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在分析1978—2016年新疆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进的基础上,从结构偏离度和协调度两个维度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探讨,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法与GM(1,1)预测模型测度并检验就业结构调整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滞后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发展不协调,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长期高于产值比重,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主要以重化工业和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趋于均衡,但产业总体发展规模不足,新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业吸纳空间有待扩大。该文认为,需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发挥就业带动效应,以促进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找出目前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方法根据1996—2006年统计数据,使用趋势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结果通过计算得到就业结构偏差系数、相关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结论认为目前西安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以下问题:(1)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太低,产生大量劳动力溢出,对第二三产业形成巨大就业压力:(2)调整后的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依然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增加就业作用不强,“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限制了普通劳动力就业;(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解决就业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就业岗位已趋于饱和;(4)西安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江苏省2000—2009年以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关系的演变趋势,并对其偏离程度进行了测量,最后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作用机制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都具有显著关系,说明产业结构的提升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的,但各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失衡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区域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项指标,比较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差异以及二者的协调性问题.结果表明:三大地区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非但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且还呈恶化的趋势;中、西部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大于东部;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不仅都为正值而且越来越小.第一产业仍存在剩余劳动力,尤以西部地区为甚;与此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均在下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促进了山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一二三”变为“二三一”形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一三二”转变.但是,山东产业结构还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层次不高、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未能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等问题.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江西就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在中部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且具有其特点.江西就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的机理是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产业格局决定就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分布格局;产业结构及其部门结构的不协调导致就业结构转换阶段的错位;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和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因此,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促进就业结构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陕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上相符合。但陕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很突出,因此应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壁垒,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8.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之间存在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均衡程度。"金砖四国"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尤其是中国和印度,都要远高于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明显,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从顺序结构和偏离度计算结果来看,四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中国和印度更为明显。四国结构性矛盾的程度不尽相同,应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破局之策。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应该在三次产业间和产业内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运用ADF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认为阜新市产业结构变动是就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可以带动就业,但就业结构"非农"进程缓慢;第二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三产业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研究结果为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再论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同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就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但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中仍存在着劳动力就业结构层次偏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压力较大、劳动力职业结构现代化程度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升就业环境,才能有效推进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上海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VAR建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上海市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变化.最后,从调整就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上海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省,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过程在老工业地区转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了各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灰色关联度,就计算结果分析了辽宁省1980-2009年间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揭示了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变的事实,并提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方法对重庆市2005-201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以Moore结构值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其产业结构的时滞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在2005-2015年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增加提高了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滞后时间为4年.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新农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1978-2008年我国东部10省(市)三次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值,与全国产业调整关联度,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协同系数,人均GDP增长率等指标,对我国东部地区改革开放30余年来产业发展及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产业发展角度总结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并揭示了目前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及其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求最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模式,并提出了对陕西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政策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中心主题。文章以1978~200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的统计数据为样本,对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第一、二产业的产值结构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与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率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城市化推进是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原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就业人口变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数量、结构和空间等层面探究两者的互动原理发现:在数量方面,一方面,产业发展通过总量作用、直接效应、关联效应、乘数效应等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业人口规模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保障。在结构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就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在空间方面,产业空间与就业空间同步发生变化,但方向和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就业空间变动促使产城融合,催生新产业空间。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分析济南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等,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地区经过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与过去相比在向合理化转换。第一次就业比重明显下降,有些省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一定的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来看,就业结构仍然比较落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还很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缓慢甚至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也还比较低。落后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进而影响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