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国南海政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发展于70年代中关建交的过程中,最终经由冷战后中美战略关系的调整而趋于定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美国南海政策确立了从属于东亚整体战略,以及一般情况下保持中立“不介入”具体争端事务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东亚整体战略主导美国南海政策的情况下,中立不介入原则并非永恒不变.美国国务院外交档案、国家安全档案和盖尔公司解密文件数据库的资料分析显示,美国南海政策的基轴不在于南海争端不选边站的原则,也不在于对盟友的承诺,而在于美国亚太利益对南海政策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意味着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其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由于美国等区域外势力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是后者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重要基础,对南海地区安全形势有重大影响,因此,美国"重返"东南亚不仅将强化"美国因素"对南海安全形势的影响,而且将对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海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影响南海区域安全的重大问题.当前,南海总体安全形势稳定,但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其中区域外大国的介入,成为诱发南海地区安全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论述美国、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大国加强与东盟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保持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关注和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南海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所导致的南海安全格局变动以及对区域安全稳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积极倡导并实践新安全观,反对外部势力介入,成为南海地区安全格局中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莫迪政府执政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的东移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印度采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加大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力度。印度南海介入政策背后有深刻的动因,包括实现印度的大国抱负,推行"东进"战略,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等。印度的南海积极介入战略使南海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导致中印矛盾升级,加剧东亚安全困局。面对南海问题中的印度因素,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采取有力的举措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王秀英 《理论界》2005,(6):42-42
我国南海海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美国的插手下,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南海掠夺资源、侵占领土,使南海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彻底解决南海主权争夺的问题,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安全和边疆安全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局部拓展权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解释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动因的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在南海权力有限转移阶段,“菲律宾或越南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是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文章援引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作为验证案例,证明菲越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从“积极”向“减弱”转变,以及从“减弱”到“积极”再到“缺乏”转变,导致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增强,以及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下降后升级。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判断拜登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较特朗普政府中后期有所降级,尚未滑向冷战的战略轨道。  相似文献   

7.
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周边各国必争之地。美国重返东南亚,高调介入南海问题,使南海问题日益大国化、国际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鼓舞了东盟国家对南海岛屿的主权诉求,这必然增加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但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美国不会对南海问题涉水太深。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安全中的南海问题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南海争端正朝着对我国不利的方向发展,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到了损害。南海问题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石油安全、地缘战略安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要处理好与东盟国家及美日等区位大国的关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南海资源开发战略,以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2010年以来,南海主权争端持续发酵,中越两国在南沙与西沙群岛上的主权争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西方有些学者认为在这期间,中国的南海政策趋于强势,越南官方甚至认为中国在这期间的政策损害了地区安全秩序。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中国自2010年以来对越南在南海争端中的政策?本文结合近年已有的研究,提出以物质、制度与规范三个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南海政策,以求以一种全面、客观的视角分析与评价中国对越南的南海政策。  相似文献   

10.
《琼州学院学报》2019,(6):22-29
二战结束后,冷战之初,美国虽然很少对南海争端表态,却将南海视为其"反共"的前沿阵地,坚决反对中国控制南海,并挑战中国的南海政策主张。随着美苏对抗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逐渐回归中立。不过,这种立场是美国为了拉拢中国而被迫形成的相对、模糊的中立。美国在南海逐渐形成的众多"国家利益"也表明其在南海事务上不可能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日本十分重视与印度问的防卫交流与合作,不断构建包括全面安全、防卫政策和军事三个层面的对话机制,加强和提升两国诸军兵种间的联演联训等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各级军事和安全保障部门交流密切,战略合作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通过这些举措,日本意欲达到从全局上联合印度牵制和防范中国,确保日本海上航线安全,为海上自卫队走向远洋创造条件,插手南海问题等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许恩姬 《理论界》2014,(8):143-146
美国经历了9·11恐怖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走向相对衰退的道路。相形之下,中国急剧成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军事大国,通过在东亚地区推行地区主义,深化南中国海领有权等措施来扩大影响力。这种局势导致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中长期来看,这很可能构成中美关系的矛盾因素,而中美关系的变化导致东北亚安全不稳定。解决途径是美国自己对亚太再均衡政策尽快予以重新平衡。该方向应该是与中国进行合作或妥协,而对日本右翼群体划出分明的界限。这种措施同时为积极推行旨在和平解决核问题等韩半岛相关事宜,而不可或缺的,也是美国和亚洲能够共同繁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厘清思想库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着重阐明美国外交与安全思想库对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制定特别是在对华战略制订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我国加强与美国外交与安全思想库交流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辉 《理论界》2014,(10):152-156
目前6国7方在南海形成激烈角逐局面;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其中南海九段线成为现代史上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的标志性证据;"九段线"是岛屿归属线,还是南海疆域线,我国政府对此未作出明确界定,而是提出"历史性权利"应对;中国与东盟争端国就争端问题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应从政治、外交、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采取综合性的策略来应对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5.
1979-1980年是美台关系经历磨合和调整的时期,也是美台“准联盟”关系最终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美台“准联盟”关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重三角关系的影响,包括美国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和台湾当局组成的三角关系,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组成的三角关系,以及美国、中国和苏联组成的战略大三角关系。在“零和游戏”的作用下,上述各支力量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斗争,最终达成一组临时的平衡。这组,临时平衡中既有安全对抗关系,也有安全合作美系。美台“准联盟”关系则是各支力量相互牵制、相互妥协的结果。美台“准联盟”关系是安全合作的一个“怪胎”,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安全困境的根源,也是西太平洋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2000万穆斯林,而中东则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区,伊斯兰因素因之对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在经历了从中华民国时期的天然联系到新中国早期阻碍延滞的曲折发展之后,从1979年开始,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时的伊斯兰因素主要表现为三点:伊斯兰因素与中国和中东国家建交;新时期以来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时的泛伊斯兰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  相似文献   

17.
杨中强 《阴山学刊》2007,20(1):119-122
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等方面看,亚洲油气合作也有其可行性。亚洲未来的油气安全也取决于中国进入此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因此,中国顺应亚洲经济合作的新态势,中国在国际能源地缘战略层面,也应该实现某种突破:东南亚方向形成“环南中国海能源经济圈”;东北亚方向形成“环黄海能源经济圈”;中亚方向建设“环里海能源经济圈”。  相似文献   

18.
方璐 《理论界》2013,(9):172-177
本文在"非对称性互动中存在大国困境"这一基本假设的前提下,以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为逻辑起点,提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过程具有非对称性的特征"这一判断,在这种非对称的互动中,作为相对的大国——中国,由于一般的大国特征以及本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陷入了一种"大国困境",中国的南海政策正是在这种大国困境中制定和实施的,对该政策的理解、评价和未来趋势的预测都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困境"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炫 《阴山学刊》2009,22(6):106-111
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南海周边国家争夺南海的资源及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西方国际关系三大理论对中国在南海争端中应采取何种理性行为有一定启迪。现实主义能直击南海争端的实质所在,但其固有的“冲突常态”思维只能使争端扩大化。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合作的认同,有助于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而建构主义对观念的强调,有助于促成双方无争议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南海!南海!     
汪熙 《学术界》2012,(4):103-107,285
中国南海疆域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由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开发并最早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拥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这一海域形式逐渐复杂化,不仅有邻近诸国的插手觊觎,更还有多年来美国环绕中国设立了两种岛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也不希望今天的美国政府把中国看成“天生的对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