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二里头文化,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的夏代,这不但因为其时代与夏和早商相当,还因为一百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正分布在传说夏人的活动区域——豫西和晋西南,夏代是考古界和历史界急切期望填补的空白,人们怎能不因此而分外重视二里头文化呢?偃师二里头宫殿基址的发现,使人们思索,它究竟是夏都斟(寻阝)的宫殿,还是汤都西毫的宫殿?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还是一、二期属夏,三、四期  相似文献   

2.
夏文化概念如何表述?考古界、史学界的传统观点都认为,夏文化就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正确的说法应为,夏文化是原始社会时期姒姓氏族、夏王朝时期姒姓部族和其他同盟的异姓部族,以及商代初期被征服的夏代各族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具体说来,可分为先夏文化、夏代文化,商初夏代遗民文化三部分,三者缺少任何一者,都不是完整的夏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3.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先夏文化可能是公元前2800年左右西方羌戎居民东进豫境而形成的,包括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和王湾三期文化前期。夏文化形成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禹征三苗”之后,中兴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少康之时,包括王湾三期文化后期所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所代表的晚期夏文化。公元前1600年前后夏灭于商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文献的考证可知,夏代夏民族的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地区,位于黄河中游的汾水、沁河、伊水、洛水、汝水、颍河等河谷盆地的周围.自1926年李济发掘夏县西阴村开始,考古工作者八十余年来一直在这个范围内探索夏文化的踪迹.从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县瓦店遗址,到新密新砦遗址,到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再到郑州大师姑遗址,夏文化的考古学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夏代考古学的年代序列已基本建立起来.文献与考古的互相印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夏代夏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二里头遗址是中、晚夏城 ,晚夏后期都。桀有二都 :一是早夏故都斟寻阝 ,在今河南孟州 ;二是河南邑 ,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今河南巩义西南斟寻阝故城非夏都。河南二里头文化不是夏文化的全部 ;也不是后羿代夏后的夏文化。二里头考古文化是中、晚夏文化或是晚夏后期主体文化。明辑本《竹书纪年》不是伪书  相似文献   

6.
关于夏文化问题的一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代。据文献记载,夏代的历史纪年约为公元前21—前16世纪。关于夏代的历史情况,文献记载的不多,这就有待于考古工作进行比较广泛的考古发掘,以获取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物质资料,充实夏代的历史。对于夏代的物质文化,目前可以说已经被揭露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已经知道的古文化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使我们认识和确定哪一个文化是属于夏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夏部族聚居和活动的地区,主要在河南、山西一带。尤其是颖水及伊、  相似文献   

7.
195 9年徐旭生先生的豫西“夏墟”考古调查 ,揭开了以田野考古为主探索夏文化的序幕。 40余年过去了 ,由徐旭生先生亲身参加与指导下开展的夏代文化探索工作 ,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对探索夏代文化有贡献的代表 ,徐旭生先生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古文献记载,在我国的历史上,商代之前有一个夏代,这一点,已为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承认.但是,记载夏代史实的文献资料很少,而且零散。根据文献资料还无法弄清夏史的全貌,这就必须依靠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夏代的历史.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学界在探索夏文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发掘出一批同夏朝年代相当的文化遗址,对于这些文化遗址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对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关心的夏文化问题,一时  相似文献   

9.
夏代军事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夏代考古学文化的认同问题,由于还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对究竟哪种考古学文化是夏文化,学界有不少分歧,故还无法坐实。于是有的研究者,对夏代是否存在也产生了怀疑。这犹如没有发现商代甲骨文以前曾有人怀疑商代的存在一样,是没有根据的。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夏代的记载,司马迁就是“取之谱牒、旧闻”而写成《夏本纪》和《三代世表》的。司马迁在《史记》中  相似文献   

10.
河南龙山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夏文化是当前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少同志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或者它的晚期阶段应是夏代初期文化,这种意见引起了很多人的巨大兴趣。但是关于河南龙山文化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意见并不一致,尚在争论之中。为了探索夏代文化,这里仅就河南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类型,以及该文化的族属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谬误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说法,把夏、商、周称为三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已显示有国家的意义。夏代起于何时?其说不一。中国历史年代,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才是正确纪年的开始,以前的年代不甚确切。那么,夏代年代究应如何断限呢?根据史记夏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说夏“有王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三统历》说夏是四百三十二年,商灭夏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六十二年,当由此上推,得出夏的年代断限。则夏代应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时间约五百年左右,距今约四千多年。解放后出土的偃师二里头文化,洛阳王湾出土的文物,根据测定数据,在  相似文献   

12.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及其之前,主张二里头遗址第一至第四期或第一至第三期属于夏代已属主流意见。然而,由于2005年以后在“系列拟合”测年数据中,二里头遗址第一至第四期的年代被限定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范围内,主张二里头遗址的大部分时段属于商朝的意见又重新活跃起来。但所谓“系列拟合”是一种存在两个方面缺陷的人为的对年代的压缩,予以纠偏后,二里头第一至第四期碳十四测定的年代在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范围内,这与由文献推算的三种夏朝年代范围大体是一致的。再结合对二里头遗址地望与夏都之关系的综合考虑,以及《史记》的《殷本纪》、《封禅书》和《尚书·商书》有关商汤推翻夏朝后并未“迁夏社”的记载,可以说明夏桀的后裔和夏遗民依然生活在原来的夏都之中。此外,二里头遗址呈现出浓厚的蛇形龙崇拜的文化特征,与文献上夏王族以蛇形龙为图腾相吻合,亦可证明二里头乃夏朝后期王都。解决了二里头乃夏都的问题之后,再讲“何以中国”以及“夏”与“中国”一词含义的渊源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13.
夏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夏代历史的研究,是摆在我们史学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由于史料缺乏,加之考古发掘的实证资料不足,目前对于夏代历史和夏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值此,本文拟对《夏小正》一书作些介绍,从而对夏代历史的探讨作点滴尝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考古界,对夏文化、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以及稍后的早商文化.正在进行积极的探讨。这对进一步确定夏代的历史地位,复原夏代、先商和早商时代的社会生活;研究我国历史上原始公社的解体,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对什么是夏文化,什么是先商文化,什么是早商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尚有争论的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兔年兔收藏     
新年的钟声敲过,久违了十二年的小白兔又来到了人间。 中国的兔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关于:兔子的文物和藏品甚多,这里向大家展示其一麟半爪。 远在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遗存中就已经有了陶兔。二里头文化(相当于我国夏代)时期,陶器花纹中有仰身而飞的“飞兔”。  相似文献   

16.
湮没在传说中的夏代,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以华夏第一王朝的而广为人知,却在当代国际学界遭遇不能实证和不被承认的尴尬。缺乏文字材料的证实,对夏代纪年内中原政权所体现出的面貌,目前仅能通过考古学材料加以探索,即"四重证据法"中的第四重:文物与图像。而在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玉器作为前文字时代的重要礼器,其易于保存的特质和一贯至今的文化内涵成为理解夏史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玉器的传播、玉礼器的文化内涵和早期国家的用玉特点,探讨从前二里头时代至二里头晚期的华夏早期国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奴隶社会肇始于夏,已为不少学者所承认,但夏代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明确标志是什么?说法却仍有歧异。 有人列举龙山文化时期的一些乱葬坑和人祭坑,认为这些现象“反映当时已存在着残酷的阶级压迫”,从而推断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就已是夏文化;①有人徵引文献,认为夏“改行传子制度,则正是在政治上由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的明显标志”;②有人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证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揭示夏人源自北狄部族,夏文化应到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中去寻找,本文并以考古文化遗址中的原始宗教遗迹为线索,认为二里头文化是苗蛮部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奴隶制王朝。可是,由于时代悠远,文献阙如,单依靠文献记载来研究夏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1959年夏天,徐旭生先生等人,在充分掌握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赴豫西等地区作“夏墟”的实地考察,揭开了以田野考古为主探索夏文化的序幕。30多年过去了,夏文化的探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当前学术界似有人对此采取一笔抹杀的倾向。为阐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资料两个方面来阐明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区是在伊洛和汾浍河流域。古河济之间,是夏族、东夷族和商族相互“错处”的边缘地区。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不在古河济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