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农业主产区尤其突出,探讨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意义重大.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转移的地域特征、产业特征及特移的效益特征等方面出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核心.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成功的模式,分析了今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仍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滞存于农村,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曾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几种主要途径,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80年代开始程度不一地下降。这使我们无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持乐观态度。可以说,我国已面临着重新选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这一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山东师范大学李玉江教授等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课题的最终成果《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专著 ,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科学研究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面对发展中国家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隐性和显性剩余、传统农业部门滞后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 ,各国经济学家都试图从不同角度 ,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 ,如何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李嘉图 (D .Ricard…  相似文献   

5.
韩景愈 《西北人口》2007,28(6):38-43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且愈演愈烈。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全面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和重要目标。利用定量方法测度了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测算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一直呈增长的态势,2003年后农业剩余劳动力超过20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积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根据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据此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出了一些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雅丽  冯颖 《西北人口》2007,28(1):31-34,39
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多种计量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汉中市的实际,采用自然资源容纳法对汉中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全面估算,提出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扩展农民就业空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杨凌示范区的新特点, 给出了示范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与利用的新模式: 1农业内部对剩余劳动力利用; 2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3示范区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 ,农业的发展 ,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程度 ,很多著名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要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 ,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文在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后 ,提出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应进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广西要想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本文使用抽样法测算广西2008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并按照劳动力转移去向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转移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滞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而且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绝对量会大幅度增加 ,这就使得农村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和劳动力的多渠道就业 ,同时大力开发小城镇 ,扩大第三产业规模 ,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和空间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体包括三种形式:①“离土不离乡”,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在其本乡本地转向第二、三产业;②“离乡不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本乡去他乡仍从事农业生产;③“离乡又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就业。本文所要谈论的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一转移方式。一、当前农村剩…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省农民就业程度与效果。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数量大,而且,转移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对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把黑龙江省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同时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高双  高月  陈立行 《人口学刊》2017,(6):103-1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新的阶段。而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重都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期,但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却与全国总体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狭小,导致新阶段东北地区仍然面临较大转移压力。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从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就业转移阶段。转移的方式仍以异地转移为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的分析得出虽然存在转移动力,但动力不足。在新转移阶段,东北地区现有转移模式不仅面临转移空间扩大和转移层次提高的新机遇,也面临东西部劳动力流动双向依赖关系瓦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的新挑战。因此,东北地区应促进转移方式的改变,扩大中年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制度障碍,降低转移成本,同时推进农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等转移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缓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缓,且有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逆向转移。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产业回返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已占当年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的10%。这种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提出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中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有效解决的根本途径,而在"三化"协调发展中逐步推出和完善城镇化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