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时期寺院的财产管理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算会和点检是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周期一般是一年,对象包括常住什物、常住斛斗、布、羊等物。敦煌教团四个层次的管理机构都进行算会。算会和点检是唐五代时期全国其他地区寺院财产管理方式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对于现代经济管理特别是现代财会制度的完善,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卜宪群 《文史哲》2007,(6):48-53
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形成了以公文行政的基本制度,乡里则是国家各类文书下达与上呈的最低一级机构,大凡涉及乡里事务的公文都要下达到乡里,但学界对乡里文书的具体运作状况还不十分清楚。从目前的材料,特别是简帛材料来看,乡有多种类型的文书,乡要以文书行政,乡有秩、啬夫、乡佐直接管理文书。而里除了贯彻上级文书外,里吏、里民与其上下级之间可能没有文书往来,而以"自言"行事。  相似文献   

3.
吐蕃占领敦煌的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吐蕃统治敦煌初期,有几个值得讨论的时间,如"敦煌归化"、"蕃和"和"丙寅年".笔者通过对敦煌文献、吐蕃占领初期的敦煌历史和传世典籍的有关记载进行考证,得出一些结论.最后认为,敦煌陷蕃在 781年,"敦煌归化"在 783年,"蕃和"可能在"丙寅年"即 786年,玉关驿户起义在 793年.  相似文献   

4.
唐代留居中国的九姓胡人身份分为著籍者、非著籍者、"投化胡家"和"胡客"四大类。著籍者被视为"归朝"者;非著籍者被称为"兴生胡"("兴胡")"客胡";"投化胡家"应是在唐朝定居并在某地登记、著籍不满10年的中亚胡人;以贡使或质子身份来华的九姓胡人被称作"胡客"。对于这四类九姓胡,唐朝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二年律令》看儒家思想对西汉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赵璐 《人文杂志》2004,(4):136-140
从 1 983年荆江市荆江县张家山出土的《二年律令》这一部真切反映西汉初年社会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来看 ,它体现出了不少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观念 ,虽然西汉统治者在汉初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中推行黄老之学 ,实行的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治国方略 ,但从律令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儒家学说也已很大程度深入到汉初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中 ,在治国理政驭民这个大课题上 ,西汉王朝实际上采取的从实际出发 ,利用各家学说予以综合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6.
翟芳 《理论界》2009,(11):111-113
二年律令对不孝罪从内涵到处罚作出了详细规定,对不孝罪的处罚非常严厉。以孝入律是汉初法制的一个重要特色。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看,汉初出现了法律儒家化的趋势。从法制史的角度看,孝道从一开始就与法制密不可分。从家庭史的角度看,汉代是典型个体小家庭形成的时期。以孝道融入西汉法制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感化民众,稳定了个体小家庭。其次,由"孝"移"忠",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再次,贵贱不同罚,强化了尊卑关系。最后:推行孝道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然  曾庆贺 《理论界》2007,3(10):172-173
被称为20世纪第五大发现的徽州文书,其内容是以徽州籍平民家庭为主体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商业经营、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具有原始性、唯一性、民间性、真实性等特点,对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运用“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徽州文书的考察,具体分析明代商品经济观念及析产分居观念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认为明代的徽商用“迭相为用”的功名观代替了“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功名观。在析产分居理论上,则用民间的“常理”代替传统儒学的“天理”。阄书和产业批受是明代徽州地区处理家庭财产的两种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汉初法典的儒家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慧 《学术论坛》2006,1(10):141-144
长期以来学界认为,中国封建法典的儒家化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新出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记录了从西汉建立到吕太后二年西汉政府陆续颁行的法令。从《二年律令》来看,西汉初期的法典就已经融入了儒家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同罪异罚、维护孝道、救助贫穷、养老制度、宽刑主义五个方面,其中同罪异罚、维护孝道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直接源自秦律。事实上,儒学对秦朝和汉初的政治生活并非全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债务权益,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规定了较为完备的债务保障制度,出工抵债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较之历代法典,《天盛律令》中对出工抵债的规定较为详细,无论是出工还债的前提、出工人员,还是抵债期间的人身关系等都与唐宋律法的规定有所不同,这是西夏法典中债务法的特色之一.西夏法律规定出工抵债者是除父母、70岁以上的老人、10岁以下幼童以外的所有男女,不同于唐仅限男口、元奴婢例外的限定.工价抵偿债务后,出工者即可与债权人解除主仆关系.抵债期间的工价比正常雇佣劳动力低,在实际的以工抵债中却比法律规定的更低.  相似文献   

10.
11.
对隋唐政治、经济诸制度的参照后,日本建立了律令制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服饰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史料探索律令制体系下日本天皇的服饰。从形制上分析了与中国“衮冕十二章”的异同,然后从政治、民俗角度分析中日两国冕服制度的差异和原因,最后介绍日本学术界的观点,阐述日本衣服令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王春花 《兰州学刊》2010,(9):182-185
唐代对老人及其侍养者有蠲免赋役的政策。一方面,唐代的确把这些政策付诸了实施,而且优免年龄有时甚至早于法定入老年龄。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执行又是不规范、不严格的。在某些情况下,老人被征发之事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古今婚姻法律制度的沿革 ,探讨我国妇女的人身权益、社会地位 ,说明法律制度的进步有效保证了妇女权益的实现 ,从而为我们不断完善婚姻立法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路成文 《阴山学刊》2003,16(4):36-41
莫砺锋教授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论稿》立体地呈现了唐宋诗歌风格的转变,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路云亭 《晋阳学刊》2007,(3):113-116
山陕文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各领风骚10余年,已构成一种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现象.山陕文学的崛起是先秦文化和汉唐文明在当代的复兴形态,也是对古代地域性优势文化的另类纪念方式.山陕文学都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两地作家均表示过对亚细亚农耕文明具有发言权,对生命力的强烈关注,构成了两地文学的一致惯性.深厚的黄土文化与黄河文化情结是两地文学的另类特点.两省地域文学和文化也有不同之处.山西文化包括了雁北忻州地区的佛教文化区、晋中地区的晋商文化区以及晋南地区的黄河文化区.陕西文化也分为陕北文化的黄土文化区、关中一带的巫道文化区、陕南的川蜀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区.陕西文学的宗教归依是神道与巫觋文化,山西文学的宗教支点在于儒家与法家思想.山陕地域的文学和文化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延续了黄河文明的强大文化自信力,同时,两者共同勾勒出了一种混沌蛮荒的北方意志,为北方腹地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文化性探索和精神层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16.
南唐二主久居金陵,他们的诗、词、文用韵可以反映唐五代金陵语音的实际面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支脂相混、鱼虞无别,已经很难见到南北朝金陵雅音的孑遗。另外,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寒山与仙先不混,这与宋代的通语韵系有别,与金元词韵及《中原音韵》所载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