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2.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明遭遇空前危机,从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到陈独秀、杜亚泉、李大钊等纷纷研讨中西文明之异同,总结出中西文明之动静说.他们还从各自的民族立场和哲学观念出发,提出矛盾论、调和论和第三种文明论,试图解决中国文明遭遇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徐志刚<论语通译>是<论语>的注释本子中翻得较好的本子,但也存在某些商榷之处,一一罗列,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论语》“慎终追远”章章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对“慎终追远”章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尽哀尽礼治丧解“慎终”;以尽敬尽诚祭祀解“追远”;以“君能行此二者”、“下民化之”、其德归厚,解“民德归厚”。但若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细究起来,就会发现这延续了两千多年之解释的不当。经考证,“慎终”应指德行善举的一而贯之,有始而能终;“追远”指行仁之道——“死而后已”;“民德归厚”指民众若能做到“慎终追远”,自会德性复归于先前之淳厚。  相似文献   

6.
释“昭格”     
昭格一词出现较早,但词义不明,《汉语大词典》未收。本文认为其最初有降临吉祥、勤勉地感通上天两种意义,后又引申出神灵、美德等意义,本文试逐一阐释。  相似文献   

7.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悱"指学生内心求知欲郁积到最为饱满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进行启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取得最优学习效果.因此,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对学生求知欲的最大调动和适时启发.  相似文献   

8.
《老子》在文体上属于“箴”,《论语》在文体上属于“语”。“箴”的制作者是官师,“语”的传播者是庶民。先秦诸子文体正是由先秦官方之“箴”下移为庶民之“语”,然后才渐次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从Chomsky的“格理论”看汉语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语法研究中,由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名词没有“格”这似乎已成定论。本文试就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的普遍语法——“管约论”(简称GB)中的“格理论”(Case theory),对汉语名词的格进行分析,证实汉语名词有自己的格位形式标识——介词和句法位置(词序),有自己的格位类型,也证明了“格理论”同样适用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一向把<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来看,这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事实上,<论语>中不少语录蕴含墨、道、法各家的思想因子,<论语>思想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具体深入地分析这一层意义,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孔子及其弟子对先秦学术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是南宋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论学绳尺》是一部收集南宋时期省试优秀“论”作的选文点评集。集子中批语多以“老”字点评文章。集子从文章的用语、结构及作者的修养等方面揭示了“老”的内涵,说明“老”是宋人追求的一种境界;从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上探讨“老”的成因,有利于整体观照宋代文学,加深对宋代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论战神蚩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蚩尤是我国上古时期炎黄时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与炎帝、黄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堪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军事家和一位兵器制造专家。由于蚩尤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他最后的悲剧结局,后世人们将他奉为战神进行祭祀。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小说蕴含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寻找心灵的憩困、构筑幻想的迷宫、燃烧生命的激情、超越自我的苦难等几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浪漫化写作的精神追求与创作旨向。结合作家本人内在的浪漫主义情怀,本文深入发掘她的小说与众不同的“精神上的浪漫”。  相似文献   

14.
《箧中词》是清代重要的词选本,颇为词家推崇。目前对《箧中词》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谭献的词学思想和从词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与理论阐释,而对《箧中词》编选大量咏物词并进行评点,学者们则关注较少。文章从别有怀抱的内蕴要求、比兴寄托的表现方法、幽涩自然的美学追求和广阔的理论视野四个方面来论述谭献对咏物词理论的修补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具有双重突围的效果。在文本之内,主人公突破了私人庭院的限制,在旅途之中将丧夫之痛融入到矿区小镇这一开阔空间中的公共伤痛之中,增强了情感的批判力量;在文本之外,迟子建突破了近些年来"女性文学"的私人化、身体化写作倾向,为女性写作注入了更具活力的公共性内涵。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使得这两种突围具有了一种相互阐释、彼此促生的关系。但这双重突围还不彻底,作品在艺术上的许多断裂之处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邯郸太极市场的发展现状,在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基础上,找出影响邯郸太极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强都曾一度有完成统一的可能.但齐民的精神风貌却表现为"齐号为怯",换言之,齐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软弱,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几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齐文化中自桓公时代开始的"节制"传统导致齐缺乏明确的吞并天下的目标;其二是齐的先行发展导致齐人养尊处优,齐之君臣竞相奢侈,削弱了齐的国力;其三是齐国重文士,却产生了负面效应,常使君主无所适从;其四是齐国内部斗争激烈,不但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有斗争,而且宗法伦理中的"孝"道亦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上述原因正是齐最终为秦所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赤壁古战场历史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本文认为,战役的整个过程,包括赤壁遭遇战、乌林追逐战和华容道逃窜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战场纵深三百余里.展开遭遇战的赤壁,即今武汉市武昌西南的赤矶山,虽已湮没,应为其正名.沿江追逐战至乌林结束,其对岸的今赤壁市赤壁山,虽非初战赤壁,但也是整个赤壁古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逃窜的华容道,横贯于今江汉平原的中部.黄州赤鼻山,与"赤壁之战"的赤壁当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池莉小说的爱情观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池莉小说爱情观的评论性文章大都将其归结为"不谈爱情",即只谈物质生活中的现实法则,而不谈精神层面的所谓爱情。但笔者以为池莉不仅谈论爱情,而且有她独特的见解。即:认为"上天好像并没有安排爱情。它只安排了两情相悦";"有一种办法可以保持男女两情相悦的永远。那就是两人永不圆满,永不相聚,永远彼此牵不着手。即使人面相对也让心在天涯,在天涯永远痛苦的呼唤与思念。""两情相悦"且"永不圆满",这就是池莉认定的在俗世中存在的所谓爱情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挖掘萧红与迟子建两位女作家作品风格的成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作家自身的童年经验和特有的童年情结,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作家纯粹、真挚与美好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等方面着手,对两位女作家儿童视角小说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童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深刻而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