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看待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与对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不同理解有关.应本着发展的原则和实践的原则,对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分析,赋予其应有的思想内涵;在现实中应正确认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树立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两者均有合理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缺陷,分别表现为极端的人道主义和极端的自然主义。必须消除现实中彼此的对立,并过渡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应该扩大价值的含义,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哲学、道德哲学、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广泛价值概念。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这个更深层的意义上理解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4.
现代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应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要求人与自然共建互利互惠的关系。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否认人类的主体性,而是主张从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一方面肯定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的主动、主导和自主力量;另一方面又强调主体对自主能力的自控和自制,并对自身行为的消极结果持一种自省态度和担当责任态度。这一思潮为构建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冯雷 《理论与现代化》2005,1(4):31-35,46
受到环境伦理学质疑的近代自然观,不仅包含把自然对象化、人类支配自然的一面,同时也包含人向自然贴近的一面。环境危机应该成为继续意大利人文主义对自然和人探索的契机。当代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非完全逸脱于传统伦理学的主题,相反,它通过自然环境这个载体,向人们重新提出了现代社会的自我中心、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严重性及其危机。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向度与客观向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一些学者在从价值向度上理解的人类中心主义之蕴含中,始终遮蔽着另一个含义截然不同的客观向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与区分价值向度和客观向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既有利于澄清许多理论上的无谓争论,梳理出一些理论迷失的原因;亦有助于挖掘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和克服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利军 《河北学刊》2003,23(3):82-83
如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内容、文化意识、生产实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只有从变革传统的自然哲学入手 ,紧紧抓住自然意识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才是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危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追求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讨论的实质在于超越素朴的人类中心观, 反省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 从而自觉地形成一种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应当在生活世界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人类长久持存看成是最高价值, 赋予自然环境以内在的生态价值; 应自觉地用实践理性去规范实践活动, 使人类实践活动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与自律性; 应把反思现代性看成是确认现代性的必要环节; 应自觉地、历史性地确立起类意识与后代意识; 在具体关注人类整体生存状况时, 还应自觉地克服和摒弃区域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赵亚伟 《理论界》2010,(5):65-67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之间的争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生态伦理学在争论中不断的发展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综观这一旷日持久之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二者争论的焦点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及道德关怀层面,对二者争论的焦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认为人对自然负有的义务是直接的义务抑或是间接的义务是二者争论的焦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略有好转,但环境的恶化还是不容忽视。本文根据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阐述了土地利用不合理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由此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并严格执行之,不失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早期蒙古的狩猎业与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狩猎业在诸北方民族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取代,成为起辅助作用的经济形式。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后,在继承北方民族狩猎业经验的基础上,使狩猎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狩猎业在军事训练、补给生活所需、消遣娱乐等方面均起过极重要的作用。由于蒙古民族爱惜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泛伦理主义情怀等原因,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形成了蒙古最早的生态保护日和生态保护区。在保护日和保护区内,各种动物都受到法律或习俗的保护,甚至非生命物也成为当时人们保护的对象。这些对当今人们树立良好的动物保护意识、对人与动物的和平相处、为人们留下更多的“朋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世南 《江汉论坛》2003,1(4):60-64
对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从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方面考察具有失之偏颇性。生态环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功能。自觉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学日益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热点。立足于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性,关注生态文学的发展生态,以利于推动它的发展,成为当前切要的问题。我国的生态文学表现出"五个结合"的特征,在生态思想、创作领域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诸方面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成就,但还存在创作规模和质量不够、研究条件和批评理论系统化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优化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方面作好应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民间习惯法的形成、演变及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生存与发展以一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与自然的三维复合体。生态系统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联系时表现为特定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外部不经济性。要使公共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内在化 ,就必须对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进行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大庆应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大庆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应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思想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借助于自然观的演绎,确立了理性的合法性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的"以生态环境为本"的理念是对工业化背景下的理性在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误用之扬弃,同时这一理念一改过去把生态中心主义作为生态伦理核心理念的错误认识.这种转变在重新审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到生态伦理中,转换了伦理思维,扩大了伦理范围,深化了伦理意境,改变了伦理主题.  相似文献   

19.
建设“风能长城”,推广微型电动车,变害为利,减少空气污染,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举措。一、在主要风口地区,逐年分段建设“风能长城”近年来沙尘暴危害日益严重。各地政府纷纷以植树造林、退耕还牧还草来防治风害。但由于风源在蒙古、新疆等广阔地域,现有措施很难在短期内见效,且风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亦是一大浪费。建议在主要风口地区逐年分段建设“风能长城”,以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同时又迅速化害为利,改善生态环境。所谓“风能长城”,就是在主要风口地段建设几十米高的框架结构墙体形建筑,其上多层次地排列一大批中小型…  相似文献   

20.
增长模式、增长极限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云南为案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低人口工业化率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资源资本化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相互关系和产业非生态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揭示了传统增长模式对云南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影响,论证了传统增长方式的非持续性和云南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