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历代遗民中颇具特色的士人群体,南宋遗民诗人在共同的悲愤忧患与隐匿遁世的心理激发下,将先贤杜甫与陶渊明作为吟咏效仿与精神寄托的对象.于是,宗杜与祖陶式的诗歌创作便成为其心理认同的外化.遗民诗人的这种心理认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力诠释了“客观存在决定诗人心态、心态特征影响诗歌创作”这条基本的文学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2.
元遗民诗人的群体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民群体不仅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它也代表着衰亡之国的文化 ,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元遗民文化中 ,遗民诗歌成就比较突出 ,遗民诗人群体的文化特征也最为显露。我们可以从元遗民的心态、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精神追求等方面来观之。1.元遗民诗人心态“任何一个历史个人的心态是他本人及其同时代的其它人所共有的心态”。元朝末期朝纲解体 ,天下大乱 ,元末文人群体也面临着严峻的人生选择 ,在乱世纷争中群体最终走向分裂。像历史上其他朝代变更一样 ,也出现了一批遗民诗人 ,在旧朝灭亡之际 ,他们或尽力挽救颓势 ,或尽礼守节 ,表现…  相似文献   

3.
莫砺锋 《学术月刊》2012,(1):109-117
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是有关陶渊明的最早文献,也是与陶渊明生前相识者叙述陶氏生平的唯一存世文献。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他对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深刻的理解,此诔情文并茂,意味深远。它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陶渊明的生平,而且准确地揭示了陶渊明的人格特征,从而深刻地剖析了陶渊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此诔对陶渊明生平的叙述及评说有助于增进后人对陶渊明的理解。例如,以隐逸诗人名声永垂青史的陶渊明为何有几度出仕的经历?又如,王弘及檀道济同为江州的地方长官,陶渊明对他们的态度为何颇不相同?种种疑问,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当确切的解说。在晋宋之际那个黑暗的时代,若不是文名震世的颜延之及时撰写《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进行揄扬,陶渊明其人完全有可能取湮当世,此诔堪称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王辉斌 《江淮论坛》2012,(4):165-171
“遗民诗派”、“雪堂雅集诗派”、“延事占诗派”与“铁崖乐府诗派”,是活跃在元代诗坛上的四大诗派。“遗民诗派”由金遗民诗人与宋遗民诗人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他们一方面于宗唐中讨生活。一方面则反复吟咏着亡国之恨与遗民之哀。“雪堂雅集诗派”与“延祐诗派”为元代中期诗坛的中坚.在“转而学唐”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就。元末以杨维桢为首的“铁崖乐府诗派”,以“力复唐音”与“宗唐复古”为己任,使得“古乐府”的创作在当时成了一种风气,并于明初诗坛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365-427)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隐士和诗人双重身份的人物,诗人的晚年并没有离开故乡浔阳,他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在六十三岁去世时,陶渊明作为当时刘宋王朝的人物,其所留下的双重特征,成为了一个极有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在陶渊明死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飘逸高洁的隐士一面为世人所瞩目,而他的诗文则显得并无特别奇矫之处,虽极具  相似文献   

6.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生前在文学界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主要以隐士著称。他作为诗人的名声在去世很久之后才得以确立,而作为著名诗人乃至伟大诗人的美名是在宋朝确立的。可以说,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在经典化过程中,他的深刻内涵是逐步被发掘与认同的。道德、文章与境界分别成为陶渊明接受过程三阶段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张啸虎同志《陶渊明诗文的倾向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陶渊明某些作品的阐述,给人以启发,读后受益良多。但是,张文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倒有可以商榷之处。一张文在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时,曾引用思格斯给明娜·考茨基信里论“倾向文学”的一段话,得出“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同程度倾向性的作家与作品,是大量存在的;不具有倾向性的作家与  相似文献   

8.
宋元易代,遗民诗人产生了对故国浓重的依恋情怀,并通过文学创作及行为方式等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此群体独有的"临安情结",在遗民史上具有其特殊性.此情结在历史、文化及心理诸多内外力综合作用下而形成,逐步成为遗民诗派自我灵魂和创作灵魂的主宰,不仅制约着诗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同时使其作品成为爱国主义文学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9.
经典化的陶渊明是他的读者塑造出来的。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定论,影响了后世读者对陶渊明的接受。唐代独特的隐逸文化使陶渊明日益显扬,而宋代特定的文化氛围、文人心态和审美趣味,使陶渊明成为经典诗人。  相似文献   

10.
论陶渊明     
(一) 陶渊明(公元三七二年——四二七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善良愿望;在黑暗的时代中,诗人热切地为人民的幸福寻找道路。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因此,围绕着陶渊明,在文学评论上,展开了  相似文献   

11.
古人称陶渊明是“陶逸诗人之宗”,是“田园诗人”。意思似乎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内容是写与世隔绝的丘山林木、田园景色的;近代学者又誉之为著名自然诗人、自然诗人之宗,又似乎是从风格上给予评价的。在这里,“自然”的隐涵更丰富了。然而却没有展开说。我想从自然的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诗文的自然以及陶渊明诗文艺术的自然而然等三个方面,说说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田园诗“真意”初探江中云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体的开创者,这已是定论。在他的田园诗的作品中,不止有田园的优美风光与景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更有诗人陶醉其间虽艰苦亦快乐的情趣,“采...  相似文献   

13.
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赵治中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将人生理想化,还是将生活人间化?是一个追求个性精神自由而逃避现实的隐者,抑是直面人生而面对现实的诗人?是让文学与生活远远脱离,还是把生活与文学完全一致?这些是探讨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时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也是具有浓厚爱国精神的文学社团.该诗社的成员通过集体祭祀屈原、陶渊明、杜甫三位忠于故国、人格崇高的伟大诗人的特殊活动,表达他们不忘"旧国旧君"的情怀,并借"乐志林泉,跌荡文酒"的文学活动寄托爱国情思和民族情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明史记>、<广宋遗民录>三书的编纂,是惊隐诗社文学活动和思想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顾炎武所谓"以存人类于天下"的重要举措.惊隐诗社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遗民色彩,在清初的明遗民文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惊隐诗社中小说家陈忱的<水浒后传>则堪称明遗民小说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一千五百多年来,历史投有掩没诗人陶渊明的光辉。人们的讴歌,从推祟他韵隐逸到他的诗文然后又论及他的人格精神,使陶渊明成了不朽的存在。而这在最最推崇陶渊明的宋代,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清初关中遗民诗人李柏,在明亡后五十余年间,除短暂漫游湖湘及坐馆授读外,终其一生甘于贫困、苦隐林间、躬耕陇亩,寄情山水以砥砺情操,始终保持着遗民气节。山中岁月虽然极其困苦艰难,但他却怡然自乐、吟诵不绝。李柏身上体现出的生存方式与文化心态,既具有明代遗民社会的群体风貌,又有不同寻常之处。其"冰雪诗"朴质率真、幽逸冷隽,是其不失志节,以及故国之念等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17.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潜的饮酒诗》是英语世界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根源,奠定了英语世界陶学的基调。该文细致分析了陶渊明在辞官归田这一重大人生选择期间面临窘迫生活时的复杂内心世界,认为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其真实形象,"以文立传、流芳百世"才是其创作诗文的真正意图。海陶玮把诗人放入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呈现出西方从"他者"视角研究中国文学的路径,与国内学者因推崇诗人伟大品格进而倾向正面解读诗人作品具有明显的区别,深刻地影响着西方陶学的基调。海陶玮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作品文本解读人物、从互文关照来全面理解诗意两条路径来解读建构陶渊明形象。在其研究基础之上,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陶渊明形象提出了更加丰富而复杂的解读方式,建构了"另类陶渊明"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今文人对被誉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有着多侧面的认识,有认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者,有认为真诗人之冠冕者,有认为道德责任心极重为人为文淳朴是真人真文艺者,有认为达到无我之境者,有认为和谐静穆者,也有认为兼而金刚怒目者。闻一多则认为陶渊明无视流民苦难却写闲逸诗篇,这是多么无心肝和该死。我们在肯定古今文人学者对陶渊明人品和诗品价值判断的同时,并不完全否定闻一多强调为人民谋福祉的鼓与呼,超越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行为。但完全从社会或政治需要层面进行评价,这就背离了文艺批评原则。对这种偏激,只能理解却不能认同。因为闻一多对陶渊明的认识,其实如鲁迅所说属"凌迟"而非"全人"。从学术角度考量,更是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诗文辞赋145篇,从古至今存在许多疑难问题。而且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理解的不同,不断滋生新的问题。动荡时代往往把陶渊明看作政治诗人,升平时代则视为休闲诗人。由此派生出不少新的问题。如《归去来兮辞》的有事、巾车、孤舟,本无深意,然时下论者却提出了别有寓意的新解。但反复审视,似乎值得再作考虑。  相似文献   

20.
马之龙是清代云南回族作家,其传世诗集《雪楼诗选》中直接提及陶渊明,或用陶之典故,或引陶之诗文,或化用陶诗意境的诗歌有近百首,从中可以明显看出马之龙具有浓重的慕陶情怀与强烈的学陶意愿,及其对陶渊明文学创作的自觉接受与学习。总体而言,马之龙的诗歌创作虽远不及陶渊明那般自然脱俗,但作为一少数民族诗人,却颇受时人推崇,在中国回族文学史上自有其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