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连云港市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普通市民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也日渐增多。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经常会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关联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原则可以有效地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相关问题。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为广大市民提供学习语言及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可以有效培养连云港市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推动连云港市的国际化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入世"后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大学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习得跨文化交际知识,了解其他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对高校非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及其《教师用书》中原有的文化内容基础之上,增加文化教学内容;并采取"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讨论"和"文化欣赏"等多样性文化导入策略,加大文化导入力度,使他们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具备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公民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承担培养国际性人才这一重任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养,必须努力提高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因此,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各国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议题。基于这一背景,美国和加拿大部分高校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系列跨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跨文化社区体验课程以及海外实习课程,旨在帮助职前教师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与体验,提高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这些跨文化课程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世界公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它视为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与世界公民相适应的知识、能力、价值与态度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世界公民教育的实践,国外一些国家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成为许多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目标、焦点和路径等方面来探讨国外世界公民教育的得失,以期对正在推进的我国公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交流的结合点,简单地说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容点和互补点,其核心问题就是异域异质文化在本土文化中的“生长点”。中国近代以来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几次超越,为我们今天继续探索跨文化交流结合点提供许多借鉴。当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地把握跨文化交流中的结合点问题。寻找这一科学的结合点,必须首先承认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不断演进特点,认同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选择和对应过程。教育只有遵循文化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体的功能。现代的大学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佳媒体和桥梁,也是交流成果及其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重要枢纽,因此,发挥大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功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不同族群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表述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也在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跨文化交流。惟有把握住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中的文化差异,方能赢得主动权。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工商人类学家关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环境,致力于避免与消除由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贸易壁垒。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应用费拉罗文化维度模型,在继承吸收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交流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主义和等级主义、阳刚型和阴柔型、不确定性规避以及文化价值的时间观念五个维度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建议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应以多元文化的群体性差异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二十一世纪英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达此目的,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实施文化教学。鉴于此,文中对文化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概念内涵中存在的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的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我国百余年的公民教育历史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国情,近代以来中国的公民教育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传统、道德精英主义取向以及整体主义情结,体现出对"外"、"责"和"统"这一维度的格外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正确把握了公民理论内涵中的内外、权责、统分三个维度,并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进行明确的判断,才能对具体公民教育实践中的宏观战略、总体方针、具体途径进行较为清晰而系统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公民出国旅游人数和目的地的不断增多,中国潜在的、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越来越引起全球瞩目。近几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目的地国家的选择、旅游产品的结构以及出游方式的改变等。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公民出境游将进一步高涨,政策也将逐步放宽,目的地和产品的选择将更加多样化,"自由行"和自助游出游方式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Versch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特别是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以Verscheren"顺应论"理论来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语境顺应和顺应的自然与度的问题,以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随着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取向。按照取向发展的不同,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公民素质取向"、"公民道德取向"以及"公民意识取向"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我国公民教育分别强调了公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追求与取向。这种取向的强调是由当时的社会任务需要以及公民素质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而公民教育取向发展的这种现实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客观对待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确定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经历了"同化论"、"文化拼盘"、"跨文化交流"三个阶段;与文化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比较教育学,应以多元文化的研究视角,对教育进行跨文化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教育学研究应增进对多元文化理解,尊重异文化之个性,关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存的教育问题,以促进本国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这已经影响并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高校引入"公民"、"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概念,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当然,公民教育并非凭空产生,需要科学界定若干关系,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仅体现在拥有受教育机会的选择权,还体现在选择权背后的无形教育成本,包括可量化的经济成本以及不可量化的其他成本,如就近入学权利的丧失。我国在新世纪初实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体现了农村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是,布局调整确实伤害了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的就近入学权,这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有所冲突。唯有回归乡土,重振乡村教育,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才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也就是"使每一个孩子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6.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仅体现在拥有受教育机会的选择权,还体现在选择权背后的无形教育成本,包括可量化的经济成本以及不可量化的其他成本,如就近入学权利的丧失。我国在新世纪初实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体现了农村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是,布局调整确实伤害了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的就近入学权,这和我国的法律体系有所冲突。唯有回归乡土,重振乡村教育,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才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路径,也就是"使每一个孩子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一个有着较长公民教育历史的国家,公民教育在美国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了解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吸收其合理因素,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改进和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这需要我们去面对不同国家与文化,尤其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和我们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去解决好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是值得去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跨文化交际内涵、跨文化交际冲突表现及原因分析基础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对策,以期确保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20.
对照当代公民教育的基本主题,《学记》里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教育意蕴,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文道并重"的个体;教育方式是通过实践进行"有"与"知"的关键连接;教育内容为"主动"与"被动"学习内容的透析融合,等等。应借鉴《学记》中的教育理想,反思当代公民教育实践的不足,发展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公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