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泰戈尔一贯主张将东西文化融合起来。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实践都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他在融合东西文化时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性,一是个人独创性,二是主次分明性。他走上这条道路是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所走的这条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出版业不够景气的今天,除去那流于市井的劣陋之作,能够一版再版的书并不多,而青年学者马天彩的力作《天水史话》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个。史话作品,必须以史实为基础。尊重史实,又要有较好的可读性。《天水史话》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显示了作者学识和写作功力。它以天水的历史史实为主线,对天水的名胜、古迹、文物、风情、趣闻、掌故、传说、特产、新貌作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叙述详尽而又不显冗长,娓娓道来,有如行云流水。开卷便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茶馀论古” ,顾名思义 ,所论者为古代 ;古者 ,故也 ,十口相传曰古。“古”是指过去了的事物 ,也就是“历史” ;所以论古即是论“历史”。《茶馀论古》所论的就是古代的作家或作品 ,是已成为历史的事物。对历史事物进行研究 ,目的无非是通古今之变 ,明古今之理 ,以古鉴今。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 ?汉儒务实 ,重疏证 ,最终陷于琐屑的章句之学 ,把一切生动活泼的东西弄得了无生气 ;六朝文人反其道而行之 ,清谈玄理 ,结果又是虚无主义泛滥成灾 ;唐人自由开放 ,一切顺应自然 ;宋明儒者谈名理性命 ;至清 ,复以朴学之实来反宋明义理之虚 ;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4.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邓绍秋先生的大著<道禅生态美学智慧>(2003年12月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湖南省教育厅2003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成果之一)的序言与内容摘要,近日拜读原著,颇有感想,掩卷深思之后,归纳几条以与读者们共赏.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历史系里,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它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历史文献,而且要培养其查考、分析和运用这些资料的能力。对于这样一门课程,长期以来却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各高校文选课教师人自为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水准的提高。杨燕起、陈泽延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是几十年来关于中国历史文选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使其宾客人著所闻,集论而成(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就是说,这部书是吕不韦使他的门客,这个写一篇,那个写一篇汇集而成,共十余万字。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即《十二纪》《八览》《六论》。排列很整齐。《十二纪》,每纪五篇,附《序意》一篇,共六十一篇。《八览》,每览应该是八篇,今《有始览》亡佚一篇,所以《八览》只存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今全书共一百六十篇。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发展趋势是复音化,这是为广大学者所公认的事实。至于汉语复音化的内部规律是什么,却未见有人作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读了戚桂宴先生在本刊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发表的《汉语研究中的问题》一文,深受启迪,笔者想结合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中的训诂材料,仅就戚先生所提出的并列结构“词语”这一语言成分的构成及其特点作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孔子与学生商讨问题和回答学生及他人提问时所说的话 ,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的学生集中他的学生们各自流传下来的部分记录 ,且不分时间先后和问题的性质汇集而成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书籍。目前虽有一些翻译版本 ,但翻开新近由贾顺先教授、潘大德副教授、唐平副教授编撰的《论语新编注译》一书 ,仍有耳目一新之感。该书的明显特点有几方面。  一、编排注译新颖《论语》汇集的语录 ,既不按问题性质分类 ,又显示不出孔子思想的全貌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使全书杂乱无章 ,条理不清 ,甚至有的前后重复 ,不便记忆和查阅。而该本译著…  相似文献   

9.
袁梅所著《诗经译注》是一部颇有特色之作。译文比较口语化,译文与原诗并列,便于参阅;注释考证较为详细,提供了不少资料。但此书在注音方面问题较多。笔者翻阅了袁梅的注音,仅《国风》部份(按页码计算只占全书的2/5)就有100多处“硬伤”,那些应当注音而未注,不注就会引起误读的字还未计算在内。其错误情况也多种多样。本文就袁梅注音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略陈愚见,向著者及同道请教。一、关于音据《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作品。现在已经无法确知当时的具体音读。音韵学家虽然能够研究出那时期有多少韵部和多少声组,并根据音理拟测出各韵部甚至所有韵母和声纽的发音,  相似文献   

10.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演进历程中,作为发展高峰的戏剧、小说,与先秦的史传文学相比,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经过历代文学家的不断探索,成就尤为卓著的当推人物塑造的逐渐成熟和日臻完美,这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但是追根溯源,对于人物个性化的追求,从先秦的历史著作《左传》中已初见端倪。作为创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开启,这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一级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花老虎作曲的大型民族清唱剧《武陵山狩猎》,是一部时代主题突出、民族风格浓厚、融中西作曲技法为一体并有所创新的大型民族清唱剧。这部民族清唱剧的音乐创作,整体上采用湘西民歌作素材,每个乐章选用一首或两首民歌的某些片段或乐节作主题,在选择乐章主题音乐时,注意到了不同的内容和场面,主题音乐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功能及其个性特征。如第六乐意忖L苔狩猎》,采用了苗歌当中激越高亢的抒咏性歌腔曲调作主题,体现出深山老林里,神奇古朴的武陵山野风味。第七乐章《四处围歼》,采用了土家族挖土锣…  相似文献   

12.
陈克炯教授编著的《左传详解词典》于2004年9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古汉语专书语言研究领域里又一件可喜可贺、有重要意义的事。《左传》在先秦书面文献中篇幅最为浩繁,语言十分丰富,词汇量极大,对汉语发展史、语法史、词汇史的研究有着众所公认的重要地位。同时,《左传》作为文史兼备的经书,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大力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左传》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就更显突出。但是《左传》的行文,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文献文体的影响,读起来有些费力,再加上其内容涵盖面甚广,…  相似文献   

13.
《左传·庄公十九年》载: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杜预注:夕室,地名。绖皇,冢前阙。《释文》曰:夕,朝夕之夕。这里的楚子  相似文献   

14.
15.
对《史记》这部名著,前人做过不少校勘考订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目前通行的版本仍多错误之处。扬州大学李人鉴先生穷毕生之力完成的《太史公书校读记》,力求从汉代语言现象及司马迁撰述体例等方面探索《史记》本来面目,并是正文字上的衍脱讹误。全书精义络绎,自成一家言。作者以本校为主,同时综合运用了他校、理校等多种校勘方法;用其所长,从古汉语语法角度解决了不少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对前代学者的疏漏之处,敢于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在考订文字的同时,亦注重标点的校勘。该书新近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印行,不仅可以开拓《史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为校勘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一口气读完了龙生兄的《诗路之思》(已由三峡出版社推出),我感到很充实。在今天,在华夏大地,当一些朋友纷纷以拒绝深度,放逐诗歌相标榜的时候,万龙生却独标风骨,把他的诗论集《诗路之思》投放到读者面前。人们翻读这部诗论集,也许并不赞同他,也许并不欣赏他,但是,却不可能抹煞他。他始终是那样忠于诗,痴情于诗,始终是那样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老实说,我是被他感动了。  相似文献   

17.
吴荣曾先生《〈左传〉与孔子》一文认为,《左传》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不论何种情况,都很难将其作为研究孔子的原始材料”,并通过对《左传》中五例相关材料加以论证。然而吴文之例证是有疑问的、不充分的。有大量证据表明,《左传》中的孔子言行是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不可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8.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 《左传》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史书;因此,它关于战争的描写,多侧重于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大的战略部署及其战争中人的作用的描写;不像兵书那样,多侧重于战术、武器等具体作战技术的论述。这是《左传》描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是为《左传》作为史书的性质及总结历史经验的编写目的所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方面,《左传》的作者,表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在题树的处理、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学园地里,史诗这支宏伟而古朴、秀逸而纯真,磅礴而瑰丽的奇葩,显得更为光彩夺目。在这个史诗的王国里,北方游牧民族孕育出的所谓“三大史诗”,其中就有诞生并流传于西蒙古的《江格尔》这一鸿篇巨帙。这类史诗至今仍然经久不衰地流传在人民中间,它的整理和出版,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空白,而且也确定了它自身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史上应有的显著地位。由于其  相似文献   

20.
近十来年,围绕中学古代诗文教材而编写的学习辅导和教学参考书陆续刊行,种类之多不胜列举。内容体例,不免大同小异,精粗优劣,殊难辨别。选购者为之迷茫,编写者也正苦于脱不出“赏析”、“备考指导”、“备课参考” 之类的窠臼。虽然眼下似还未冷落,却也很需要来个“柳暗花明”了。最近看到语文出版社推出的中学语文修订课本《古诗文译注评析》,觉得在编写宗旨和体例方面,在内容的深厚度上,都有其特色,是同类书中颇能别开生面,并且更较切合实用的。 《古诗文译注评析》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体例,其中有继承,有融合,有改革创新,可以看出编者设计安排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经验。我国古老“蒙书”中的诗文评注,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