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对中国股票型基金普遍存在的风格错配现象进行有效解释,从市场异象与风格漂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利用Copula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价值溢价、规模溢价和动量溢价等主要市场异象与风格漂移之间的动态相依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价值溢价、规模溢价与风格漂移之间存在不够显著的动态相依关系,其尾部相关结构以下尾相关为主;动量溢价与风格漂移之间存在显著的动态相依关系和对称的尾部相关性。上述结果说明:中国股票型基金尚不具备成熟的市场异象识别能力,在风格投资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追涨杀跌的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测2015年股灾前后的偏度-期望收益率相关关系,发现在流动性恶化时,进行博彩性投机的投资者可能会遭受更大程度的损失.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选取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数据,通过分组分析方法、Fama-MacBeth回归方法、Houand和Loh拆分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博彩性投机行为显著地增强了流动性风险溢价,在博彩特征较强的股票组合中,存在显著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而在博彩特征不明显的股票组合中,流动性风险溢价并不显著;第二,Hou和Loh拆分结果表明,博彩性投机行为可以解释流动性风险溢价的54.95%,远高于其他解释变量;第三,从影响机制来看,博彩性投机者购买低价值股票的倾向和进行短期投资的倾向强化了博彩性投机行为对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的实证研究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规模效应"是股票市场上一种重要的异常收益现象,反映了股票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选择沪市所有A股为样本,以流通市值来衡量公司的规模,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沪市股票(组合)的平均收益与公司规模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逐月横截面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了公司规模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证明了沪市"规模效应"的稳健性.上海股票市场"规模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操纵和公司购并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在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市场中,β值,公司规模和股票的账面-市场价值比对月度和季度横截面普通股预期慎益的解释作用。经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上海股票交易市场还是在深圳股票交易市场,股票的β值以及其账面-市场价值比对月度和季度的横截面股票预期收益都完全没有解释能力,公司规模和股票的预期收益之间存在着很不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学术界给出了诸多解释,但鲜有文献从风险时变性视角关注到波动持续性的影响。基于2005—2021年我国A股市场个股数据,利用GARCH族模型度量股价波动持续性,分别通过投资组合分析与混同横截面分析,实证检验了个股股价波动持续性与股票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价波动持续性与预期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构建多空组合,在买入波动持续性小的股票的同时卖出波动持续性大的股票,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同时,针对我国A股市场存在“反转效应”的特征事实,进一步检验了股价波动持续性对反转收益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股价波动持续性放大了反转收益。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纳入刻画股价波动持续性与反转效应的因子改善投资组合的业绩;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股价波动持续性的实时关注,并将其作为系统性风险预警的重点指标。 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释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的“不流动性溢价”现象,根据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所有承担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厌恶投资者都要求获得超额的收益。假定收益—风险时间序列服从某个包含流动性补偿的GARCH-M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理论假设合理,即:股票的超额回报包含不流动性补偿,预期的不流动性与未来市场超额回报正相关,而未预期的不流动性与当期的市场超额回报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资产增长效应的存在对市场有效性理论提出了挑战,近年来该异象受到金融学界的关注。然而截至目前,关于我国股票市场资产增长效应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差异,鉴于此,选取总资产增长率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资产增长度量指标,以1994-2012年沪、深交易所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分组方法、时间序列回归方法以及法马-麦克白斯(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中资产增长和未来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增长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在控制了规模、账市比效应后,资产增长与股票收益之间负相关关系仍然显著存在,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资产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1998年至2015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对资产增长效应的解释能力。研究发现,投资增长风险因子对组合收益率的分布有显著影响,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可以解释资产增长效应。除了市值规模因子和投资增长因子外,其他因子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预测能力并不显著。基于此,探讨影响资产价格变动的风险因子,并建立适当的资产定价模型,有利于改善中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股票预期回报率中包含显著的非流动性补偿和流动性风险溢价,而且非流动性补偿和流动性风险溢价更为显著地出现在流动性较差或者说价格冲击弹性较高的股票上.由于流动性水平和流动性风险在股票横截面上存在强相关性,使得代理流动性水平的非流动性指标能够抓住流动性风险的溢价效应.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价格风险敏感度对股票回报率缺乏解释力,意味着股票的风险溢价更多地来自对流动性风险的补偿,而非来自对单纯的价格风险的补偿.  相似文献   

10.
中国A股预期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4至2003年中国沪深A股作为样本,采用Fam a-M acBeth方法,对预期收益的解释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无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模型,系统性风险、账面市值率和股票总市值始终对预期收益表现出解释能力;(2)Beta、B/P、E/P、S ize和DE/P作为自变量时,能够显著解释预期收益。因此,利用Fam a的三因素模型作为中国A股市场预期收益的解释模型并不完整,应加入E/P和DE/P两变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非预期股票收益定价的模型框架以及Fama和French三因子模型,研究了应计特征及应计风险因子的应计异象的市场定价并发现:(1)在公司水平下,无论是在Fama和French三因子模型下还是在非预期股票收益定价的模型框架下,应计和应计异象风险因子(CMA)均不能作为独立因子、不能解释股票超额收益。(2)同Hirshleifer et al在美国市场的发现一致,Fama和French三因子模型同样不能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应计异象。相对于Fama和French三因子模型对应计异象的检验结果,三因素模型可以部分解释中国股市的应计异象,而且,还可以完全解释中等规模公司的应计异象。(3)三因素模型对大规模公司的应计异象则出现了不能被解释的截距项,平均值为-0.104,市场错误定价可能是导致出现不能被解释的截距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标准差被作为广泛应用的风险测度方式,并没有提供关于风险的更多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用损益价差这一新的风险测度方式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差和贝塔相比,损益价差与平均收益率的相关性更高,能够更加紧密地将收益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另外,损益价差对高收益与低收益的资产组合鉴别能力要强于标准差和贝塔,是资产选择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特质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证券市场高特质波动率有异常低横截面预期回报现象进行分析,应用截面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验证了特质波动率异常收益对各种风险因子以及非流动性、交易成本、信息延迟度等市场摩擦的稳健性。研究发现,与成熟市场不同,特质波动率异常收益与构造投资组合的权重无关,控制换手率的影响会减弱特质波动率对收益回报的解释能力。分析认为,这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散户投资者以及卖空机制的缺失等交易者结构与制度限制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以Hasbrouck的交易信息含量(PIM)作为衡量信息非对称程度指标,构造基于PIM的零投资组合,代表中小盘股票中证500样本股票零投资组合获得显著的信息风险溢价,并且能够被Fama-French三因子、动量因子和流动性因子解释。以交易信息含量作为信息因子的代理变量,回归分析表明它对基于PIM构造的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没有显著的解释作用,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上信息风险定价作用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盈利信息作为反应事件,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对盈利信息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结合中国股市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考虑投资者的心理感觉,根据平均每股收益的高低来划分投资者心目中的赢输家组合,考察组合在年报公布后三年内的累计超额收益,发现两组合的长期收益出现反转,我国股市对盈利信息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此外考察了不同行业股票的过度反应情况,发现高成长、高风险行业股票的过度反应程度并不比传统行业股票强。最后,通过构造套利组合来检验赢输家组合的风险差异,得出过度反应现象主要不是风险差异造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分组排序和平行数据回归的方法对我国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现象是否存在“价值效应”进行了检验,并且对按行业分类的子股市是否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的“价值效应”进行了尝试性地探讨。在回归中,考虑了我国股市中牛市和熊市的区别,引入斜率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上海股市在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的“价值效应”;所检验的三个行业:纺织,机械和石油行业在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溢价的“价值效应”;牛市和熊市的区别对流动性溢价的“价值效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融市场在结构、主体、产品、判断和投资组合等方面过度集中并日益趋于同质化,削弱了市场上的多样性,从而提供了金融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机会。通过度量股票交易量与股票收益之间相关性的chi图实证表明,流动性风险正在微观层面上慢慢积累。当国内流动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时,人们需要居安思危,高度关注流动性黑洞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