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子思的人性论思想 :首先 ,依据《中庸》首章以及郭店楚简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子思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其次 ,由人性之常得出子思人性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最后 ,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上 ,子思强调心的受教与习养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问题是人类哲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结合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提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所提出的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说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研究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就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人自身及其人对自身认识的角度和层次,自然性是人的重要属性之一,它必须得到人类在认识层面上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人的生存愉悦和幸福的前提条件.人在认识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必须超越自然属性对人的影响,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社会属性更是对感性的升华,也是人类进入理性和逻辑层面的必要条件,也只有把二者从不同的维度充分地认识清楚,我们才能诠释出人是如何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对儒家人性论的思考,经历了性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恶论三个阶段,虽几经变化,但终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王安石对人性的研究只是承袭先秦告子、荀子和汉代以来的"顺气而言性"的道路,他的人性只是"才性""气性""气质之性",而非"天命之性""义理之性"。这既体现了王安石人性研究强调后天"习"养"作用、重视人为力量的特点,也反映了其人性研究的不彻底性。王安石主张自然的天道观,把天道与人道区分为二,从而没有构建起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这一任务只有在二程等理学家那里才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4.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观察者姿态的人之存在的本质,这一看法是儒家学说的人文内核;孟子用道德本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定告子认为的人性无确然的定体观点,王夫之将孟子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天命自然之理”,孟子对自然观念的深度改造与汲取,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强调态势、关系性的发展基调;孟子用仁义礼智表示人性固有的道德本能,以“嫂溺援之以手”表达恻隐之心优先原则,用道德情感优先能够给予人的良知良能以一以贯之的实现,这与西方哲学中特殊情境下注重优先原则有同样深远的考虑。告子与孟子等历史时期的儒家伦理争鸣表明,儒家学说强调人文化成的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然观念加以升华悉收,这是中国文化能够稳定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把握,对孟子以及儒家思想加以契合时代要求的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5.
人性及其善恶问题是中国思想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永恒常新的话题。利用传统资源进行市场经济的经济建设、道德建设,必须发掘中国传统伦理学解释模式的转变:从儒、佛、道转向墨、荀、韩,把利益作为道德研究的出发点。先秦法家对人性问题作了深刻的探究,并且认为人性自利。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吸取了告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某些成分,吸取了商鞅等人关于人性的一些观点,建立了人性自然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韩非人性论,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从而对以利益为价值导向的伦理观及其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利益为价值导向的伦理观不仅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道德文明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探讨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对研究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研究儒家人性理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伯林看来,理性主义人性论是一种基于理性主义一元论的普遍人性论,在纵向维度上是一种非历史主义和历史决定论的永恒人性论,在横向维度上则将人看作是孤立的、原子式个人。伯林的人性论正是基于对理性主义人性论上述三个层面的逐一批驳,从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超越。他主张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性是历史地形成的,更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尽管伯林的人性论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它毕竟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某些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人性伦理早已被人们视而不见,道德失陷的裂缝日益扩大。面对社会种种困境,怎样拯救人性,怎样重拾被日益忽视的道德,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质的论题,对墨子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从多方面加以观照。墨子的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天命论、主张尚贤举能、崇尚功利主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摘要]多年来坊间流行把告子的名言“食色性也”说成孟子的话,这一张冠李戴的错误必须认真纠正。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就人性论而言,告子的“性本无善恶”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均于孔子无征。应该恢复中国第一位真正人性论者告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是近代开端时期的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批判家。文章试从伦理学角度探讨了其人性论思想。龚自珍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程朱理学的道德先验论及其对人性的压抑 ,提出并论证了“性无善无不善” ,善恶乃后天形成和“人心有私”的观点 ,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求。龚自珍的人性论思想带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在思想上则具有开风气之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问题具有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 ,而中国历史上的人性论绝大多数都没有自觉地对人性作出这种区分 ,因而常常含混不清 ,自相矛盾。将应然的人性定义为包含万有 ,生生不已的天地之性 ,将实然的人性界定为“性日生日成” ,对于我们人类的现实与未来更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告子的人性概念是从描述的角度对人的生物性事实的把握;“决诸”的范畴则起到从“是”推出“应当”的逻辑地位;“仁义”是内外关系域中的目的善;“不动心”是告子关于目的善的最高境界的思考.所以在告子看来,人性问题只是道德生发的基础,是道德活动的对象.“是”是改造的对象,价值是改造的结果,道德则是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都有深刻影响,对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在论述他们的道德理论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人性论作为他们道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当然,他们在人性论的观点上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把人性理解为神启的即上帝赐予的神性;有的把人性说成天赋的先天之性;有的把人性看作是“饮食男女”的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出发,导出各自的道德起源和道德修养的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弄清楚在道德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与人性论的界限,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先秦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庄子和韩非子作比较研究,从他们对"人性"内涵、人性论的倾向以及因此选取的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的人性论思想,并在对其异同比较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阐发。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欧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白璧德针对"人性"做了系统的阐述,他基于"一"与"多"的关系哲学提出了"适度平衡"的完美人性标准,并提出通过"内在制约"与"道德想象"两条途径来引导人们不断地向古典道德典范学习,实现自我完善,成为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并提出"人性善恶二元说"与"人天生好学"的思想分别作为两条途径得以实现的基础。白璧德的"人性论"也有诸多不足,但其仍有当代人借鉴和学习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人性论是一种基于理性主义一元论的普遍人性论,在纵向维度上是一种非历史主义和历史决定论的永恒人性论,在横向维度上则将人看作是孤立的、原子式个人。伯林的人性论正是基于对理性主义人性论上述三个层面的逐一批驳,从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超越。他主张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人性是历史地形成的,更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尽管伯林的人性论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它毕竟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某些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正性清静,气质驳杂--论道教的人性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性论上,道教对早期道家、黄老道家有着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同时道教又进一步向前推了道家的人性思想,发展出一套"正性清静,气质驳杂"的人性论,认为清静正性体现的是人性的普遍和一般状态,与理想化的"道"、"德"相联系,而落实到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由于气禀的原因,就不那么整齐划一了,故人的气质之性是驳杂不纯的,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有了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现实中的人性是善恶、智愚、贤不肖混杂.道教的人性论,为宋儒"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的提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