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前,蒙古族地区均已进入封建社会,这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草原的蒙古努图克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遗迹. 杜尔伯特草原的蒙古努图克人,大约明朝嘉靖年间迁徙到这里,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第十六代孙爱那嘎的后裔.下面就蒙古努图克人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习俗、生产形式等方面的原始文化遗存现象以及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一探讨.也许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和民族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当你置身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低吟起那首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支脍炙人口的北魏民歌描绘的正是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摇篮。畜牧业,是蒙古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从业。祖国的五大草原,蒙古族游牧于其中之四。内蒙古草原、青海草原、甘肃草原和新疆草原都有蒙古族牧民的足迹。蒙古族也从事农业。河套平原、土默川、伊犁河  相似文献   

3.
伤痛的草原     
每个蒙古人,不管生长在哪里,心中总有一片草原,那是物质填不进的空旷。正是这块心灵的空旷,塑造了蒙古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鲜明的民族性…… 近些年,总能听到或看到草原遭破坏的消息,让我这个不是蒙古人的人也感到了失落和伤痛。我不是蒙古人,但我热爱这个民族,他们自由豪放又悲悯的气质打动着我。想象中的草原神奇瑰丽又苍凉悲苦,是诗境也是禅境。 当然,面对衰败的草原,最痛心疾首的还是蒙古人。草原不光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精神的家园。我曾经在想,是什么让蒙古人有那么深的民族情结呢?我的答案最终锁定草原──是…  相似文献   

4.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布里亚特蒙古族是跨界而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十月革命后 ,俄国境内的部分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 ,带来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这片草原的原有居民产生很深的影响。随着牧业体制的变革 ,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内蒙古草原上独特的蒙古包浩特,也纷纷"下海".蒙古包"下海",在素有"塞上粮仓"之称的河套平原上显得尤为突出.仅盟公署所在地临河市,就有70多家由牧民经营的民族风味饭馆、旅店,最大的一家占地100多平方米.广大蒙古族牧民从草原深处出来,走向城镇,走  相似文献   

6.
唐营子村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4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也是县、乡人民政府确定的养牛基点村。全村居住着蒙古、达斡尔、锡伯、汉等4个民族。总户数为96户,其中少数民族91户,占总户数的94.8%。总人口为420人,其中少数民族398人,占总人口的94.8%。全村幅员面积4.3万亩,其中草原面积3.6万亩,耕地面积1407亩,饲料地603亩,有林面积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曾根据中蒙两国的有关协议,到位于乌兰巴托的蒙古国立大学讲授汉语,在蒙古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使我有机会对蒙古有了一些直接的观察和亲身的感受。草原饮食文化以畜牧业为基础的草原文化可见于蒙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草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牛羊肉多。牛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似乎只要有了牛羊肉和面包,他们基本上就不再需要什么别的食品了。一入深秋时节,蒙古人便忙于储存牛羊肉。秋冬季节,在乌兰巴托居民楼的阳台上,常常可以看到居民晾晒的一条条牛羊肉干,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冬天,家家的阳台上还存放着成…  相似文献   

8.
乳制品是草原的恩惠,乳制品孕育了我们蒙古民族.在广阔的草原,乳制品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本着"醒目、理解、好感"的原则,设计蒙古族特色"宝利尔"乳制品包装,使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纯天然、绿色、环保营养极高的乳制品走进千家万户,让中国人更健康,让世界飘乳香.  相似文献   

9.
蒙古包——这草原游牧民族的特有的建筑形式,伴随着草原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蒙古包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原始社会,蒙古族以狩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他们住在“窝棚”里,这是圆形拱顶的隐蔽窝,以活树为支柱,然后用芦草、桦  相似文献   

10.
一、地理云南省会昆明正南约100百公里处,住有所谓云南蒙古族,他们是13世纪进驻云南的蒙古军的后代,住在通海县西城公社新蒙生产大队。据省政府编的资料说,极少数蒙古族散居在大约39个县,其中包括景东、蒙自、昆明、个旧,绝大部分住在新蒙大队的中村、白阁、下村、交椅湾、陶家嘴五个村庄。大队的人口约有1150户,4300人;其中有彝族33人,汉族22人。汉族几乎都是嫁给蒙古族的妇女,她们的语言、服装、习惯与云南蒙古族一样。此外,还有360多人在外地工作,但大部分人的户口在大队。传统上,这些蒙古族被称为通海蒙古族,因为他们住在通海平原。直到最近,他们所在的  相似文献   

11.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毛纺织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因工作关系,要经常深入到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等地的草原去考察了解山羊绒的生产和使用情况.一次到内蒙古伊克昭盟出差,在当地的文化馆里,我首次看到了《民族团结》杂志.通过这个杂志,我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  相似文献   

12.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4月1日成立的。它处在辽宁省西南与河北省接壤地区,周围是建昌、朝阳、建平,凌源等县。面积有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农业地区,境内山地多,平原少。人日共二十二万七千七百多人,有蒙古、汉、满、回等民族。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这里已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1956年的粮食产量已超过解放  相似文献   

13.
阿比西部族现在有三千三百人,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行部族内婚制而有别于邻近各部族。该部族居住在乔斯高原西北麓连绵的丘陵地带,即介于鲁库巴部族的活动地区和扎里亚平原之间。他们的聚居点一直延伸到高原边缘较平坦的地带,连同丘陵地带的居民构成一个个部落。这些部落虽然名称各不相  相似文献   

14.
嫩江流域蒙古敖包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乌裕尔河流域的杜尔伯特、后郭尔罗斯、扎赉特(泰来部分)、伊克明安等四个蒙古部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文化变迁的洗礼,在祭祀敖包方面,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特点。不论敖包的数量、分类、装饰、用途等,均有别于其他蒙古部落。下面就嫩江草原的蒙古敖包作一考述,求教于方家。 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的蒙古敖包,分为祭祀敖包、路标敖包、分界敖包三种。  相似文献   

15.
从秦朝到明朝,历代只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客”、“鸿胪寺卿”等官职.到了清朝,才在中央政府内部设置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明朝末期,满清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了借助蒙古族力量达到削弱明朝,夺取天下的目的,而在统一了蒙古后,于1636年创设“蒙古衙门”.两年后,1638年(崇德三年)改名理藩院.当时官员叫“承政”、“参政”,全部机构不过十几人.清兵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以后,顺治帝把“承政”、“参  相似文献   

16.
水月 《中国民族》2014,(8):70-71
蒙古大营,是一种文化以餐饮的方式诠释蒙古族博大的文明,让人充满无尽的遐想与期待。蒙古大营,是一种穿越从草原戈壁到现代都市,从游牧大漠到世界舞台,草原文明今朝撼动全球。蒙古大营,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品牌,更是一个光茉的草原文化传承者,小中见大,举重若轻,诠释和弘扬着灿烂而辉煌的蒙古文化。炒米、奶茶、嫩香羊肉,琴声、歌声、声声悦耳,品蒙古大餐、游天堂草原,听马头琴声、饮醇香奶酒、赏醉人牧歌……这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亲朋好友们团圆欢聚的好地方,带你体验马背民族的传奇生活。  相似文献   

17.
蒙古谚语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语言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艺术总结。蒙古谚语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从广泛的社会背景上反映出广大蒙古族劳动人民对僧、俗封建统治者的憎恨,对不良行为的谴责,表现了他们朴素的阶级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美、健康的情操。现就杜尔伯特草原上流传的蒙古谚语,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草原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民一直对鹰有着特殊的情感,将鹰尊为"神鸟"。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蒙古人无法割舍对鹰的深深崇敬?本文旨在结合草原生活环境,从崇鹰缘由、鹰的精神内涵、崇鹰的体现形式以及心理机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为读者解开蒙古人"崇鹰"之迷。  相似文献   

19.
由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波·少布撰著的《蒙古风倩》一书,已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月出版发行。全书共分8章,27万字,并配有168幅插图与照片。第一章重点介绍了蒙古人的起源及其历史编年;第二章对蒙古人特有的生产方式及保存下来的生产遗迹作了翔实描述;第三章重点介绍并考证了蒙古族的尚白习俗;第四章介绍了蒙古人的人生礼仪,包括诞辰、婚丧及生活礼仪;第五章重点介绍了蒙医蒙药、传统节日、歌舞服饰等草原文化;第六章则记述了蒙古马的源流、生产管理等;第七章介绍了蒙古人的祭祀习俗;第八章主要介绍了萨…  相似文献   

20.
一说到“蒙古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蒙古族人和内蒙古,毕竟“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为典型的建筑标志,也是蒙古族游牧人传统的住房.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穹庐”,也有叫“毡帐”的,最初的名字是“格日”.其是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非常习惯的移动房屋,更是牧民们在草原上的家,能给他们提供非常温暖的归宿,对他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