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市城镇化水平模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评价的有效性.首先建立起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采用"最大-最小值法"确立各指标对城镇化评价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重庆市和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新疆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研究新疆经济、人口、空间、社会、生态方面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期望通过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内部差异性研究,为提高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提供参考。首先利用熵值法计算出新疆各地州市2000—2017年的综合评价得分,然后运用Arcgis对新疆各地州市的时空分异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影响不同地州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新疆的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各地州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增长指标是关键影响因素,社会城镇化是重要影响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因而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将文化潜力要素加入改进的“星系”模型来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以成熟的专家意见法、相关分析法制定基于两步筛选法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路线,并采用融合了360度专家反馈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沈阳市进行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通过实例验证,沈阳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真实有效,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经历的两个明显的阶段以及辽宁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出的显著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二者内涵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各市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主要基于城镇化水平测量的综合分析方法,结合兵团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兵团各师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及1954-2008年间兵团城镇化发展水平。纵横比较分析兵团城镇化状况,该文认为兵团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从1954年至2008年增幅明显,但各师之间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各师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提出兵团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协调好突出重点和均衡发展的关系,特别在推进兵团城镇化整体发展的过程中,要协调好各师的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状况、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城镇化质量及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亟待解决。采用多指标法建立京津冀城市圈的城镇化质量体系,使用熵值法进行测评,并用系统协调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探讨京津冀城市圈的1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间仍有较大差距,各地城镇化协调性较低,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2016年广东省104个县区为研究单元,选取反映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9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出各个单元镇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了广东省镇域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广东省镇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3个子系统得分值不高;产业发展子系统的区域差异最大,城镇化子系统的区域差异较小,四大区域的内部差异是形成广东省镇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综合发展水平和3个子系统的空间关联性均较高;人口集聚呈现出南高北低,产业发展呈现出中间高外围低,城镇化呈现出多集中、少分散集聚和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单纯的城镇化发展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为客观评价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完全客观地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对中部六省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各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最好,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他五省发展过程都不理想,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湖北省最好,河南省最差。第三,各省新型城镇化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因此,各省应因地制宜,积极寻找对策,发展各自独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城镇化动力源,它们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城镇化动力机制。该文以新疆石河子为例,从包含制度因素的产业结构转换角度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建立VEC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纬度研究城镇化各动力因素与城镇人口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基础动力;工业化和制度变迁构成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根本动力;服务业是石河子地区城镇化持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8-2007年咸宁市的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区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建立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出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改革开放以来,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为不协调期,协调度为负;1999-2000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城市发展走向优化;2000-2007年为协调期,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两者协调度趋向稳定.(2)2005年咸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新疆石河子市人口预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的有关方法,以及系统工程的理论观点,直接从宏观层面,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探讨了新疆石河子市经济总量、资源水平对人口影响,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口规模,又从国民经济、环境、资源、人口之间的模型中预测出2010年人口规模,在宏观领域的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120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组省域城市化质量水平指标的测度模型,并以中国东、中、西部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为例,分别用模型测度了它们的城市化质量水平,然后结合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指标的差异认为,省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协调发展取决于区域城市化的内在质量,要提高中西部省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应该重点培育次级高能量城市,增强省域城市体系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城市网络张力.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进行思考,并提出“合理发展各级城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建立与区域条件相适应的城镇体系”是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江西省1984-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EC模型,对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FDI)、城镇化与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与江西省物流产业的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VEC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在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方向与长期均衡方向保持一致,城镇化则不然。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高,达到57%,然而,城镇化的贡献率则比较低。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体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综合性社会制度,由为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演变而来.城乡二元体制有效推进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却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变迁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城乡二元体制是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成都市以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表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助于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最后,针对成都在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出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东北地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化水平的相关数据,对其城镇化建设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做一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煤炭资源型城市因其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在城市化过程中有着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应用变权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对2002年中国煤炭城市信息化、城市化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煤炭城市信息化和城市化水平存在互动发展的正向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