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庚款留学     
1909年,美国率先把部分庚款退还中国,此后,英、日、法、比、荷、等国也先后把部分庚款退还。这些退款中的一部分被用于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史称"庚款留学"。中国派遣庚款留学生的谈判充满了争取主权的艰辛;庚款留学考试较其他留学考试严格;这一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对20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民主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庚款留美计划的缘起,美国学者认为是罗斯福政府无条件的自发之举,是正义、公正使然,退款用于兴学则是中国政府出于感激自主作出的决定。中国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美国主动提出说,二是梁诚首倡说。本文认为,庚款退还问题应放在中美两国的外交格局,以及作为债权国的美国的战略利益和作为债务国的中国的不同国力下来考察,国家利益的代表者们只是参与博弈的一分子,任何个人难以独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庚款兴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未被深入研究的课题。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并向十四国赔偿本息合计980,000,000两白银。在此后的岁月里,庚子赔款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进一步刺激爱国志士探求振兴中华之道的重要因素。但在1908年后,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被陆续退还中国,用于派遣留学生和兴办国内文教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意到西方列强利用退款办学实施文化侵略的阴谋,忽视了中国人民在“庚款兴学”中所起的作用,影响了对“庚款兴学”的正确评价。本文对此作一点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本世纪20年代中叶起,由于种种原因,帝国主义列强纷纷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表示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我国文化教育界人士对此也颇为关注,一时形成“庚款兴学运动”(亦称“退款兴学运动”)。 “庚款兴学运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退款兴学”上,不仅各列强的表现有差异性,其意图与效果有一定的矛盾,而且涉及中国各界特别是文教界人士的活动。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在旧中国时期,只述及事情始末,基本上避开其侵略性质一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揭示其本质,但因“左”的影响,往往回避或者笼统地冠以文化侵略的结论。今天,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研究,展现其全貌,力求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美、英、日等国退还庚款办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鲁航 《学术研究》2002,1(2):95-99
1909年美国首先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部分款项,用于在中国办学和派遣留美学生。由于成效显著,以英国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及日本也起而效仿。本文对各国退款的情况进行评述,提出庚子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退款办学则是美、英、日等国采取的对中国未来施加影响的一项政策。但是,由于退还的部分庚款被指定用于教育和科技,使教育、科技能够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下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军事留学生派遣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解决军事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清政府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特别是日本学习陆军,也有少数留学欧美者。派遣的形式分两种:1、1904年《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颁布实施之前,各省自行选送,以浙江、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为代表;2、1904年以后中央练兵处拟定《选派陆军学生分班游学章程》,从此各省再选送留学生,必须由中央练兵机构统一考选派送。先后共有4批军事留学生分别于1904、1905、1906、1908年被派往日本,进入成城、振武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相似文献   

7.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同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每个波峰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一、清末留日概况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学习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祖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的,只是因为他们正式进入日本…  相似文献   

8.
范文明 《东南学术》2012,(2):275-280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声望卓著的封疆大吏,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显著政绩一直受到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多有探讨评述。本文从张氏鼓励绅士兴教助学、接受新知、留学东洋等三方面着手,对张氏督鄂期间鼓励绅士办学兴鄂的政策进行研究,以揭示他对绅士这一特殊阶层兴学办教的重视,同时也阐明了清末大员在清王朝大厦倾圮之前的补苴罅隙之举。张之洞"绅士兴教"之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日益受到学者关注,特别是其派遣绅士留学东洋等措施,其声势之大、规模之盛可谓空前,在鄂楚一方乃至中国近代教育之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问法>从劳务派遣的性质出发,对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立法采用的是原则性规定,具体内容并不明确,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现实中滥用劳务派遣的行为仍然频繁发生.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劳务派遣用工,更好地保护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劳务派遣立法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三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1901年随着清政府"新政"之风吹至新疆,伊犁清政府开始派遣各族子弟留学俄国.留学回国的锡伯族学生于1914年创办锡伯营首个民间文化团体--尚学会.该会创办民营新学,举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农民技能竞赛,参与社会整治工作,带动了特殊历史时期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代知识阶层和名人志士,为新疆锡伯族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何幼兰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157-160
任可澄先生是贵州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在兴学、从政、修志、考古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笔者通过对他兴学、从政、修志过程的追述,并借鉴他的诗作,力图探索他文人从政的心路.  相似文献   

13.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6):F0002-F0002,F0003
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曾昭抡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1920年作为公费生赴美留学,192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其间成为北大化学系主任,将北大化学系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4.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  相似文献   

15.
从1875年起,福建船政局先后选派107名学生赴欧留学,这是我国派出的首批留欧学生.与客闳所率的赴美幼童不同的是,船政局派出留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带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留学生学成后都能返回祖国,为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防能力的增强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一些人成为我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6.
"逆向劳务派遣"被普遍认为是无效派遣,而实际上"逆向劳务派遣"分为原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和已经解除或终止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两种情形.通常所认为的"逆向劳务派遣"无效仅限于要派单位在被派遣劳动者尚未解除或终止此前的劳动关系情形下刻意使其转变身份的范畴,如果确认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逆向劳务派遣有效.而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应为倡导性适用,而非强制性执行.  相似文献   

17.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11,(5):F0002-F0002,F0003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论文获得耶鲁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8月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再度赴美,前后执教于劳伦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任文学教授。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山西在日军的统治下建立了日伪山西省公署,在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安排下,曾先后向日本派出了四批共44人的留学生。在此期间还有部分在省外就学的山西籍学生通过其它的途径留学日本。抗战期间的山西赴日留学,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由于国家建设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因而十分重视对留学生的培养以及对留学法规的制定,因而这一时期留学生的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就各年留学生出国数量而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派遣国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日、美、法、德、英,留日人数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在留学费用方面,自费生仍占绝大多数;在留学科别方面,文法类呈现减少而理工类则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性别上,男生的比重依然占绝对优势;就籍贯而言,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中国的沿海地带.在留学生的基本素质方面,比北洋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公费留学生的派遣途径上,采取以省费留学为主的选送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前些年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档案时,见到《端方档》有一封电报,为记录宋美龄赴美留学的直接历史文献。全文如下: 重寄自上海。 南京,督宪钧鉴:今日下午率同男女学生十四人,同行自费女生宋美林、牛惠珠二人,共十八人,并随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