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这是全球第6个大都市圈,它将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构建都市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嘉兴市地处“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位置,距沪、杭、苏三大城市均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区位  相似文献   

2.
形成牵引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城市圈,是中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并获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中国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更准确的说是这三个大都市圈。但是这三大都市圈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珠三角大都市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雷同;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还没有形成合力;科研成果不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储备不足,激励机制不够;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发挥程度十分有限:腹地狭小,发展后劲不足等。珠三角大都圈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都市圈,就必须在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培养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关于尽快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策咨询通讯》2005,16(3):87-88
一、乘势而上,抢占先机,构建东北区域创新体系。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国家关于加快京津唐都市圈建设规划的提出以及中部城市群的崛起,使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建,国家计委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对于西方经验的解构优势,对于国情的烂熟于胸,王建不满足于理论贩卖浅尝辄止,他似乎要在东西方之间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于是在这个"世纪构想"中,他用了西方的区域经济学做底子,却最终选择了东方的模式。王建曾经最早提出"沿海经济发展"的理念,这几乎使他一夜成名。王建又埋首研究,厚积薄发,探骊得珠,提出了"九大都市圈"之说。"九大都市圈"既犹如九颗暗藏玄机的棋子,也犹如"九路诸侯"专家设想到2010年,中华大地上将有九大都市圈横空出世,它们如群星拱月,支撑起下个世纪中国人的工业化之梦——这并非时代的呓语,而是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作为重大课题推出的"世纪构想"。这九大都市圈分别是: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在内的京津冀都市圈,包括长春、哈尔滨在内的吉黑都市圈,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济青都市圈,包括武汉、长沙、南昌在内的湘鄂赣都市圈,包括成都、重庆在内的成渝都市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在内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包括南京、扬州、合肥在内的长  相似文献   

5.
宋宏 《决策》2001,(5):9
眼下一些周边省区的中心城市紧锣密鼓地实施"一小时都市圈"战略举措,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新动向."一小时都市圈"的战略概念至少有两个涵义,其一是扩张壮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地位和功能,以此为依托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二是经济区域联系替代行政区划界限,重新建构区域经济布局,并取得发展与竞争的优势.应该说,这一战略概念及其实施举措,不仅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富有相当领先性.对于安徽来说,这又是一个不期而至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策划人语 今年以来,有关省会城市的"轰动性"新闻频频出现,对于那些一直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人而言,以下的几条消息肯定不会陌生.杭州扩大城区面积,将萧山市、余杭市并入市区,城区面积扩大好几倍;南京提出要构建"一小时都市圈",将南京都市圈延伸到江苏、安徽的六座城市;南昌提出要建设"花园城市",口号是若干年过后,"北看大连,南看深圳、中看南昌";武汉作出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力争通过跨越性发展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这几条发生在不同省会的新闻看起来互不关联,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现象置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湖北省最近出台了12条规定.这12条规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加速科技结"果",不啻是一场"及时雨".据了解,全国还有不少地方科技成果的转化都不能令人满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到40%,真正产生效益的则更少.一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每年都投入巨资搞科研;另一方面,生产领域迫切需要科研成果,而出了成果大部分却得不到有效应用,有些甚至"藏在深闺无人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相似文献   

8.
赤旭 《决策探索》2002,(11):46-46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要做"靠得住,有本事"的领导干部."靠得住,有本事"实质是"德才兼备","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无才要误事",这个规律已被无数的事实所印证.作为新时期的地税领导干部要有本事,就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知识信息化、我国加入WTO背景下的税收形势和特点,多学习、勤思考,多实践、勤总结,努力使自己成为精于业务、永不掉队,创新思路、永不僵化,工于协调、永葆活力的干部."有本事"最终要落脚于"靠得住","靠得住"的本质是理想信念问题,表现形式是理想信念支持下的言行.我们现在处于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靠得住"应主要表现为日常的敬业精神和公仆情怀.作为地税领导干部,笔者认为"靠得住"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速推进,区域合作将不断加强。服务业合作作为促进产业合理分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的重要领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纽带,日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立足我省实际,发挥独特优势,对接京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服务业合作,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吴建国 《决策》2013,(6):110-111
合肥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内在要求。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区域竞争正在出现新的格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呈现出活力,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都市圈。大都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在我国,面对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好的工业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毅夫 《决策》2001,(8):18-19
在今年三月人大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城市化"提到了显著位置.为什么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低下?如何促进城市发展?如何促进农村现代化?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上述问题我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大开发按照奠定基础、加速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三个阶段渐进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西部大开发的第二阶段,既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我国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神府东胜煤田居于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神东煤炭集团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在加速发展阶段做好神东矿区基本建设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14.
高淮成 《决策》2001,(5):9-10
一般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多是从行政区域出发,或者是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出发,很少涉及以城市为中心经济区域发展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主要是以经济区域而不是行政区域来进行的,市场经济越是发展便越是如此.江苏省都市圈建设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视和发挥城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搞好城市都市圈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惠蓉 《决策》2001,(5):7-8
"一小时都市圈"带来的好处 "一小时都市圈"的提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的可以分析、想象,有的还待构思、构建.可以想象、分析的好处大致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处在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吸取近邻日本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风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包括"十一五"在内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一时期,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财政制度,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朱昌俊 《决策》2022,382(4):41-43
最近,"都市圈"很火. 先是2022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后是3月21日,备受关注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至此,全国已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等五大国家级都市圈拿到了"准生证". 这意味着,属于都市圈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相似文献   

20.
"十五"目标完成不利存在显著差距 要合理务实地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必须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目前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水平有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