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奢侈品品牌来自于血汗工厂?企业利润肥厚却虐待员工?工作时间超长管理非人性化?使用国内国外双重标准对待员工?……这一系列的质疑和斥责将著名奢侈品品牌古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相似文献   

2.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3.
主编寄语     
和几个年轻朋友讨论一个老话题,就是如何“观察社会”。聊来聊去归到一点:观察“社会”其实就是观察“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事物”和“社会”不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身边的事物”实际上就是“社会”。如果忽略了“身边的事物”这个“个别”,“一般”的“社会”还会有吗?宋儒所说的“理一分殊”,费孝通概括的“差序格局”,就从纵、横两个方向提供了观察社会的角度,值得好好琢磨。  相似文献   

4.
十字育人法     
胡传坤 《职业》2011,(30):83-83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笔者探索出了一套十字育人法,即“摸”、“信”、“放”、“勤”、“爱”、“实”、“严”、“公”、“思”“率”。  相似文献   

5.
目前公共关系学教课书中关于“公众”的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在所有的“公众”概念中,虽然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无可争议地指出了“公众”的“同质性”,即“由于共同的利益”或“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换言之“发生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时,才形成了“公众”。  相似文献   

6.
在表示“供行走的道路”义的语义场中,先秦两汉时,“道”处于统治地位.同义的“路”和“途”使用数量远不及“道”,且双音节词“道路”产生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路”开始和“道”展开竞争;时至唐代,“路”才在口语中战胜了“道”,成为表“供行走的道路”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7.
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语能深刻展现改革的渐进细节。流行语源于生活、源于民间,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现实反映,它既吻合了变革的节奏,又贴近了时代的步伐。“联产承包”、“现代企业制度”、“价格闯关”、“价格双轨制”、“大锅饭”、“下海”等一系列流行语编织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改革主线。“倒爷”、“甩卖”、“洋插队”、“民工潮”等等流行语又突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8.
快活林     
王晓东 《老年人》2009,(7):48-48
还拆吗 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几处要拆迁的房屋的墙壁上用红笔写上“拆”字,督促住户尽快搬迁。但第二天有人却在“拆”字前面加了个“不”字,变成了“不拆”。开发商见了十分气恼,叫人拿来笔,在“不”字上加了个“走之底”,变成了“还拆”。没过几天,开商又发现,有人在“还拆”的后边加了一个“吗”字,变成了“还拆吗”。开发商无奈,骂一通无名娘,走了。  相似文献   

9.
由于“80后”“特别”的行为与心理一直以来都是“大人社会”所关注与议论的话题.自2004年的“韩白之争”后“大人社会”起初更多地从生理的角度对“80后”的“特别”进行评价,且多为负面评价,而后逐渐改变。2008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制度变迁、传播手段改变等等角度对“80后”的行为进行解读。但是有不少学者在进行“80后”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1、“80后”是否“特别”,而其“特别”是否具有研究价值。2、怎样解释自1949年以来的不同代际都经历了各自的社会巨变,却只有“80后”保留了其“特别”的群体特点。3、“80后”的“特别”究竟是外部原因导致亦或者是其内部理性思维的产生。4、“80后”作为社会行动者具有怎样“特别”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场休息     
《现代交际》2009,(2):32-33
被“如果爱”迷住了?被“情感直击”震住了?被“隐私欲室”惊住了?被“感动住了”?  相似文献   

11.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12.
陈孝荣 《老年人》2009,(3):34-35
“邻居”这个词,在我们土家农村叫做“隔壁”。在老家的时候,我一律跟着乡亲们说“隔壁”,而从来不说“邻居”。只有进了城以后,我才随了时髦,将“隔壁”改口喊成了“邻居”.  相似文献   

13.
幽默     
《金色年华》2011,(12):38-39
闭嘴,儿子 “妈,我13岁了,我要戴胸罩。” “不行。”“我要用卫生巾。”“也不行。”“姐姐13岁不已经开始用了吗?”“闭嘴,儿子!” 不能再考了 快高考的时候,拉登挂了;快期中考的时暌,卡扎菲挂了;临近期末考的时候,金正日又挂了。不能再考了啊!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际》2002,(12):30-31
如果你够时尚,那就不要说“酷”了,因为“酷”早已经过时,“蔻”已成了取代“酷”的流行词。“蔻”源于日本的“CUTE”,原意是“可爱”,但经过我们的翻译和引申,它已经成了“扮嫩”的同义词。“扮嫩”表现在天真的口袋裤上,也表现在烂漫的束绳裙上;表现在孩子气的带风帽T恤衫上,也表现在天使般的糖果色娃娃鞋上;表现在有童话味道的渔夫帽上,也表“装嫩。  相似文献   

15.
“三创教育”视域下高校“三创型人才”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贵舟 《职业时空》2009,5(1):103-104
从分析“三创教育”和“三创型人才”的涵义入手,强调了“三创教育”对“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指出“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三创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刘楷 《老人世界》2014,(11):43-43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俗语在使用过程中被传得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久之,其语义发生了“逆转”,原意反倒无人知晓了。 “无毒不丈夫”。原语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指度量、气度,意为没有宽容度量的人算不上堂堂君子。不过,传来传去竟然传成了“无毒不丈夫”——不心狠手辣,算不得“丈夫”!这就与原义大相径庭了。  相似文献   

17.
“80后”一度被“标签化”而遭受各种“非议”,他们的多数在经历了与其父辈的某种“交锋”之后,径直走进公共生活,成为志愿者的主力和网络行动的推力,“80后”自行“正名”。伴随社会问题的尖锐,他们又在“风口浪尖”发声。认知“80后”已不仅仅在他们而在全社会。认知的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思考”空间,从而提供认知的相关性和深刻性。本文选择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的意图在于论证“80后”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其“本体性”.即他们“存在并思考着”。认知“80后”是从这一“存在者”开始,又越过此一存在的“现时性”进入对“未来”的担当——谁£起“思想启蒙”这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内功”只是解决了“米”的问题,而有了“米”并不意味着“为炊”一定成功,如果没有到位的技巧和经验,也许会把“炊”做成夹生饭。  相似文献   

19.
继“韩流”、“日流”以后,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潮流。目前,中国的影视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在青年中流行开来,大有压倒“韩流”、“日流”的气势。本文从概述“中国风”的现象开始,分析“中国风”在青年群体中“劲吹”的原因,并以此为视角作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金色年华》2009,(6):52-52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尺”对“尽”说:姐姐,结果出来了。你怀的是双胞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