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E.海克尔(H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但是未能立即为世人所接受.甚至海克尔本人也时而以"自然经济学",时而以"个体生态学"(?)取而代之.俄国学者直到本世纪20年代尚不习惯"生态学"(?)这一术语.对此术语长期持反对意见的K.季  相似文献   

2.
王晓朝 《浙江学刊》2001,3(4):168-171
灵魂观念就象宗教的基因,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来各种宗教神学理论的基本倾向.本文通过解读古罗马基督教作家德尔图良的<论灵魂>来揭示希腊哲学灵魂观与基督教灵魂观的特征与差别,指出德尔图良坚持旧约圣经"灵肉整全论"的基调,批判了柏拉图主义灵肉二元论的截然对立的倾向,赋予人的肉体以恰当的地位,阐述了基督教的灵魂观.  相似文献   

3.
张扬 《学术交流》2006,(7):172-174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创作中,时刻充满着灵魂与欲望激烈的撞击,它向读者充分阐释了天主教教徒对于宗教完满的精神寄托,灵魂慰藉与教徒现实生活的矛盾。在矛盾相互抗衡与冲撞中,戴维.洛奇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批评视角不断调整其在天主教小说创作中的位置,从愤怒而激烈的批判到深入切肤的质疑与思考,从对宗教精神寄托的理解与宽容到对新天主教理想“人文主义关怀”的憧憬与期望,戴维.洛奇经历了天主教小说创作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为读者展开了具有普遍而深刻现实意义的宗教人文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素以对西方理性的深刻批判和彻底否定精神著称.他不仅继承了索洛维约夫对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思想,通过"在人类灵魂中漫游"发出警醒世人的"旷野呼告".还把这一思想发展到极致:认为要彻底摆脱抽象理性对思维的桎梏,克服思辨哲学对生命的冷漠就必须以"敢想敢为"的创造精神真正的回到<圣经>,满怀信仰,走向上帝即以信仰取代理性、启示取代思辨、耶路撒冷取代雅典.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是一种科学.在当代,尽管科学与宗教有矛盾和冲突,但不能否认的是近代科学仍是在宗教哺育下发展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并非习惯中所理解的那样强烈.近代人文主义思潮与近代科学思潮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遗产,并有相同的目标,真正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不是人文主义,而是主流宗教势力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诸多方面也是一致的.在当代,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十分普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要做到的是整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我们发现,印度文化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深刻内省性特质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7.
印度传统文化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玉洪 《学术交流》2004,23(11):19-22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深层表现,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哲学的视野。印度文化底蕴丰厚,浸润着内省沉思的宗教精神:修炼瑜伽、克服私欲,使人的灵魂或本质"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追求"梵我如一"令印度人极端敬神;超越轮回、不生不灭、崇尚"精神解脱",使印度人关注来世,逃避现世;"践行达摩"、实现解脱,让印度人安于现状、消极宿命。印度传统文化对印度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现代新儒家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虽与"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截然不同,但其文化精神仍与现代化精神之间存在着"滞差".因此,现代新儒家及其文化观在当今中国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只能处于边缘性地位,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其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通过死生互证法、"回忆说"论证法、构成分析论证法、反对"和谐说"的论证法、"相反相克"论证法来论证灵魂不朽,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关于灵魂的构成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朽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大多数宗教都是伦理型的宗教,坚信如果没有伦理因素,不仅宗教生活将会失去精神支持,而且整个宗教信仰乃至人类社会文化(尤指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传统佛教及某些传统民族宗教为基础的社会文化)也将失去道德基础.但这一信念在当代和平主义思潮和全球化境遇里,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区域战争的新高潮中,面临着艰难而复杂的处境.我们看到,当代世界的主调是和谐发展,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基督教世界没有强调这个主调,而是在跨国公司意欲控制全球资源的大背景下,对落后国家采取了对立态度,美国理论界抛出"文明冲突"论,对不同于基督教文化的文化采取了对立态度.如何看待宗教的价值趋向?宗教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什么?这类问题自然引起了深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面对着世纪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饱受苦难的俄罗斯寻求拯救之途。在寻求拯救之途的理论思索中,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俄罗斯在精神层面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源于虚无主义。这种强劲的虚无主义思潮,腐蚀和侵害着俄罗斯的精神与灵魂,消解着终极的信仰与崇高的理念。由此,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通过以东正教为理论根基的新文化观建构,来对抗和消解虚无主义对俄罗斯精神与实践层面的侵袭。  相似文献   

13.
车玉玲 《求是学刊》2012,39(3):13-17
在当前“去魅化”的科学时代,非理性的情感与不可言说的心灵体验越来越被边缘化,作为精神世界最高体验的神圣与神秘主义通常被仅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理解,神秘主义甚至被等同于迷信而受到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力图恢复神圣与神秘在人的生命存在中的位置.文章认为,神圣与神秘主义不仅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灵魂,同时在俄罗斯文学、民间艺术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都有着深刻影响.应该明确的是,俄罗斯思想家的目标不是恢复宗教的地位,而是指出神圣与神秘主义作为人的内在体验是克服现代人之存在的物化状态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董才章 《探求》2005,(Z1):77
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是党永葆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的源泉.可以说,"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科技化和消费化特性消解了传统宗教存在的基础,人们突出自我和怀疑一切的心理不断加强.然而,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加重了人们心灵的失落和空虚,因此亟待一种符合现代社会特质的宗教形式出现以满足他们情感的渴求.从理论上看,贝尔提出的新宗教概念可以满足当前大众精神皈依的需求.但是,新宗教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需要一些操作性强的文化形态来辅助其实践,在众多可选方案中审美文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审美文化在实践层面上符合新宗教的"代言"诉求,它可以利用各种贴近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操作方式,使大众在平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心灵皈依后的平静,极大地拉近宗教与大众的距离,降低人们寻求宗教帮助时的门槛.审美文化之所以能够满足宗教代言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在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整合大众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同质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产生皈依的愿望,进而实现现代环境下宗教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无神论是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科学和宗教的一个重要议题.逻辑实证主义从语言分析入手否认了有神论宗教命题的意义;弗洛伊德从心理分析方面揭示了上帝的本质与人的幻觉关系;大爆炸理论则以科学的假说推测了宇宙形成的确实性和膨胀的无限性,否定了上帝创世和救赎的可能性.当代无神论的旨趣在于说明有神论在理性上的荒谬成分,但同时指出宗教仍然具有表达人的超越性情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梁宗岱的早期诗歌创作主要体现在1924年出版的诗集<晚祷>中.这些诗借助宗教语境传达了"静穆"的情感氛围,含蓄,有暗示力,同时营造一种象征的灵境.与同时期作家冰心宗教诗相比,一个表现出温婉的,富于爱的情怀;一个则流露出超越自我的有限而追逐其无限的精神气质.梁宗岱早期诗歌的宗教体验,实则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彼岸化的需求".追求自我意志的超越性.梁宗岱的诗追求"心灵之真",也与他后来诗论中阐释神秘的象征主义灵境、"崇高之美"有了呼应.  相似文献   

18.
彭鸿程 《社科纵横》2002,17(5):53-54
《招魂》、《大招》主体为招魂辞。本文试图从祭祀角度切入招魂辞 ,考察招魂的程式、招魂的灵魂人物“巫”的活动 ,进而触摸到楚民“信巫鬼 ,重淫祀”的宗教精神之内核。  相似文献   

19.
将马克思思想与宗教等同起来,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著名思想家,如B.罗素、卡尔.洛维特、保罗.蒂利希等解读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直至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以此得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宗教或准宗教的结论,否认马克思哲学的伟大意义。可是,认为以理性为特征的哲学与以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本质有着明显不同;预言并非宗教专利,许多非宗教的思想家也会以预言和信仰的形式谋划未来、给人希望;马克思思想是与现实被压迫人民解放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认为共产主义一方面包含世俗性、现实性的无神论色彩;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形上性、理想性,这两种维度的同时存在是马克思思想与宗教区别的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魏娜  时晓丽 《唐都学刊》2008,24(1):124-128
传统的观点多从哲学、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的视角来阐释古希腊悲剧.本文试图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心理学的视阈来关照古希腊三大悲剧,把其中一以贯之的悲剧精神归结为"普罗米修斯精神",即人的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而这种精神又是在生存论、价值论、审美论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