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维保 《南都学坛》2003,23(3):22-26
与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对欧洲统一运动一贯支持的政策不同 ,富兰克林·D·罗斯福政府对欧洲统一运动采取的是不支持政策。罗斯福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 ,是它担心支持欧洲统一运动会破坏美苏两国间的合作 ,并会妨碍罗斯福战后世界秩序设想的实现 ;同时 ,成立欧洲统一组织的设想也与罗斯福战后处置德国的计划相矛盾。另外 ,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决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41年美日谈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它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四十年来,虽然众多中外历史、外交论著对它作过述评,但对其性质和后果仍有不同看法。较为普遍的意见认为是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鼓励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引出了珍珠港事件;另一种意见认为很难说双方对谈判有诚意,也许目的是为了蒙蔽对方.罗斯福“尽力使日本承担谈判破裂的责任”,以激发美国人积极参战,但代价是一场悲剧性的灾难;还有一种极端的看法,认为是罗斯福故意玩弄阴谋或苦肉计,逼日本人放第一枪,造成了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投入战争。前两种意见可能是对这一复杂诡秘的外交事件的片面分析和判断,后者则是为日本法西斯开脱罪责的荒谬言辞。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美日远东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日俄战争、日本宣传外交与美国、<桂太郎-塔夫脱协定>的评定四个方面阐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分歧点.最后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得出结论日美均是赢家,真正的输家是沙俄.  相似文献   

4.
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态度和他的对华政策息息相关。他执政时,日本已经开始侵华,一段时间里他对蒋政权作出援助的道义姿态,而主流是对日姑息。随着战事的发展,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之后,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罗斯福结合当前实用的短期目标与设想的长远目标,开始极力维护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形象,除1944年一段短暂时间里由于在战略方针和军事指挥上出现分歧而导致罗斯福对蒋介石采取压力政策外,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无条件支持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孤立主义是美国历史上一股非常顽强的政治势力,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甚大。20世纪30年代是孤立主义盛行的时期。“七七事变”前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分子积极鼓动国会批准《中立法》,呼吁总统将《中立法》运用于中日战争,并疯狂攻击罗斯福的“隔离演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罗斯福对日本侵华行动采取积极的遏制政策。  相似文献   

6.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趁欧战之机,向北京政府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俄两国基于自身利益,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本文拟就两国对交涉关注的方式、目的及对具体条款内容的态度加以比较,进一步分析两国在中日交涉中所采取政策的性质异同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债务"原本是美国拒不承认苏联的借口.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同苏联外长李维诺夫举行建交谈判就债务问题达成一个<君子协定>:美国给苏联"一笔贷款",苏联给贷款一个除正常利息外的"附加利息",以此作为对债务的偿还;建交后美国撕毁了它,举行的债务谈判破裂,两国关系恶化.重新审视历史发现谈判是美国蓄意破坏的,扔开<君子协定>重新提出明知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使谈判破裂,并借此显示同苏联关系的恶化.为同苏联建交罗斯福从全球战略出发捡起了苏联这张牌,又从策略上考虑压下手中的苏联牌,债务问题正被当作藏起牌的手段.这策略是在建交时就制订了的.澄清债务谈判的历史提供了一个走出罗斯福"外交迷宫"的线团.  相似文献   

8.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在对华政策层面,美日两国对中国都采取了政经分离的两面性政策,但在具体举措上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在保持其对华原则分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将中国纳入其中的“利益攸关者”政策。日本则在美日同盟关系的框架内,强化了对华政策,安倍新首相则提出了“战略互惠”的中日关系的架构。基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今后应加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对话,推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对日本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日甲午战争受到欧洲列强远东政策的支配.英俄矛盾是当时远东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决定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进程和结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和俄国在调停中日矛盾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体现着各自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演变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罗斯福以后的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可分为持续强化和明显弱化两大阶段,美国典型两党制格局所形成的不同利益倾向,罗斯福及其“新政”所形成的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形势发展态势和对经济形势的运用方式是政策制定产生分野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当代美国历届政府社会保障改策都是在这三种主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并以党派关系为线索,分析了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罗斯福与约翰逊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斯福政府与约翰逊政府推行社会保障的社会背景、社会保障的思想及社会保障的实践有很大的不同.罗斯福是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拓者,其社会保障政策具有安全阀的作用.约翰逊是这一政策的发展者,其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调节器和润滑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战争爆发已四十余年,多年来史学界围绕战争爆发原因,对1933—1941年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美国对日长期执行绥靖政策,养痈成患,终于铸成珍珠港大败。另种意见认为不能排除罗斯福政府通过牺牲珍珠港,借以从孤立主义的毒雾中唤醒美国人民的可能性。即罗斯福为摆脱孤立主义者的重重包围,制造参战借口,不惜设下珍珠港作为“陷井”。本文试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政策及其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关系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3.
罗斯福政府并没有给予黑人真正的"新政",也没有为促进黑人民权的发展采取重大举措。但是罗斯福政府在大萧条时期所采取的救济措施,以及联邦政府扩大对黑人知名人士的任命,使黑人看到了民主党统治下的联邦政府可以成为黑人争取民权的工具。罗斯福"新政"也因此改变了多数黑人在政治上的政党选择,对日后美国的政治生活和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问题从政策制订、具体实施到最后结局都受到美国亚洲政策 ,尤其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严重影响。美国对日政策由惩罚转向扶持 ,为此 ,大幅度地削减日本战争赔偿额度。国民党政府受此政策走势的制约 ,对日索赔政策一步步削弱 ,最后放弃日本战争赔偿。假若离开美国的影响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  相似文献   

15.
在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的对日政策不能一而论之,应该分成妥协与不抵抗两个层次来分析.妥协政策的推行是张学良正确分析客观局势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是对外交政策的一种运用,不能过分苛责.而采取完全放弃抵抗的极端形式,则是张在对日妥协思想的影响下,对时局中的有利方面理想性夸大的结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张的主观心理,受他本人经验、阅历的影响.不战而败的严重后果很大程度体现在精神上,它深深伤害了民众的民族感情,使张学良成为万众声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实行大棒政策,引起拉美各国强烈不满,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对外交政策做出调整,对拉美实行睦邻政策,这一政策对美拉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国际社会出现国家间关系重组和利益的重构。中美日关系十分复杂,在东亚乃至世界有不同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美日同盟对中国形成极大的挑战。中国对外政策正在显示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曾景忠  梁之彦 《社区》2008,(5):50-51
民国三十四年二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总统与史大林订了雅尔达协定。我们当时为着要打退压境的强敌——日本,只好委曲求全,根据雅尔达协定,和苏联政府谈判,签订了中苏条约。在谈判的时候,美国方面有人主张:“要结束战争,必须苏联参加,要苏联参加,他当然要提出对他有利的条件,等到他提出之后,中国政府应该考虑给他好处。”……  相似文献   

19.
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对华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带动了美国对中日贸易管制政策的调整,即从允许中日进行易货贸易转向迫使日本对中国实施比巴统"中国委员会"其他成员国更为严厉的管制。探索该变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与其对华经济遏制政策、对日经济复兴政策和对东南亚的政策互为因果,彼此影响,共同推动了亚洲冷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为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意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从亚洲收缩,让日本等盟国承担更多地区防务责任。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主动探究中国军力、“文革”影响及总体外交和国防意图,推进中美关系缓和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部门对日防务立场;另一方面,立足于日渐清晰的对华认知,他寻求以口头方式对华承诺将约束日本对台野心和军国主义复活,来换取中国最大限度容忍“尼克松主义”背景下的对日防务政策:即日本接手更多安全职责,保持《美日安保条约》,美军续驻日本。尼克松的关岛讲话虽提出“谈判、实力、伙伴关系”三原则,但它只是勾勒出对日防务政策粗线条式的轮廓,该政策在基辛格访华带回对中国的确切认知后方初具雏形,迄尼克松访华时才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