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享尼克松     
尼克松是个杰出的人类范本,我们有权利欣赏他,以求审视我们自己。我们也有能力欣赏他,以求强化我们的质量。尼克松是一杯茶、一支烟、一  相似文献   

2.
气色     
流沙 《领导文萃》2006,(12):154-154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肯尼迪展开了竞选。当时尼克松已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手下做了多年的副手,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政治背景。而肯尼迪只有四十三岁,与尼克松相比,肯尼迪是一个新手,在力量上根本无法与尼克松相比。本来,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竞选,尼克松应该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成为新一任总统。但是,电视毁了尼克松,成就了肯尼迪。1959年的总统大选首次采用电视直播,尼克松和肯尼迪都在电视镜头前发表了自己的竞选演说。美国民众发现了两人明显的区别:尼克松因为身体欠佳,看起来疲惫不堪,而且他还不修边幅,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肯尼迪呢,一头…  相似文献   

3.
李肇星 《领导文萃》2014,(13):117-120
正尼克松要当店小二1989年10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我陪同尼克松坐火车从杭州到上海,在车上我们俩天南海北聊得很愉快。尼克松不知道是从中国电影还是书本里了解到,中国过去把服务员叫"跑堂的"或"店小二",白毛巾搭在肩膀上,给人端茶倒水,嘴里吆喝着"楼上请",就像老舍《茶馆》里演的那样。那天,尼克松兴致很高,快八十的老头儿突然萌发童心,笑  相似文献   

4.
动静皆风云     
布什来了,又走了。时间选择与30年前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同一天,显然是精心的安排,意义却不可同日而语。反恐是中美会谈的主要话题。但对什么是恐怖主义,美国有自己的理解。就在今年的1月29日晚,布什在国情咨文中  相似文献   

5.
《经营管理者》2009,(10):26-26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动与周恩来热烈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相似文献   

6.
解读尼克松     
尼克松是一个杰出的人类范本。他令人喜爱又含某些毒素。所以,欣赏尼克松是一次小小的精神探险。——尼克松去世前的工作助手莫尼卡·克罗利  相似文献   

7.
问题63:1968年,尼克松与纳尔逊竞选美国第37任总统时,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是后者竞选班子的核心人物,为击败尼克松而竭力出谋献策,但尼克松最终还是取胜。大出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刚刚在大选中获胜的尼克松在首次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郑重宣布,他将任命基辛格为总统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公司破产了,彼德曼回到家乡。或许时间之水会冲淡他内心的痛楚,或许有一天,他还会重新再来。在前往怀俄明州的旅行途中买下了那件牛仔外套时约翰·彼德曼绝没有想到这就是自己未来十几年为之奋斗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1913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印度著名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作品《吉檀迦利——饥饿石头》名列榜首,并被世界文坛这样评价:“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自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语表达出来,是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当记者蜂拥而至,问他为什么在饥寒交迫、病痛折磨中能有如此强悍的力作出现,他手扶病榻含笑说道:“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写作了,我倾尽了我毕生的心血……”泰戈尔的成功与他认为没有再一次写作的机会不无关系。假如没有下一次,人的通常心理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今天的…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尼克松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下台的总统。毛泽东对此却大不以为然。他在和基辛格的一次谈话中,把自己的观点毫不保留地端了出来,叫基辛格惊讶不已:  相似文献   

11.
女人与政治     
《尼克松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毛泽东、周恩来和我所遇到的其他男人具有的那种幽默感和热情,江青一点都没有。我注意到,替我们当译员的几个年轻妇女,以及在中国一周逗留中遇到的其他几个妇女也具有同样的特点。我觉得参加革命运动的  相似文献   

12.
张翼 《领导文萃》2010,(12):82-85
<正>这对奇怪的搭档在很多方面都不一样。基辛格是女人喜欢的那种人,或者说以良好的教养著称。但是尼克松脾气暴躁,一点耐心都没有。但是他们俩都希望借助对方来提升自己的名声,他们都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的宝贵时间经常会 被别人侵占,就在无形中你成了别人的"时间人 质"。要使自己避免成为别人的"时间人质",必须 掌握以下辞谢访客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的一个特点是牺牲个人、维护组织,这个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那么周恩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尼克松对他有一段评价。尼克松20世纪70年代初访问中国,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有过接触。尼克松说:“毛泽东是一团烈火,周恩来是一个控制火势的人。”  相似文献   

15.
<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邀请访华就较鲜为人知了。当时,尼克松已经因为"水门事件"辞职,在美国声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总统,这时候毛泽东为什么还要邀请他访华,其中有何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6):50-50
我们或许无法延续生命的长度,但能够丰富生命的内容;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国家的轨道,但可以改变自己的选择;我们或许无法影响外部的世界,但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面貌。——法学博士李开盛有些部门、有些干部过去是要有好处才办事,现在就是拿了好处也不办事,喝完了酒,吃完了  相似文献   

17.
周立波 《决策探索》2010,(21):88-88
纵观美国总统几十年有代表意义的访华,其主要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主要议题:朋友,咱以后别互相掐架。20世纪80年代里根访华,主要议题:朋友,我和苏联对掐,你别帮忙。  相似文献   

18.
畅征  张星萍 《领导科学》2006,(22):50-52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即1991年9月写了一本书:《抓住时机——美国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上面临的挑战》。尼克松认为,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使美国“有一种历史性的机会来改变世界”。所谓“改变世界”,就是要全球美国化。用尼克松的话说,是要“按照我们的形象重新塑造世界”,要“铸造第二个美国世纪”。他强调说:“我们的决定性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但从现实来看,美国并没有如尼克松所设想的那样“抓住时机”,独霸天下:欧盟的不断壮大、俄罗斯的复兴、中国的快速发展,彻底粉碎了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美梦…  相似文献   

19.
如何去成就、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梦想呢?或许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努力工作是实现、成就人生价值和梦想最有效的途径.虽然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工作却占据了很多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还要多,怎样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色彩和激情呢?本文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很多老师会提前准备很长时间,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但有时候却事倍功半.我认为教师要上好公开课,一定要有坚实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的做法都会难尽人意.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上课的技巧或教学艺术,才能为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公开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