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流动与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密切,而农民工流动的生态转向是未来农民流动的趋势。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农民工流动进行哲学解读,是进一步建构农民工生态流动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将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解读,试图对构建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徽省铜陵市、安庆市农村966例农民工的离婚情况进行调查,解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离婚的深层原因.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女性独立人格意识不断增强、农民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流动使农民的"眼界距离"不断加大以及农民工离婚环境较为宽松等是农民工离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32个农民工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从制度和家庭两个层面探讨了流动家庭的形成。分析发现,制度变迁为农民外出流动提供了机会与可能,流动家庭是制度变迁的产物。面对机会与可能,农民家庭作出了让家庭成员外出流动的决策,流动家庭的形成是农民家庭的策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流动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了工资收入水平、流出地区农民收益差异、非经济成本、社会收益等影响农民工流动迁移决策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民工流动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孔雀东南飞"迁移模式和"双重转移"新模式并存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参与各类社会保险的调查,从行为主体选择及流动特征角度出发,对农民工参与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及就业培训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参与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从流动对于农民工自身的意义出发,关注农民工由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西方学者对现代性的讨论是此类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农民工现代性获得的过程中,外出流动、城市体验、教育水平、传统文化以及制度设置等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民的现代化对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突出意义,学者们从多角度对如何提高农民工的现代性做了很多对策研究。另外,本文认为在此类研究中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西方现代性理论及其测量指标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流动结构不断变化、农民流动模式发生变迁而衍生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作者以昆明市盘龙区、呈贡区等区域的农民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昆明市进城农民工子女当前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环境、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在城市间流动是中国现存的普遍现象,本研究以农民工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并对多次流动的后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民工多次流动的因素包括性别、受教育程度、家乡所拥有的耕地面积、外出务工时间,以及外出前拥有的技能,非东北地区的农民工流动性高于东北三省的农民工。从农民工多次流动的后果来看,经过流动,职业声望上升非常小;从收入变动来看,流动多次并不必然带来收入的上升,但多次流动却能使低收入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农民工随着流动次数的增加,选择大城市的比例上升;多次流动也带来农民工对技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甚至超过城市,我们(农民)为什么要受苦受难呢?是他们的生活哲学。美国:农民工不为医疗、教育发愁在美国的农民工不是中国纯粹的农民,  相似文献   

10.
论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转变角色,成为市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民工转变角色遇到来自外部的制度障碍和内部的素质障碍。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控制农民流动为主的土地、就业、教育、社保等制度为体系的阻滞农民工角色转变的制度"网络"。其中,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户籍制度使农民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土地制度使农民不能真正离开农村。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时加快进城农民再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乡土情结的嬗变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与土地和宗族观念紧密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流动加剧,乡土情结不断地经历着嬗变。现代化进程对乡土情结的冲击引发了农民工对自身的认知冲突,是困扰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心理障碍。要改变乡土情结对农民工的束缚,必然要求从制度安排、市民认可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着手,以此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着重对流动因素(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和资本因素中的外出务工收入(打工收入)对农民食品消费倾向、耐用品消费倾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以及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对食品消费倾向有显著的负效应,对耐用品消费倾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务工收入对耐用品消费倾向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贡献在所有收入变量对耐用品消费的贡献中比重最大),对人力资本投资倾向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但对食品消费倾向、社会交往投资倾向的影响不显著;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和外出务工收入对不同类型的农民消费倾向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进城后,其文化价值体系与留守农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却又不能融入城市文化中,其文化价值体系的改造与再塑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对农村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民文化价值体系改造与构建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民工社区文化建构农民现代文化价值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在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原因及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政策建议:一方面继续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吸引"种田能手"回归农业;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鼓励返乡农民工非农创业就业,以及提升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现状,分析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为其提供的良好机遇以及所面临的二元体制、产业结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挑战。地方政府应从探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应对二元体制;创新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多元复合转移模式;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多层次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培养和人关怀等方面探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在对农民(工)的传统身份进行简要回溯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分析,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聚焦制度结构变迁与农民工实际的生活处境,以消费为分析主轴,重点考察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出现的认同差异。研究认为,在高度流动性和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正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环境和建立“认同”的过程,出现了新的、以消费为取向的身份认同转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不同于原有农民工、也不同于市民的特殊之处。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知识技能、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政府的积极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