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太阳神图案织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发掘出了1处唐代吐蕃墓葬群,发掘出大墓封堆遗迹1处,中小型墓葬20余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均属罕见。其中M1大墓出土的太阳神织锦,在我国系第一次发现,也是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尤为重要的是这类织锦出土在吐蕃墓葬中,当更具特殊地位。以下我们将作具体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都兰吐蕃墓中镀金银器属粟特系统的推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四州都兰县的热水乡、夏日哈乡发掘了一批唐代的吐蕃墓葬。除大量的丝织品、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珠饰、木简牍、皮革制品以外,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因墓葬多数被盗,完整器和大件器不多,多系残损的小件器物。其中一部分器物较特别,具有浓厚的中亚地区粟特银器的风格。首先介绍出土物:  相似文献   

3.
藏经洞古藏文文献自20世纪初出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保存至今的吐蕃古藏文文献,除了金石铭刻、竹木简牍、伏藏文献外,只有敦煌藏文文献。然而随着近二三十年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西藏仍有大量吐蕃古藏文文献,与藏经洞文献属同一时代;这些文献属佛教典籍,收藏地都是藏传佛教寺院;由此,这批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的收藏地就成了今天西藏的“藏经洞”。文章就西藏卓卡寺藏《大般若经》与藏经洞出土钟经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分布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古墓群是继敦煌、吐鲁番发现以后,中国西部最大的考古发现,备受各个学科领域的关注。研究者们分别从自然科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藏学等多学科、多视角探讨了都兰吐蕃古墓的形制、族属、年代、出土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等,涌现了不少新的观点。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简单梳理,有助于研究都兰吐蕃的学者和爱好者系统了解和掌握相关动态。  相似文献   

5.
敦煌出土唐代吐蕃时期的买卖契约中,仅有3件土地买卖契约。尽管此类契约数量有限,但其意思表述清晰,程式条款完整,为探究吐蕃土地买卖法律制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结合唐律对这3件契约作较为全面的解读后发现,吐蕃占据敦煌后,实行突田制,其下不仅存在着土地买卖之情形,且其法律规制仍沿用唐律。由此看来,"吐蕃的旗号,唐人的制度"延及土地买卖情形中仍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沈琛 《中国藏学》2020,(1):49-59
文章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而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知名。中亚输往吐蕃的商品包括金银器、织锦、香料等。吐蕃与中亚贸易路线主要有海上和陆上两条,前者须通过西北印度到达印度洋港口提(?),与海上丝绸之路汇合。陆路经拉达克、大小勃律,经大食之门到达呼罗珊、粟特、阿拉伯。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犹太商人都曾活跃于麝香之路上。  相似文献   

7.
试谈长沙马王堆一号、二号汉墓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后,报刊上发表不少文章,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考证,特别是二号、三号汉墓相继发掘,确证了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亲属的墓地。二号汉墓是轪侯利苍本人的墓,一号汉墓是利苍妻子的墓,三号汉墓则是利苍儿子的墓。但是,对轪侯利苍及其妻子的族属问题,迄今未引起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注意。我们把轪侯利苍及其妻子的历史面貌搞清楚了,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马王堆墓地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而且可以运用这批珍贵文物去探索西汉初期长沙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如果轪侯利  相似文献   

8.
张延清  张仁增昂姆 《中国藏学》2023,(3):53-64+212+221
2020—2021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皮央村的考古调查工作中,意外发现了一处古格时期的藏经洞,出土了一批罕见的珍贵文献。这批文献体量巨大,总数为8万6千多张,计17万多叶。经过前期研究,调查组发现这批文献是修正、补充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的珍贵资料,与敦煌藏经洞出土古藏文文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吐蕃敦煌抄经流程一脉相承;这批珍贵文献对研究古格历史,特别是藏传佛教历史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古格藏经洞出土元代中央政府下发给古格的诏令抄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再一次用文献资料证实了西藏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9.
壮锦是壮族人民的工艺美术织品.它是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古今中外.①壮锦不仅是现在还在生产和使用的精美工艺品,而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壮族织锦技术的研究,无疑会更加深我们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现代壮族织锦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环江、忻城、宾阳、宜山、龙州、大新、田阳等县.在这些分布地里,靖西、环江、忻城、宾阳等地至今还在生产壮锦.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的西藏高原,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有待科学工作者发掘,吐蕃历代赞普的陵寝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一、吐蕃赞普及其陵寝由来 <一>赞普之由来据大量藏文史书记载,雪域赞普始于聂赤赞普。其所以称做聂赤赞普,据说因为他是周身皆具福相之丈夫,即玉颜剑眉、齿含螺印、手有蹼膜,行至吐蕃,健步登上神山  相似文献   

11.
张大利 《西藏研究》2023,(6):69-80+154-155
西藏、青海等地考古发掘出土,以及由私人或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吐蕃金银器及饰件,数量可观,已成为研究吐蕃社会历史与文化面貌的实物材料之一。以吐蕃金银器、饰件上所含有的狮子纹样为线索,根据特点与形态将其进行初步分类,在此基础上与不同文化中的狮纹题材进行比对,可以观察到吐蕃金银器物、饰件上的狮纹在制作时参考、借鉴了唐代中原、西亚萨珊波斯以及中亚粟特文化中的艺术表现手法与风格,并且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艺术演变脉络。同时,吐蕃工匠在创制时并未一概照搬,而是融合多种狮纹样式于吐蕃金银器物之上,所形成的独特风格也是体现吐蕃多元荟萃审美艺术特点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2.
王尧、陈践合著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版)和我们见面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以下简称《文书》)包括藏于法国巴黎的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6、1287、1288号和藏于英国伦敦的I.O.750号及B.M.8212(187)号,是记录吐蕃时代社会历史风貌的珍贵文献。该书初版出版于1980年,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该书的出版给吐蕃史研究提供了大量信实可靠的新鲜史料,将吐蕃史研究者的目光吸引到这批第一手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一、西水乡藏族基本情况 1.西水藏族乡概况 西水藏族乡隶属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管辖。张掖扼丝绸之路要冲,古代曾有西戎、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在此活动,很早就形成多民族格局。今天张掖有33个民族占全市总人口2.1%,以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的格局分布。其中裕固族占张掖少数民族人口37.1%,藏族占36.6%,回族占15.5%,撒拉、东乡、保安、土族等合计不到4%。张掖少数民族3/4分布在肃南县。  相似文献   

15.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部落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敦煌文书及蕃汉传统史籍,对吐蕃敦煌(沙州)部落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吐蕃沙州部落是吐蕃占领敦煌后,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建制和民部落建制与唐代敦煌乡、里制相结合,在敦煌设置的部落、将组织,是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吐蕃敦煌部落分为军事部落、民部落、准军事部落三种类型,其长官均称为部落使、部落大使。部落使是吐蕃沙州军政机构的重要长官,其职略同于唐代乡官,负责部落一级政务。部落使之诸僚属负责部落内部事务。吐蕃部落组织还影响到了沙州归义军政权时期的部落组织的设置  相似文献   

16.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对吐蕃聚居的陇南地区加强镇戍,设置了诸多吐蕃机构,皆系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由于元朝重视发展生产,陇南吐蕃地区农、牧、商、手工业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且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侧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3月中旬,四川联合大学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四川联合大学博物馆联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中国西藏及周边地区考古与艺术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有三个议题:“阿契寺(Alchi)的建筑与壁画”、“青海都兰吐蕃墓群的发掘和研究”、“南美高原的狩猎与游牧人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五代宋金时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吐蕃部落自唐末以来遍布河陇之地,东起陇山之首,西至阳关之西,均有其部落族帐居住。《宋史·吐蕃传》称:“自仪、谓、原、环、庆、镇戎暨于灵、夏皆有之。”这一段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上述几州军并非吐蕃主要住地,而环、庆、灵、夏、镇戎等地都是吐蕃、党项的杂居之地,吐蕃的主要居地均在上述州军的西面或西南面。《邵氏闻见前录》卷十三载:“吐蕃在唐最盛,至本朝始衰。今河、秦、邈川、青唐、洮、岷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革命导师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显然,我们要揭示吐蕃王朝兴盛的历史秘密,不得不从吐蕃王朝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社会内部结构加以剖析。(一)吐蕃相仲琮曾自诩:“吐蕃居寒露之野,物产寡薄,乌海之阴,盛夏积雪,暑歇冬裘。器用不当中国(唐)万分之一。但上下一力,议事自下,因人所利而行,是能久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两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史籍所载及吐蕃宰相官称、中央的其他官称、边境军区官员衔称以及身份等为例,与吐蕃传世文献,包括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碑铭以及后世藏文文献《贤者喜宴》所记载的吐蕃官称作比较研究,以之作为论断唐朝究竟对强邻吐蕃是否有充分理解之判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