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学审美"外,还应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化审美",这是正确解读古典诗词思想意蕴和发挥古典诗词古为今用的人文教育功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5月25日,由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和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举办的"石河子大学未名山文化大讲堂",邀请到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作了题为"古典诗歌赏析与人文素质提升"的精彩讲座。花甲之年的程郁缀老师全程站立,以一人、一笔、一白板的朴素方式,以《诗经》、《楚辞》开篇,贯穿建安诗、唐诗、怀乡诗等多个题材,诉说千年的风雅,让在场师生如临其境,再次魂牵梦绕,畅游古典诗词的瀚海。讲座中,程郁缀教授以诗载道,旁征博引,幽默诙谐,古典诗词信手拈来,现场掌声、笑声和古典诗词的吟诵声此起彼伏,他在讲座中循循善诱地传达了很多人生观点和人生哲理,展示了中国哲学的人文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讲座结束后,程郁缀教授还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 当代诗词,一个更为通常的称呼是旧体诗词。有人要仿“国画”之名,把它称为国诗,似乎没有多少人响应。仿“中医”之名叫它中诗,恐怕也行不通。其实,旧体诗词也没有什么贬义,不过说明它与传统的关系要紧密一些罢了。当代诗词,其内容自然是当代。就形式而言,与《诗经》、《楚辞》距离也很远了,写得最多的是七律,七绝、五律和七言歌行都比较少,杜甫式的长篇五言诗更是绝无仅有。我以为这是《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40年代南京汪伪统治时期古体诗词的回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是古典诗词传统深厚的地方,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两次复古的潮流都是在南京发端的。1940年代汪伪统治时期古典诗词再次出现繁盛,汪伪政府凭借政权力量支持了这一复古的潮流,一时间雅集不断,专门刊登古典诗词的刊物得到政府财政的扶持,汪伪高官在骚坛吟咏,集合了大量的诗人词客,可以说这是古典诗词在民国时期的文学公共空间的最后一次回潮。这一古典诗词的回潮在美学的基调上是以哀凉为底蕴的,这种人为的繁荣也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地位和功能既在下降,也在变化。通过古典诗词社会功能和时代意义变迁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古典诗词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毫无疑问,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诗词鉴赏课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建民族文化品格、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卓有成效。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是开设诗词鉴赏课程最重要的核心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摘要:以美国公理宗在太谷创办的刊物《谷声》中1932年~1934年刊载的诗词为例,分析古典诗词在异质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形态、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典型的存在形式,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选择诗词表达其心情和思想的原因与深层内涵,从诗词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分析异质文化在诗词这一形态中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脂评在《红楼梦》第一回就指出:“余谓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是的,《红楼梦》里有那么多诗词歌赋,可谓美不胜收;但如果把“传诗之意”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也只看到了现象。在二十五回,脂评又指出:“余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这句话就更为深刻了:着眼于全书的传诗之意,则全书之妙皆从诗中“泛”出。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以脂评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曹雪芹继承并创新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深入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课题。发扬古典诗词表现艺术的传统,是《红楼梦》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七、八十年代的这二十年,是整个中国文学在法国得到全面研介的中兴阶段,它涉及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三大范畴,诗歌、小说等多项领域以及翻译和研究的不同层次,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型的有机综合体。在古典诗词翻译方面,继50年代集中国古诗翻译之大成的《中国古诗选》问世之后,1977年,法籍华裔学者程抱一发表《中国诗语言研究》,内收唐代37位诗人的122首诗词;同年另一华裔学人梁佩(王贞)也出版了法译《李清照诗词全集》,系法国译介宋词绝无仅有的译作。这两部译著堪称深入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性译品。  相似文献   

9.
七、八十年代的这二十年,是整个中国文学在法国得到全面研介的中兴阶段,它涉及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三大范畴,诗歌、小说等多项领域以及翻译和研究的不同层次,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型的有机综合体。在古典诗词翻译方面,继50年代集中国古诗翻译之大成的《中国古诗选》问世之后,1977年,法籍华裔学者程抱一发表《中国诗语言研究》,内收唐代37位诗人的122首诗词;同年另一华裔学人梁佩(王贞)也出版了法译《李清照诗词全集》,系法国译介宋词绝无仅有的译作。这两部译著堪称深入介绍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性译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风"于近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在文化、艺术领域里流行甚广,以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和个性。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性吸引了大量的歌手以"中国风"为主旨进行创作演绎。以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性为焦点,以中国风式的现代音乐对古典诗词"中国风"元素的文化传承为线索,探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现代传承,挖掘中国古典诗词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古为今用(穿越),可进一步提升现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许格,号新庵,被誉为韩国儒学学统的最后一位继承者.他十分酷爱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用中国文言文写了大量论文及诗词.《新庵先生文集》是许格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古典诗词的吟唱,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艺术问题,颇有研究探讨的价值。一、吟唱原是诗坛本色首先,从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中国古典诗词很多都可以唱,而且最初就是为了唱而写的。从有文字系统记载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看,《国风》本来就是民歌民谣。《雅》、《颂》则多是朝廷或官府祭祀宴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古典诗词译释中的文化因素"这一主题,主要阐释了在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原作所具有的意境这一文化精髓.笔者分别从诗词的意象、情境、物境及语境等方面,对前人的译文加以比较,探讨了如何在译著中更好地表现意境的文化底蕴.本文的结论是意境的传达依赖于对原作意象、情境、物境及语境的忠实传达.  相似文献   

16.
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古典诗词鉴赏的教育和学习有其基本方法:因声求气、识字明法、知人论世及以意逆志。笔者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文章,详细地解析了这几种方法,以期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鉴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中丰富意象和意境给中国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但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分析了《红楼梦》林黛玉《咪白海棠》中的意象及意境,从保留意象、舍弃意象和改造原文意象三个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处理和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身心理的文化关系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特征 ,探究、考察这些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对于鉴赏古典诗词 ,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旧体诗词”这个名称不太准确,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名称。比如著有《香港诗词论稿》并在香港主办过十几次“诗词大赛”的黄坤尧教授主张称“传统诗词”,日本人称“汉诗”,还有人主张称“国诗”,等等,都不尽如意。总之都是指中国古代形成的各种诗词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号召“诗界革命”,“五四”以后新体自由诗大兴,旧体诗词便不再是诗坛的骄子了。但其时隐时显,不绝如缕,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圈中的命运不尽相同。百年间,旧体诗词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旧韵与新韵、格律宽严、创新体制、旧形式与新内容如何融洽、如何提高艺术质量等。尤其是学术研究对现代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不管”现象,自有其复杂的现实缘故。近些年,文学研究界偶有学者关注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也有人以此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立项的文献整理或史实梳理研究课题,但总体看来研究仍很薄弱。为此,我们邀请了前辈学人姚奠中先生及目前在大陆、香港诗界非常活跃而且颇有影响的几位诗人学者写了这组文章,探讨一些具体问题,希望引起学界朋友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旧体诗词”这个名称不太准确,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恰当的名称。比如著有《香港诗词论稿》并在香港主办过十几次“诗词大赛”的黄坤尧教授主张称“传统诗词”,日本人称“汉诗”,还有人主张称“国诗”,等等,都不尽如意。总之都是指中国古代形成的各种诗词体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号召“诗界革命”,“五四”以后新体自由诗大兴,旧体诗词便不再是诗坛的骄子了。但其时隐时显,不绝如缕,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圈中的命运不尽相同。百年间,旧体诗词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旧韵与新韵、格律宽严、创新体制、旧形式与新内容如何融洽、如何提高艺术质量等。尤其是学术研究对现代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不管”现象,自有其复杂的现实缘故。近些年,文学研究界偶有学者关注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也有人以此申请到国家或省、部立项的文献整理或史实梳理研究课题,但总体看来研究仍很薄弱。为此,我们邀请了前辈学人姚奠中先生及目前在大陆、香港诗界非常活跃而且颇有影响的几位诗人学者写了这组文章,探讨一些具体问题,希望引起学界朋友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