、有形与无形资本的统一和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商业发展是资本主义早期的重要内容,因此英国商业的这些特征有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16世纪末开始,俄国利用"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大举东征,向亚洲北部殖民扩张。俄人东渐大致有四个原因:"寻找"东方出海口;"寻找"与中国贸易的"商道";"寻找"神话中的"金毛羊";掠夺黑龙江流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16-17世纪,英国的关税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国王特权税转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之下的议会间接税。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625年前,关税总的说来是国王的一种特权税;1625-1660年,随着议会的胜利,关税一度转变为处于议会严格控制下的议会间接税;复辟时期,关税课征大权继续掌握在议会手中,但课征权却因为缺少日常操作控制权而大打折扣;光荣革命后,关税最终变为议会间接税。  相似文献   

13.
在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复仇剧过度渲染新教或罗马教廷的仇杀,在参与宗教论争时极力宣扬英国政府的新教主张。复仇剧斥责罗马教廷的腐败与虚伪,批评天主教的弥撒圣餐和偶像崇拜,演练新教的圣餐隐喻和见证修辞,让观众借助符号意象再现真理和通过移情产生强大的信仰理想。剧作家们以此种方式服务于王国政治,让国民与新教发生国家认同,帮助英王建立新教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西欧经济重心一直在地中海区域,然而在近代却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经济重心的这种转移,是伴随着地中海经济相对衰落与大西洋沿岸经济兴起而发生的.16世纪下半期,地中海区域占主导地位的大商人资本从贸易和生产上撤资,掀起了金融投机狂潮.而同一时期西北欧商人商船出现了南下地中海的热潮,并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中,控制了西欧国际转运贸易与国际货币支付体系,最后把西欧经济重心由热那亚和威尼斯推向大西洋沿岸.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17-18世纪,中国的灿烂文化,曾使西方国家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17-18世纪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欧洲文化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建筑领域里,最典型的变化是欧洲在18世纪出现了"洛可可"艺术和自由布局的"自然风致园"英中式"园林.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方,与传统的亚太国际关系体系的主导国——中国,展开对处于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洲(亚洲和大洋州)的十字路口的东南亚地区的争夺,中国与欧洲列强就三大问题产生了矛盾和磨擦:一是东南亚诸国被西方列强侵占,破坏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二是大批东南亚华侨遭虐待、驱逐和屠杀,三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采矿计划遭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对。本文将围绕这三大问题进行讨论,对冲突的原因、特点、双方态度进行剖析,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崛起时代中西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8.
欧洲的统一观念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选择与欧洲这一群体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特质进行重构是欧洲统一的重要内容。十五十六世纪是欧洲从中世纪基督教认同向近代政治文化认同转变的阶段。在转变的过程中,欧洲统一观念逐渐与国家权力结构的认同结合了起来,出现了欧洲重新统一的构想:基督教统一欧洲的构想和主权国家结盟的思想。考察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统一观念,对于深刻理解当代的欧洲一体化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6至18世纪,商人资本在西欧范围内呈现出在某一时段内大规模地向某一中心地区流动的态势。商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商人资本为了自我实现,奔赴不同货币中心市场;二是西欧16-17世纪大幅度的通货膨胀,促使了商人资本的国际流动;三是商业利润的高低变化,为商人资本流动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