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美国早期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成就而独树一帜,在文学批评界影响深远。坡在创作理念中对读者反应的重视更使其荒诞、恐怖的哥特小说具有了唯美主义的倾向;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来看,坡的哥特小说创作与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传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并且他对哥特小说的创新发展在人类精神生态的层面上具有了广泛的社会与文艺功能。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得益于他博采众长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更依赖于他以高度自觉的文人意识所精心营构的“效果”理念。坚持以激荡读者心灵为核心的创作原则,大胆尝试对小说诸元素以及小说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法的融合创新,不仅为爱伦·坡的作品增添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使他在小说领域开创创作模式之先,为美国文学的独立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哥特小说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等人将这一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使哥特风格带有本土色彩。霍桑的短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典型的哥特小说,故事中的背景描写充分体现了哥特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创作的多部哥特小说中的一部。整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本德伦一家人运送棺材到杰弗逊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在这些磨难当中,死亡意向、恐怖的气氛、扭曲的人物心理等等一系列哥特因素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哥特小说领域的典范,挖掘这些哥特因素有助于我们对《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从整体上把握其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英国19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与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属于女性哥特流派。但她们在创作上却有诸多的不同,这和她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掘墓人的女儿》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关于犹太人雅各布一家在经历大屠杀后逃亡的过程中身份探寻的一部备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丽贝卡,掘墓人雅各布的女儿。欧茨是美国女性作家中最善于用暴力因素创作的,暴力描写原属于哥特主义的特点,在欧茨笔下的暴力却不仅仅体现血腥、黑暗,欧茨试图通过暴力描写给读者展现一种历史现实,巧妙地将哥特主义的写作方式与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融合在一起来帮助她表达她所想展现给读者的宗旨。整篇小说以哥特现实主义的写作特色来带领读者探寻犹太人的身份抉择,将哥特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效融合,既体现血腥暴力,又让人反思犹太人在经历大屠杀以后的生活困境及身份抉择过程,更有效地呈现给读者当时犹太人在美国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收获》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2013年的新作。《收获》作为一部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及情节构造等方面均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当代哥特叙事。小说不但试图通过哥特形式,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还通过"活体幽灵"的女性哥特暴力话语叙事,揭示主体自我分裂本质为"家"与"非家"暗恐的博弈;不仅拟写并反思历史,书写当代英国社会条件下的种种个体或集体的文化焦虑,还表达了克雷斯试图通过重塑荒野审美话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性建构力量的愿景。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恐怖小说闻名于世,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探究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显著的风格手法和思想主题,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创作动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恐怖小说创作受到了欧美哥特文学传统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其自身创作理念的支配,而最为重要的,爱伦.坡是以恐怖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来彰显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村上春树作品既有象《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拧发条鸟编年史》、《1Q84》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有10余册短篇小说集,他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当代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作品一样以其内容复杂、风格奇诡为特点。在村上研究中,对于这些短篇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村上的短篇既是他长篇小说探索的前奏,又是他一些重要思考的试验田。将村上的长短篇结合互见,会让我们加深对村上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小说家亨利 ,劳森 ( 1867-192 2 )的成就主要在于短篇小说。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丛林生活、伙伴情谊和城市生活。虽然有人认为劳森不太重视写作技巧 ,但是实际上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如情节简单 ,构思巧妙 ;选材严 ,开掘深 ;语言朴实生动 ,简练准确等。本文将谈谈他的短篇小说的主题及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4.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著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普遍人心秩序的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端木蕻良是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员。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科尔沁旗草原》这部史诗性的长篇巨著中,而且也体现在他流亡关内时所创作的短篇小说中。在短篇小说中,他对民族斗争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对都市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对自我身份的复杂性进行了真切的剖析,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融入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埃德加·爱伦·坡是公认的世界侦探小说鼻祖。本文探讨了坡创作侦探小说的历程 ,所设计的侦探小说的套路 ,所塑造的侦探英雄杜邦形象以及它们对后世侦探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对故乡萨莱姆有着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乡土情结,这不仅能从他的旅行日记和<海关>一文中得到直接的印证,而且能从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得到间接的反映;本文试图对<伊桑@布兰德>等小说进行解读,以揭示霍桑内心深处那种复杂而又浓郁的乡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对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剖析欧·亨利小说的主题和创作特点。欧·亨利的作品之所以精彩,不是因为他对于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熟练驾驭,而在于他洞悉社会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美国社会“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真实性才是欧·亨利小说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且多产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中短篇小说尤其出色。《菜园》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抒情的环境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简约的文字描写——冰山风格;客观冷静的叙述。以《菜园》为主,并结合沈从文的其他短篇小说,对他的短篇小说艺术风格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以便我们更好的领会他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