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窗”、“牖”入诗始于六朝,到了唐代,随着“窗”意象在诗中的不断出现,“窗”诗成为了唐诗国度里的一个独特景观。唐代“窗”诗通过“窗”构筑了别致的诗境,丰富了“窗”的美学内涵,折射出唐人多棱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公元 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 ,随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建立和向外扩张 ,于是大批穆斯林作为使臣、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 ,出现了许多“住唐”的“蕃客”和“胡商”。唐宋政府在广州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内建立“蕃坊” ,并在唐宋法律中制定了管理“化外人”的条例。有学者认为唐宋“蕃坊”享有“治外法权”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妙悟”论有着丰富的诗学根源,其中以皎然、司空图的诗论为代表的唐代诗境论的贡献在于完成了援禅境入诗境的转折,宋代诗家论“悟”重“活”法的审美取向使严羽“妙悟”论走向了成熟与圆融。  相似文献   

4.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是《桃花源记》中的一句,多数文章凡涉及此句,都将其解为男女服装样式同“外人”一样。如白文化、李如鸾著的《短篇文言文译注》译为“穿的戴的都跟外边的人一样”,便是最典型的说法。其实,这里写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非指男女的具体服式同“外人”一样,而是指桃花源中的一般生活习俗与“外人”无异。再溯  相似文献   

5.
吴语副词“不常”产生于宋代,是受到时间副词“不时”的类推而“相因生义”的结果。副词“不常”在清代以后就消亡了。“怪见”产生于唐代,元代基本停用,明代重新出现,明代以后走向消亡。它是古汉语中处于类似状语位置上的偏正短语“怪见”经重新分析而产生功能迁移,并在语境吸收、平行虚化、频率原则、韵律规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虚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许莉萍 《人文杂志》2002,(6):98-101
文章针对“书画同源”论进行分析 ,指出书法和绘画各有其自身规律 ,并非完全同源。文章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了考释 ,认为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是仅指“六书”中的“象形”部分。“书画同体”是在“书画异名”的前提下提出的。文章在分析书画的区别的同时 ,也指出二者的联系。应该很好的吸收和借鉴 ,以利于书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婚姻终止的法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集中探讨了唐律关于“七出三不去”、和离和义绝的法理与历史演变 ,并进一步剖析了家族主义精神对唐代法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罗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罗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于“罗马化”的定义与内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从本质上看,“罗马化”是一个民族强迫其他民族接受其政治统治,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变迁。在此过程中,许多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当了“罗马化”的载体和推进者。罗马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罗马化”发展的进程。罗马的皇帝、总督、军事将领和军队等是罗马化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朱生坚 《社会科学》2002,2(2):75-78
本文考察了“气韵”的基本内涵 ,在于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气”与指涉形式和内容的“韵”的结合。“气韵”是对“中和”的扬弃。从两汉、魏晋、唐代到宋代以后 ,“气韵”有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消解的过程。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审美形态和美学范畴之一 ,气韵值得加以进一步整理和转换 ,参与当代中外美学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唐代传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胡僧"形象,这些形象一般都具有神异的妖术变化能力和鲜明的狐妖化等特点.胡僧之所以在唐代文学中数量众多且特点凸显,与中土人士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排外心理,唐代宗教发展中的佛道相争及胡僧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密切相关.这也正是唐代文化开放性与多元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总书记重新恢复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了深刻论述,这对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各种误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中国化”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中国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有一部分女性形象表现为患有心理生理疾病。《氓》可视为古代女性心理困扰的真实个案。焦母患有爱欲偏离的心理偏执症,并因此而导致家庭悲剧。魏晋女性在诗歌中直言“情”和“性”的愿望及神经官能症的痛楚。唐代反映妇女“情”“性”状态的诗词有道德化和“诗意化”的倾向,作品中女性的神经官能症症状在文人笔下成为美的意象。随着封建文化、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大多数不年青貌美的妇女的情爱、性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文学中逐渐缺席,即使《红楼梦》也没能超越这个中国文学独特的男性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3.
“谪仙”原是道教对于被谪人间的神仙的称谓,但是这一道教称谓在唐代士林中也被普遍借用。这一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唐代士人道教信仰的反映,实则缘于唐代士人对于“谪仙”边缘品格的共鸣,使得处在主流和社会中心之外的大多数士子们在失态失意时,还能得到心理安慰。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与"经典化"--"红色经典"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在确认这种经典化文学遗产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话语概念就是“大众化文体”。本文先将“大众化”作为一种“现代性”思想文化现象进行检视,继而从“大众化文体”与革命意识形态、“大众化文体”的“一体两面”的审美言说方式这两个论述层面,解析了“大众化文体”在“红色经典”中的审美构成功能和创作思维机制,并阐释了“红色经典”是如何通过“大众化文体”解读世界、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究竟是不是法?“否定法”、“弱法论”、“无用论”、“法律论”等不同流派持有不同的主张。本文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科学的剖析,论证了国际法是真正的“法”的命题。  相似文献   

16.
张兢兢 《东岳论丛》2024,(3):87-95+191-192
獠人在唐代具有族类泛称的“獠”、社会阶层的“奴”、地域歧视的“南方人”三重内涵。獠人概念的多元化表明,原本作为非华夏族称的“獠”衍生出华夏阶层、地域性称谓,从华夏外部的族群分类向内部的人群分类转换。随着南方华夏化的推进,南北朝以来泛指巴蜀非华夏族群的獠人在唐代重新分化出专称獠属,同时巴蜀獠人与其他族群的界限逐渐清晰。相反的是,岭南獠人的边界急剧扩张,“獠”替代了“俚”成为唐代岭南非华夏族群的泛称。由于岭南俚人的华夏化先于獠人,唐代“俚”的族类含义消减,作为华夏内部阶层、文化指称的倾向日益突出,其过程与“獠”概念的嬗变如出一辙。相较于“客观实体”论,从“族类观念”的视角观察中古南方纷繁复杂的民族现象与民族关系,或许可以更加贴近当时人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债转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丽 《江汉论坛》2002,(10):93-95
债转股在广义上是一种债务重组手段,但我国的“债转股”是一种狭义的政策性债转股,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政策性债转股在国际上已被证明是一种解决银企关系紧张问题的有效措施,我国也主要参照了国际上的做法。但我国现阶段的“债转股”主要是按经济学思维方式运作,由政府仓促推动的,缺少法律的宏观考虑和制度配套,因而在现实操作中困难重重。法律在“债转股”动作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而必须发挥法律的价值,突出法学家的贡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论证、规范,才能找到国企改革的正确路径。只有对“债转股”进行法律观念上的思考和法律对策上的分析,才能使之操作理性化、规范化,促进其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脍炙人口。其实,这种“落霞句式”贯穿于整个六朝时朝的文章创作。六朝文人对“落霞句式”的运用是非常得心应手的。“落霞句式”与六朝文章中的一种六言单对和四六隔对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文中主要起调节句式、疏通文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女诗人不仅在女性很少涉及的战争、政治等重大题材方面大显身手、独领风骚,而且在女性常写的闺怨、爱情及日常生活题材方面也呈现出男性化的倾向.在审美情趣上,唐代女性“不爱红装爱武装”,骑射、胡服、袒胸露背、抛头露面,追求阳刚之气.在诗歌风格上,追求格调高远、意境雄浑的士大夫风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个性意识.这一切,都使得唐代女性书写呈现“拟男化”的特征.呈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时代风气使然,也与诗人拟男化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曹顺庆  童真 《河北学刊》2004,24(5):105-108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我在提出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及推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我之所以提出这一话题 ,是因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面临两大资源 :一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二是西方文论话语。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两方面的资源 ,我们才能将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建设好。在过去的几年 ,学术界围绕着“失语症”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并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对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却谈得很少。西方文论已经大量介绍到中国 ,但在中国主要是被移植套用得多 ,人们忽略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其结果如我们所看到的 ,不是西方文论“中国化” ,而是西方文论“化中国” ,即用西方的文论术语来切割中国的文学文论 ,或者把中国文学文论作为西方文论话语的注脚本。这种直接套用西方文论话语来阐释中国文学文论 ,过分相信西方文论话语的普适性 ,将其移植来替换中国文论话语的做法 ,正是造成中国文论“失语”的根本原因。所以 ,要纠正中国文论“失语”状况 ,还需要认真探讨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今天 ,我们提倡的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 ,指的是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 ,借鉴、吸收、利用西方文论话语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