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名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它不仅能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等物质世界,还能了解这个地方人群的信仰观念等精神世界。因此,文章通过对湘西地名含义的破译和诠释,归纳出这些地名定型的命名意图,透视这些地名的命名取向,从而揭示湘西巫鬼文化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其早期居民是当地的壮族及其先民,秦汉以后,内地汉族各民系先后进入柳州居住.从不同的地名,可窥探不同民族或民系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3.
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壮语地名命名法的角度,探讨壮族方位认知与颜色认知的特点。方位认知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点、相异点和相对应点。颜色认知与汉族相比,其认知的基础、物理内涵及文化意义均有不同。壮语地名的意愿地名也与汉语不同,更多的表现出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4.
壮族地区农村的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指事表意,种类繁多。笔者从《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一书和一些县志、史料选先录了一些壮语地名进行归纳分类,主要有:以田、地、江河、动植物、方位、数字、姓氏等等命名。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地名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5.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分析当地民族分布、民族居住的地名和当地村寨地名的构成以及命名方式,可以窥探出其内涵的文化意义和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分析当地民族分布、民族居住的地名和当地村寨地名的构成以及命名方式,可以窥探出其内涵的文化意义和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辽史·地理志>向来以其粗疏为学者们所诟病,故前贤考证、订补的论著甚多.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其对辽代的建置有很丰富的地名渊源解释且有一定规律可寻,可据其从整体上探考辽代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点.这一课题尚无人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从辽代地名通名、辽代地名专名、辽代的侨置与沿袭地名、辽代的美愿地名与重复地名四个方面对这个课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为了使其指代更加具体,在命名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借助修辞,因此考究地名的命名缘由和结构方式等,有助于我们发现隐匿其中的修辞现象。文章从语音、辞格、语义三方面对洪洞地名进行探析,分析其在命名过程中所用的修辞及其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洪洞地名的命名意图以及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恩加诺群岛位于南苏门答腊西侧100公里处,由一个较大的恩加诺岛(444平方公里)和五个小岛组成。岛上居民只有恩加诺人。当地人称该岛为“埃洛普”(意为“土地”);印度尼西亚人称该岛为“普洛奇兰札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按音把这个地名称为“恩加诺”。  相似文献   

10.
吴腾 《中国民族博览》2022,(20):195-197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命名来源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饱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主要以文化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山西省万荣县地名为研究对象,对该县的地名来源进行探究,以探寻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地质公园内居住着土家、苗、汉等族人民,古朴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与台地-峡谷、自然生态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淳朴、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共同造就了神秘独特的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圈。涵盖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境内土家族聚居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既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和"名片",也是湘西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历史产物和地质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点部分土家语地名进行正确考释,既有助于还原土家语地名的本来面目,也有助于湘西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2.
沈坚 《世界民族》2006,1(6):72-78
地名是人们对于相关地域的一种认知或命名,同时也往往提供了历史上人们活动的某些重要信息。作为一种明晰的象征符号,地名总是以一定民族的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显示了特定人群同相关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传达的是一种人地关系的讯号。①然而,有时候地名又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曾在这些地方居住过的部落或民族的名称”,②凡属这样的地名,实际上是由一些族名和部落名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或即族名的延伸。在对欧洲民族史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时,常可发现不少这类有趣的例证,显然,这是一种颇具意味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古代欧洲,对某个地域的称谓往往…  相似文献   

13.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一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具有稳定性。在青海这个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许多民族都用自己民族语言命名了其所活动的地区的地名,有些地名沿用至今,甚至出现一个自然地理实体拥有几个不同民族语命名的名称,通过这个民族文化载体即可透视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骆越族群曾经为中国百越族群的一支,是战国至汉代时期活跃在岭南的大部族。骆越人曾经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所以,我在这里也并不否认骆越族群确实曾经在大明山西南麓聚居过,而且不少地名确实也是骆越地名的遗存(在西瓯骆越故地,经常可见的地名为"那xx"、"陆xx",一般可以认定这些是语言在地名中的沉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的自然或社会的某些情况。通过地名研究,不仅能透视这个地区的山川、水流、地形、气候、物产、资源等特点,而且还可以了解这一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状况。 蒙古族在我国各兄弟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除分布在内蒙古  相似文献   

17.
他首创"双语教学",并创制《土家族语拼音方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王际桐评价他的《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土家语地名的力作"他已出版专著8部,这些著述,被国内各大图书馆,美国哈佛、科罗拉多等大学图书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珍藏。  相似文献   

18.
他首创"双语教学",并创制《土家族语拼音方案》。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主席王际桐评价他的《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土家语地名的力作"他已出版专著8部,这些著述,被国内各大图书馆,美国哈佛、科罗拉多等大学图书馆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珍藏。  相似文献   

19.
位于湖南省永顺县境内的老司城是湘西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老司城及其周边也是土家族世代居住之地。土家语是土司时期土家族土司与土民的主要交际工具,因此在老司城及周边地区也留下了大量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随着土家族语言的日趋濒危,许多土家语地名已难晓其义甚至出现误释。对老司城及周边土家语地名进行考释,可以丰富土家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我经常随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出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偶尔自己也带团出访。在艺术节期间我们有时集中住在当地学校或宾馆里,更多的是分散居住在当地居民家里。我记得我们分别在荷兰人、德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家里住过。有的是一周,有的仅是一天,但总的印象是这些国家的居民对我们都非常地热情、友好,可以说关怀备至,给我和我的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我们中很多人还和我们的外国房东保持着联系,这在一般的出访中是不多见的。这些国家的人民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