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逄本《鬻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本《鬻子》的真伪与归属,是《汉志》小说家著作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学者所论,颇有分歧。本文在爬梳整理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重加考辨,认为逄本《鬻子》既非后世伪造的赝本,亦非小说家《鬻子说》之残,而是《汉书艺文志》所录道家《鬻子》之残帙。对《新书》、伪《列子》、《文选》等书所引“鬻子”佚文的真伪归属,也做了逐一考证,并指出胡应麟关于《汉志》小说家著作“亦杂家者流”的论断实不可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简述了近几十年来范蠡研究的总趋势 ,指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然后对范蠡的籍贯、故乡予以考实 ,认为其籍贯为楚宛地三户邑 ,即古之丹阳 ,属于南阳郡。在此基础上 ,探求了南阳之地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位人物——楚始祖鬻熊及姜太公吕尚——对范蠡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 ,从而探明了范蠡思想深远的历史渊源 ,为探求“黄老之学”的产生、形成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3.
明孝宗弘治己未会试“鬻题”案是有明一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桩公案,颇具影响。本文对己未会试主考官程敏政与“鬻题”案的关系及该案的来龙去脉和真相进行了详实的考辨。作者认为,己未会试“鬻题”案充分反映了明朝上层统治集团的斗争  相似文献   

4.
论西周时期楚的社会经济形态刘玉堂在楚族的始称国年代问题上,传统的看法是时当殷纣、周文王之世的鬻熊之前已有楚国。范文澜先生说:“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当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①郭沫若先生说:“楚原...  相似文献   

5.
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记载,楚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鬻熊之前的传说阶段,这一时期的先祖楚人称之为楚先。第二阶段是熊丽至宵敖,楚人称这一时期的先祖为公,如铜器铭文中的楚公家、楚公逆等,我们称之为楚先公时期。第三阶段是楚王时期,自武王始至楚亡。自武王开始,史料丰富,世系清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汉文化与苗文化的交流融汇的角度入手,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苗民崇尚“三”的原因,指出了“三生万物”是苗民的宇宙观。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发现一切事物的生成都与“三’以及与“三”的倍数有关,“三”无所不包。因此“三”逐步使苗族先民产生敬畏的感情,视之为至高、至大、至美的孕育万物的神秘之数,而深深地刻印在苗族先民的脑海里,形成了“三为万物之本”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7.
一个案件,一番感叹,一篇“也说”。说是偶然,也属必然。若讲起因,这是一篇由一个案件引发的有感之作。3月22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案开庭审理。据称,马德案是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卖官案。它的开庭审理和判决,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然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作为一个小市民,作为一个老党员,我对官员卖官买官,从来都是深恶痛绝的。如今发生了如此惊天大案,又是在开展先进性教育之际,感叹甚多,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说几句不可。所谓“鬻官”,在词典上并没有这个词,而是我自己的一个概括,就是指那些卖官而收受贿赂之官。我曾为此查阅了几部辞典,以求证用“鬻官”来概括是否可以,最后看来还是比较确切的,至少,没有别的概括能更为准确。如果有人对此有不同意见,那也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家之言,总是允许存在的吧。  相似文献   

8.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楚人所创造的有异于中原文化的一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它融入中华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楚文化的主体产生并分布在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地区,但其影响之深远、波及范围之广大,在先秦时期的诸多区域文化中却是首屈一指的.从楚的历史看,其远祖“鬻熊子事(周)文王”![1],鬻熊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子爵于江汉建国,到公元前223年楚亡于秦,楚几乎和周相始终.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楚在推动和发展经济、创造和传播优秀文化,以及铸造中国统一的进程中,都作出了杰出成绩.在先秦时期,楚是个沃野千里、物…  相似文献   

9.
针对《楚辞·离骚》中有“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一句,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史料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传世的文献和出土的文献两方面的证据.结果表明:“三后”是指楚国的三位先王,即老童、祝融、鬻熊,与三黄五帝或者三代的三位君主无关。  相似文献   

10.
“年”在汉文化中作为一种怪兽,因其出现在除夕之夜并伤及人身而被人们用种种方法驱逐之,由此成为汉族过年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独有偶,在藏文化中。也有一种叫做“(?)”(汉文中译作“年”、“念”或“宁”)的怪物,而且自成系统。它与汉文化中的“年”似乎有相当程度的类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古籍文献及《清华简·楚居》记载为据,研究楚王族先祖季连部落早期的活动地域;认为季连在夏王朝灭亡之后投靠了商王朝,并娶了"盘庚之子"妣佳,与殷商王朝结为婚姻。季连之裔孙鬻熊的妻子妣,生丽季时因由脅间生出而死去,巫用荆楚条把妣的身体缠包复合而葬。为了纪念鬻熊的妻子妣,自鬻熊始这一支部族开始称为"楚人"。《清华简·楚居》记载的地名也揭示了楚人先祖这个阶段向殷商王朝示好与表示臣服的活动和过程,以及楚人称为"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特色浓厚。壮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汉文化接触 ,并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因子充实自己。在汉文化的强大影响之下 ,壮族民众的文化观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民族“底层文化”的影响 ,使他们的文化心理取向与内在的民族文化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3.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 ,楚公族的始祖是祝融 ,其嫡祖是季连 ,祝融部落集团的早期居地在今河南嵩山地区双洎河流域一带 ;季连部落初居于今河南滑县东 ,继之移居今山东曹县东南。自穴熊以后至鬻熊之世这一历史阶段中 ,季连部落至少发生过三次迁徙 ,其时间分别在夏代前期、夏商之际和商末周初 ,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分流 ,即有的迁往江汉地区 ,有的踯躅于中原。鬻熊率部南迁 ,是季连部落最后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南迁  相似文献   

14.
从祝融之兴到熊绎建国的再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结合先秦史籍和考古资料,对楚先和先楚史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作者强调,关于楚族的先祖,应当重视楚人自己的说法。作者根据殷周斗争的形势,殷朝统治阶级与各族人民的深刻矛盾,西周建国后的周楚关系,指出鬻熊与熊绎是使楚族从衰微走上兴旺、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两个关键性人物。在鬻熊与熊绎的研究方面,文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牛河梁祭祀遗址、那斯台玉器、东山嘴祭坛等重大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有关红山文化中“熊”的形象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拟从红山文化遗存“熊”形象实物、历史上与红山文化相关的资料,对源远流长的“熊文化”做一初步探讨。一、红山文化遗存“熊”形象实物引发的思考1、陶塑熊爪和熊头骨。在牛河梁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尊女神头像,这座祭坛因此被称为“女神庙”。而与此同时,在这座庙中还发现了熊雕像残片和熊头骨。熊爪长14.5厘米,他清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供奉着一尊大型的泥塑熊神偶像。在牛河梁女神庙这个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所在神庙的主室,一般应该是供奉主神的所在。“熊”的形象能进入这样一个红山先民神圣的殿堂,应该不是一个装饰性造型,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代表红山先民对熊偶像的崇拜,也有理由认为它体现以熊为部落祖先的血缘观念。熊作为宇宙的养育者形象的历史一直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代的先民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观察到了熊一年一度的冬眠与苏醒的模式。当它冬眠的时候,就象进入了死亡王国;当它春天苏醒从洞穴中复出时,就是再生复活了。它不仅在走出洞穴时是活生生的,而且还带出了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更加重视地景与文化间的关系。通过粤西香火屋的田野资料,探讨家屋空间与祖先观念的相互建构关系。研究发现,传统祖屋的空间布局象征着“亦善亦恶”的祖先形象。随着家的空间重构,独立香火屋强化了“严苛”的祖先形象;而祖先龛则更强调 “亲近”“友善”的祖先形象。在这过程中,新家的空间布局是空间资源约束和祖先观念影响的结果,而居民观念中的祖先形象也被新的空间格局重塑。粤西香火屋的案例展示了社会急速变迁背景下人文景观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关系,也表明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应对环境变迁时具有高度的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重庆市的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他们的文化与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有密切关系。传说中的“三苗”和“盘瓠”部落及巴氏建立的廪君国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的踪迹。苗族人民的文化有独特的内涵,他们住“吊脚楼”、善酿酒、崇拜祖先,重视亲族,保留有古老的多种崇拜及丰富多彩的婚丧习俗……苗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小康生活》2005,(5):72-72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但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典出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水仙子》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歧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非熊(即飞熊)。”其中“三脚猫”是一种动物。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述:“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  相似文献   

19.
《汉志》著录之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小说15家,多载与道家相关的人物故事或道听途说。《伊尹说》为秦汉间道家所传,东汉后期仍存,魏晋以后失传。《鬻子说》与道家《鬻子》为二书,现传逄行注本《鬻子》为道家《鬻子》残本,其成书当在秦汉以前;小说家《鬻子说》则产生在西汉初年黄老道家盛行之时,六朝时亡佚。  相似文献   

20.
“年”在汉文化中作为一种怪兽,因其出现在除夕之夜并伤及人身而被人们用种种方法驱逐之,由此成为汉族过年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元独有偶,在藏文化中,也有一种叫做“ ”(汉文中译作“年”、“念”或“宁”)的怪物,而且自成系统。它与汉文化中的“年”似乎有相当程度的类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