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生于1993年的“《庄子》与《文选》之争”,反映了五四之后新文学阵营在对新文化的想象、设计与资源选取上所产生的原则性的分歧、分化与冲突,是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一部分。从这场论争出发,联系鲁迅在不同时期对老庄思想的认识与批判,可以论证理迅对五四反传统立场的坚持,对“历史的循环”的警觉,对古书、古文字的否定,以及对引导青年问题的重视;对老庄思想的批判,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时的薄弱环节。而鲁迅正是在这一点上,弥补了五四的缺失,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对我国“五四”以来蓬勃崛起的新文学理论与实践,给予了科学地总结。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顺应历史潮流,从文艺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入手,科学地阐发了文艺理论上一系列原则性问题;并根据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讲话》号召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把平淡的日常生活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从而造成“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相似文献   

3.
一、从《湘江评论》到《政治周报》《湘江评论》是毛泽东五四时期主编的影响深远的革命刊物,其文章与评论很多是毛泽东亲笔写的,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采,很有战斗力、说服力。《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宣传了“世界革命”、“人类解放”思想。《湘江评论》论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论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通过斗争实现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就是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集中表现。由于共产主义者的团结战斗,三次论战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五四”运动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有过重大影响和功绩,以后又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过去对他已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这本来也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封建专制和现代迷信的年代,却成了一个“禁区”。一九七○年出版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以下简称《斗争史》),以伪造历史,挥舞大棒的卑劣手法,把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关于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陈独秀的评价,诋毁攻击成为陈独秀“树碑立传”。到底对“五四”与建党时期的陈独秀应该怎样评价?这不只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总结我党初期历史经验和坚持历史唯物丰义原则的重大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晚年毛泽东在辩证法问题上相信“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片面地夸大矛盾的斗争性,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作为科学体系的《矛盾论》的思想。但能否把整个晚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归结为“斗争哲学”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即使仅就辩证法而言,也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辩证法归结为“斗争哲学”。事实上,在晚年毛  相似文献   

7.
《金锁记》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篇充满斗争激越、呼应“五四”主题的文章。改写后的《怨女》则成为超越时代局限 ,走向人性深处 ,带有普泛性和恒定性主题的文章。在张爱玲的文学趣味向传统复归的背后 ,是作者对“五四”文学的反思 ,以及对中国文艺的表现方式、表现题材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1页)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绝非一般的学术之争,归根结底,它是当时两个阶级、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明显的表现。与此相联系,在历史上存在的“尊孔反法”与“尊法反孔”两种对立的思潮和派别,也绝非出于人们  相似文献   

9.
《三元里抗英》节选自《广东军务记》(见中国近代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三册),题目是编者加的,文字有所删改。《广东军务记》不署名。它记叙了一八四○年到一八四二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活动、英帝国主义者的侵华史实以及广州附近人民抗英斗争的光辉事迹,是一部实录。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文学也不例外。我国现代文学领域内充满着极其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五四”时期新文学领域内矛盾和斗争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新文学阵营出现了种种分裂。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包括新文学阵营在内的“五四”新文化阵营的分裂,作了历史的分析,将这种分裂称之为“伟大的分裂”。本文根据不  相似文献   

11.
范龙堂 《南都学坛》2003,23(3):39-41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 ,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 5点阐释 ,是“八月失败”后进行正面教育的表述 ,并非毛泽东的本意 ;真正反映毛泽东本意的 ,是《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论述的 6条。  相似文献   

12.
“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在本质上还是意识形态内在规定性的冲突。五四以来两种思想谱系分别以不同的变形进行着思想的交锋。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演绎出的思想史命题来看,今天的学术立意不应该总是停留在孰胜孰负的判别上。作为启蒙思想史的一桩公案,“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思想史上一次双赢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四十年了。《讲话》系统地总结了我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解决了文艺发展中一系列根本的问题。它的基本思想至今还是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方针。《讲话》的产生,既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党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广  相似文献   

14.
沙健孙 《中华魂》2010,(7):24-28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创始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90年的光荣的斗争道路。 毛泽东说过:“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514页)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斗争就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就有了通向胜利的保证了。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这六十年是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照耀下翻天复地的六十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六十年,是我国历史上斗争最激烈、内容最丰富,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起决定性作用的六十年.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宰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二版,第692页)五四运动在一九一九年爆发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6.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党领导革命文艺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讲话》的指引下,中国现代革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延安及各解放区的文艺运动得到了蓬勃健康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讲话》所论述的根本问题,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学渴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五四”时期提出过“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左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运动以后,作为西方文化最高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中国革命实践与文化传统相结合而形成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在当前的文化讨论中,这一段历史却遭到冷遇或被有意迴避。这对于文化讨论的深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不利的。为此,作者不揣冒昧,拟就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试作初步的剖析。一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至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先进人物以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为代表,不断向西方寻找通向近现代化的道路,但却未能克服历史传统的巨大阻力,一直没有获得成功。辛亥革命流产以后,以一九一五年陈独秀创刊《新青年》为发轫的新文化运动,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重重毒害;第一  相似文献   

18.
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1页)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绝非一般的学术之争,归根结底,它是当时两个阶级、两条政治路线斗争的明显的表现。与此相联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通过斗争实现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就是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的集中表现。由于共产主义者的团结战斗,三次论战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而告终。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李达,除了第一次论战因在国外未能参加外,在后两次论战中,他一直都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20.
“民众的大联合”思想来源于毛泽东早期的重要代表作《民众的大联合》。它是青年毛泽东在五四爱国运动热潮的感召下,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来回应社会召唤的一篇时政文章。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来寻找毛泽东早期“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来源,有助于对毛泽东早期“民众的大联合”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加完整、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