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品出于人品”,是刘熙载反复论证并贯彻始终的一个理论命题,它涉及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它高扬中国美学的主体精神,坚持以人品定位确定艺术品格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接近“文学是人学”的思想。不过,刘熙载眼中的“人”并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而是封建“礼义”和伦理道德的抽象物,这与他的“艺者,道之形也”的理论息息相关。诗品与人品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网络?刘熙载的理论,今天看来那些弥足珍贵?那些已不可取,都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们谈及晚清经学家、文艺批评家刘熙载所作的《艺概》时,往往喜谈其中的《诗概》、《词曲概》里的精辟见解,如“诗品出于人品”,词“有点有染”等,有时旁及《文概》、《赋概》中的“意在笔先”、“凭虚构象”等。而对于他《文概》及《经义概》中的写作理论或语焉不详,或认为纯粹是为作八股文服务而弃置不问,这是不公允的。本文试图从写作理论角度对《艺概》作些探索,以补过去对这方面谈得不多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重点探讨刘熙载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理论"诗品出于人品"的实质,认为作者重视创作主体的人格修养是同他重视文艺的社会效果相统一的.他恪守传统儒家思想企图改变清季文坛的不务实的弊病,外来的西方势力认为必须成为清廷抵抗的对象,故通过文学唤起时人的真正品格乃是文学作品的要务所在.  相似文献   

4.
究竟该如何看待作家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两者的关系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刘熙载亦称:“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就是说,文格是人格的体现,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颇有一些作品的风格并不能或者不完全能体现作家的人格。无怪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5.
从来谈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传承关系的人,不是说他“辞旨出于老庄”,就是说他“学术源本六经”.钟嵘认为“陶潜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宋濂说陶“其先得于太冲,景阳”(即左思与张协).龚自珍谓陶诗是“二分梁父一分骚”(《梁父吟》与《离骚》).这些说法都道着了陶渊明的思想倾向及诗文风格的渊源般之一端.本文则拟着重谈谈诗人创作的另一个汲取养料的来源——民间文学.高尔基告诉我们:“所有一切国家的伟大诗人们的优秀作品,都从人民的集体创作宝库汲取滋养料.”陶渊明在这方面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铺排史料的基础上,发现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三的“本事”不见于《山海经》,乃出于《尚书》等典籍。由此进一步考释出;一、这是一首被后人误收入《读山海经》组诗的咏史诗;.二、陶渊明对尧禅让舜是一种讽刺态度,而对共、则是同情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文学风格论略边家珍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文章对于后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刘熙载《艺概》说;“韩文出于《孟子》”,“昌黎接孟子知养气之传”、“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市文取法孟、韩”。从韩愈、苏武、王安石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书如其人”是一个被广为认同的说法。清代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北大哲学系葛路教授在谈及书品与人品关系时指出:“书法艺术中直接反映出来的是作者的个性和审美崇尚以及挥毫时的情绪,如此而已。”笔者想结合刘熙载与葛路教授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谈谈“书”究竟能反映出“其人”哪些方面的东西来。当然这里的“人”是指受过正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365—427),生活在东晋后期和刘宋的初年。他是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最为杰出的大诗人。他对唐宋以还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他生前和南朝这两百年间并不著名。我们都知道齐梁之际伟大的文学史家兼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并没有提到他。同时,沈约在著《宋书》时为他立传,对他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只是根据传闻这样写着:“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到了梁朝,受到《文选》的编撰者萧统特别重视,搜集他的诗文,编著成集,并写了一篇《陶渊明集序》,还写了一篇《陶渊明传》,传的一开头是这样写的:“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可见萧统也弄不清楚,也只是根据两种传闻著录而已。沈、萧二人笔之于书,虽各有侧重,但都是根据那两种传闻,当不失为史家所应有的“多闻阙疑”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文名和人品声誉日臻颠峰的宋代,与他相关的绘事也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第一位有伟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他最有名的陶画是《归去来兮图》和《莲社图》。他的画构思新颖,凸现了陶渊明豪放刚烈的一面,宋代题跋、学习李公麟陶画的作家和画家不乏其人。陶渊明绘事兴盛的原因与宋代人接受和推崇陶的原因是一致的,苏轼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宋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本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和体悟,也表明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唐人受到科举制度及崇道思想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对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评判、接受乃至崇拜,至此,曾经被冷淡的陶渊明的诗歌方才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陶渊明又以其巨大的人格魅力与突出的诗歌成就,分别影响着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气。  相似文献   

12.
幼年便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渊明,早年有着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所以,振兴家族、光耀门庭并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就成了他前半生的人生追求。但陶渊明发现要想享受门第和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利益,就必须付出“心为形役”的代价。视官场为樊笼密网的陶渊明不愿屈从外物扭曲自我,毅然地返回田园。陶渊明爱惜名利而又看破名利、不喜贫穷而又安贫守拙的人生历程深深吸引并感化着宋代的词人。宋代词人们在词作中表现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厌倦,而且陶渊明安贫知足、守拙养真的思想使多数本不贫穷的词人抑制了物欲的膨胀,也使部分贫穷的词人因之而畅享贫苦平生。通过这些自我超越的诗词,我们不仅可以懂得他们何以拥有了让世人无限向往的诗意的休闲生活,而且还可以获得休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诗中似陶渊明平淡风格者为数并不多,更多的是奇险之作。柳诗之奇表现为:题材奇异、构思奇妙、语言奇特。柳诗之险主要体现在用韵方面。柳宗元部分诗具有奇险风格的原因在于:好奇的个性;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柳宗元的奇险诗因难见巧,是达到平淡境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客观现实对他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最终的归隐给其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作品由最初的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构建的"桃源理想",是他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理想的形成反映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独立的人格、鲜明的爱憎、高尚的情志、执着的精神,其精神理想不乏给后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黄州的劳动生活诗有陶渊明田园之风,这些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之外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同时也蕴涵着苏轼对现实苦难生活的哲理思考。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融会禅宗精神,亲自开荒东坡,积极调适心态,将朴实的生活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具生活气息。他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贫穷不丧其志,罹难而不失其节的精神尤为可贵。在这些诗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错杂其间,其历史、文化底蕴大大增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向以高洁的人格、冲澹的诗风受到普遍推崇。但在日本汉学家冈村繁所著《陶渊明新论》一书里,陶之一生,无论出仕还是隐逸,均属率意任性的极端个人主义,明显缺乏社会协调性。对此论陶新说,国内学者多不以为然,指出其背后隐藏着的现代性叙事逻辑及日本现代公司伦理,有违古代陶渊明之真实。文章认为,重要的不是在孰是孰非之间遽下判断,而是在现代陶渊明研究中,引入现代性"自反"意识,检审所有立论特别是自身立论的前提,同时将对"真实"的理解由对古代事实的绝对还原的"真"向研究者共同体内相互切磋、形成共识的"真"转变。惟其如此,才能拓展陶渊明研究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一生都保持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但是,其敬慕态度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不同的明显变化。前期,他往往把自己比作陶渊明,纯粹地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没有了过去舒适、愉快的感觉。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本怀。后期的孟浩然,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求仕不能的苦恼,他憧憬陶渊明的世界,但此世界不再是前期把自己比作陶渊明那般亲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和自我实现理论。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是逐次完成的,但陶渊明却能在中级需要甚至低级需要都没有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实现。个中原因,是因为诗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这三种人格要素的强大,从而使他具备了常人所不具备“挫折超越力”。文章运用现代人格心理学理论,对陶渊明的自我实现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即苏轼自称“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其实此非东坡原文,乃后人转述,其讹盖始于宋人王直方。尽管并不准确,但走形未走神,道出了陶、白、苏三人之联系,其间脉络关系复杂。苏轼对待陶、白两位前贤的形、影、神、身、心等范畴,有承有变,有离有合。由形神之辨至身心之辨,成为玄学至宋学一大转关。从晋代陶渊明的形影神释,到唐代白居易的身心问答,再到宋代苏东坡的物我相忘,形成三位异代大诗人的心灵对话。首先,这种对话是通过向前代先贤追和的形式,建立起彼此互文的关系。其次,这种对话是立局、入局与破局的过程。立者高,入则套,破须巧。最后,这种对话也构筑起中国文人范式的三块重要基石,中国文人思想也随之经历了起、转、合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