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年第一期的《社会科学辑刊》,发表了日本关西大学大庭脩教授题为《日清贸易概况》一文中提到:“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之所以把中国称为唐人,中国船称为唐船,其原因可以这样认为,郑成功以及郑氏势力下的人们,从自己反清扶明的意识出发,为了表示自己是唐王的臣民,自称唐人。”大庭脩教授长期从事日中关系史的研究,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很令人钦佩的,但他论文中关于“唐人”的注释,笔者不敢苟同。史实告诉我们,寓居海外的中国人称“唐人”,航行海外的中国船称“唐船”,由来已久,并非因为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小朝廷才开始的。兹就个人接触到的有关史料,略考“唐人”一词的起源及其流传过程,兼就正于大庭脩教授。  相似文献   

2.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文学部部长大庭脩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关系史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著述甚多。一九七九年夏季,大庭先生以日中学术恳谈会日中关系史研究者访华团秘书长的身份来我国访问,八月十一日上午在沈阳市中华剧场作关于日清贸易问题的学术演讲,回国后又将所讲内容撰写成文,寄赠本刊。本刊现将大庭先生的大作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冨谷至教授,是日本东洋史学界汉代史和简牍学研究的巨匠谄?诸多著作中,《文书行政の汉帝国:木简.汉简の时代》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本新作。本文试图从纵向"京都学派"三代简牍学学人(森鹿三、大庭修等)的发展脉络上,以及横向比较王国维、白乐日等氏之学术上,重点分析冨谷至教授研究之思路。  相似文献   

4.
韩国尹在硕教授的《韩国出土木简的形制及其内容》一文,对朝鲜半岛出土的木简的形制、书体、内容及用途做了介绍,并把其同日本和中国的木简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不仅对朝鲜半岛的古代史研究,而且对研究形成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中国、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数十年来,国外中国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各国之中,苏联和日本的中国学是比较有特色的。 苏联汉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语文学博士鲍里斯·李福清自五十年代开始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写过《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中国的历史长篇小说和民间文学传统(论三国故事的各种口头及书面材料)》(1970)等专著和论述中国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论文。1980年他为苏联出版的  相似文献   

7.
相柔千里亦同风——评《〈日本书纪〉与中国古代典籍》〔日〕镰田良一在对延绵两千余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学术界呈如下态势:日本学术界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学术界多倾心于近现代日本经济。近日,欣闻徐晓风博士所著《〈日本书纪〉...  相似文献   

8.
《江淮论坛》2013,(4):F0002-F0002
陈望衡,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博士,曾做过关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亚洲艺术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英文刊物《Aesthetic pathway》编委。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8月3—5日,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选学: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次研讨会由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东亚古典研究会参办。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60余所高校、研究单位及出版机构的115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傅刚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  相似文献   

10.
据东京消息:作为中国人看日本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北方人看日本》一书,近日由该丛书策划公司日本侨报出版社在东京举行了有中国新闻社、《人民中国》杂志、《中国经济周刊》、《中文导报》、《朝日新闻》日方、《国际贸易》日方等10家中日媒体参加的首发式。《中国北方人看日本》一书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的两位长期从事日本问题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笪志刚、郭力编著。该书收录文章涉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有中国作者的研究、评论、体会,也有日本各界人士撰写的文章,可以说是中日学者、民间朋友合作的一部力作。书中既…  相似文献   

11.
题记李贵连,196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法律系(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制史、保险法学。主要学术著作有《沈家本年谱长编》《沈家本传》《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等。  相似文献   

12.
日本教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八、九十年以前,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曾经聘请大批日本教员到中国来传授新知识,帮助建设新的学制。这段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中国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是起过作用的。尤其在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探讨其失败的原因、过程和教训,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实藤惠秀博士于1939年曾汇订出版过《中国人日本留学史稿》,后来又重写了留学生史,这就是1960年出版的《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但他没有收入日本教习这一章,可能是限于体例。我恢复研究工作以后,他曾建议由我来补写,我允承了这要求。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工作者,有义务把这段历史如实地写下,留给后人参考。可是我从回国以后,放下留日教育史的研究已快四十年,所有的资料,特别是对当时一些教习的访问记录、统计数字,都散失殆尽,因此一拖再拖,直至今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著名的陶学专家魏正申教授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著,引起了日本学人的极大关注。首先,魏教授的研陶论著成果被日本学者介绍到日本国内。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院博士生平井澈,在《中国陶渊明研究动态》一文中,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陶学一百年》的观点:“1978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说的是一个关于儒家文化的老话题,不过,本文希冀做到的是,把儒家思想在日本产生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作为文化切片,探讨一下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一、儒家学说在日本的不同命运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度。美国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中称:“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①这说法虽然夸张了一点,但它道出了中日儒家文化的渊源关系。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的确切时期该在6世纪初,公元513年6月,百济派五经(《尚书》、《周易》、《诗经》、《春秋》、风记》)博士段杨尔赴日讲学,开儒学传入日…  相似文献   

15.
<正>海外汉学,顾名思义,就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化所作出的研究。他们运用西方的理论和学说,通过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对我国文化学说进行研究。阎国栋教授著的《俄罗斯汉学三百年》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客观的立场,由中俄文化交流开始,引发了俄罗斯对汉学研究的开始。《俄罗斯汉学三百年》是学术丛书《列国汉学史书系》中的一部,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系我国学术史上第一套汉学史书系。该书由阎纯德教授、吴志良博士主编,汇集了一批既谙熟外语,又具有  相似文献   

16.
1975年余撰《选堂赋话》,何沛雄博士刊于《赋话六种》中,拙作小引指出: 赋学之衰,无如今日。文学史家直以塚中枯骨目之,非持平之论也。自此以后,海内外学人,不断对《文选》及辞赋加以钻研,现在对于辞赋的研究不仅有一批专著出版,而且还有《全汉赋》、《历代赋汇》的校勘整理,以及辞赋选本都有了。可以说,时  相似文献   

17.
西田龙雄(1928—),日本著名汉藏语言学家,大阪人,195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文学科,1956年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修业期满,同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教,1955—58年参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平凡社刊)中有关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史及民族语言条目的撰写,1958年升任付教授,1962年以《西夏文字的分析及西夏语文法的研究》获文学博士,并扩充成专著《西夏语的研究》(上下册)于1964—66年在东京出版,1968年以该书获日本学士院恩赐赏,1970—74年参加《大现代百科事典》(20卷本,学习研究社刊)中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条目的撰写,自72年至今一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其有关藏语的论文主要有:《唐蕃会盟碑的研究》,《藏语动词构造研究》(58年),《16世纪西康省藏语天全方言》(63年),《西藏语言学的二三个问题》(64年)及《汉藏语比较研究略史》(64年)等。  相似文献   

18.
曾大兴教授,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文学博士.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负责人,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代表作有《柳永和他的词》、《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文学地理学研究》等.曾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最早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先从事文学地理学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倡导建立文学地理学学科,发起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主持召开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一、二届年会,主编《文学地理学》年刊第一、二辑.本刊特委托文学地理学学者、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李仲凡副教授就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对曾教授进行专访,整理出此篇访谈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博士,于1916年在中国,曾手录《宋会要·食货·市舶》一门,写本今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关于藤田写本所根据的底本,在中国和日本学者中,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抄自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原稿。这种说法最早见于1932年汤中所著《宋会要研究》。1936年日本学者江田忠在《徐辑宋会要稿本目录》的序言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8月15日至18日,"文选学与汉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选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河南郑州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金泽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了此次盛会。这次会议围绕文选学史、《文选》所收作家作品、《文选》编撰及文体、《文选》版本及文本以及文选学与汉唐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