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有关<列子>的真伪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至今尚无定论.据统计,当代有关<列子>问题研究的成果,考辨其宾伪的在60%以上.结合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列子>寓言的特征,无疑是一种开阔思路、灵活拓宽<列子>研究方法的途径.本文即从叙事内容、叙事特征、叙事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列子>中的寓言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李秋菊 《江淮论坛》2023,(1):103-109
《列子》着意以梦阐发体道主张,精心构造了以黄帝、周穆王“神游”为特色的两则梦寓言来表现完整的体道过程。在这两则梦寓言中,《列子》既把梦塑造为超越于物的世界的道之真境,又把梦解读为神摆脱形的束缚进入道之真境的游历活动。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梦明显来自不同的故事母题,《列子》通过糅合二者成功沟通了人与道,黄帝、周穆王也因此顺利由梦体道,最终实现了境界提升。  相似文献   

3.
《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是中西方寓言文学的杰出代表。两部寓言均未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来论证说理,而是诉诸形象、故事等来阐释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经验教训。试图以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语料,对比探讨两部寓言作品中动植物和非生物形象的评价意义及其实现评价功能语言资源的异同和理据,领悟庄子和伊索对现实社会人与事的态度评价,从而启迪人类思想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4.
5.
《列子》故事渊源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本《列子》 8篇 14 3章 ,其中纯议论性文字 35章 ,占 2 4%强 ;具有一定故事性者(包括二人谈话 ) 10 8章 ,占 75 %强 ,故事情节与先秦两汉魏晋古籍相同者 5 8章。对于这种现象 ,学界早已注意。马叙伦 ① 、杨伯峻 ② 、钱钟书 ③ 认为《列子》抄变其他书 ,岑仲勉 ④ 、严灵峰 ⑤ 、肖登福 ⑥ 认为其他书引用《列子》。究竟孰先孰后 ,迄今不一。本文拟在前贤研究基础上 ,将 5 8则故事一一考察 ,通过比较异同而探测其渊源关系。《天瑞》篇 (共 4章 )  一、“子列子适卫 ,食于道 ,从者见百岁髑髅 ,蹇蓬而指 ,顾谓弟子百丰曰……”又见《庄子…  相似文献   

6.
赵广发 《理论界》2010,(5):132-133
《百年孤独》是在拉丁美洲的独特现实土壤上生长出的一朵奇葩,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获得的巨大声誉并非偶然。其神奇魔幻的风格,既是对本民族神话叙事的高度体现,又是对西方文学传统的成功回应。它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寓言。其寓言性体现在其破碎的文本,《圣经》模式的再现以及文本的多重含义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挟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抉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 流传于世的《列子》,其真伪及成书年代,唐宋以来学者聚讼不休。近代学界渐趋向于认定该书是魏晋人所托。这个结论大致是不差的,只是须要补充说明,该书含有先秦古《列子》及秦汉的若干思想资料,而思想体系是属于魏晋时期的。多年来在《列子》研究上还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未能将《列子》放在魏晋哲学思潮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联系玄学的各种学派加以考察,因此不能具体地确定《列子》是哪一时期哪一派人物的作品。第二,有些学者虽然将《列子》作为玄学资料使用,但受“张湛伪造《列子》说”的影响,好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时难以说清,便在使用时,或者不加区别地混而用之,或者撇开《列子》只谈论《列子注》。这种含糊  相似文献   

10.
<列子>并不是在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而是以寓言故事为根据,贬斥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作者对先贤寓言的摘录与自己的创造,无论是在现实生活的体味感受上还是在文本铺叙的意义上都应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作者置疑地主阶级的人生苦短说,鄙弃荒谬生死说,揭露"今世"纵欲说等荒谬言说.告诫我们,腐朽的价值观是剥削阶级的附属物,要充分认识剥削阶级道德治理的重大缺陷等.  相似文献   

11.
“道”作为《列子》一书最核心的概念,具有多重义项,但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在宇宙论层面上作为宇宙本根的义项、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义项及作为价值源头的义项.作为宇宙本根的“道”具有五种内涵,是后两种义项的基础.在认识论层面上,“道”可分为方法、规律与理论三种内涵.作为价值源头的“道”与人的自我提升过程紧密相关,衍生出道家个人修养的价值观念、修养功夫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对《庄子》、《列子》中重出寓言故事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考察《庄子》、《列子》之先后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庄子》引用《列子》,说明《列子》应早于《庄子》。此问题的辩议对梳理道家思想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湛家世生平与所著《列子注》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毅 《东岳论丛》2004,25(6):166-170
张湛出身于具有玄学文化传统的山阳高平张氏家族,其祖父张嶷为"元康放达派",后为永嘉南渡的第一代东晋名士("中兴名士")。因放达不羁而为兖州"四伯"之一。在第二代东晋士人"永和名士"的推动下,永和年间(345~356)玄学清谈出现了高潮。但从理论建树看,东晋玄学理论著作的创作,则出现在永和之后,由第三代东晋名士(永和名士的子弟)完成,张湛即属于这一群体。他于隆和元年~太元七年(362~382)之间,通过解释家传道家经典《列子》,完成了魏晋玄学史上的最后一部学术力作———《列子注》。  相似文献   

14.
《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是列子门人记录列子思想的著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整理附益,增加了一些晚出的内容,因而导致部分学者怀疑《列子》是伪书,"伪书说"者多认为魏晋人作伪。从《文选》李善注引用《列子》条目来看,《列子》在两汉魏晋直至南朝宋齐梁期间一直流传有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很多作家都曾引用过《列子》,其中尤以张衡、曹植、嵇康、左思、张协、潘岳、陆机引用次数较多。这些情况表明,从西汉到东晋《列子》一直流传有序,魏晋间有人作伪之说难以成立。《列子》既然不是伪书,其价值和地位也应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李宜楠(壮族出身,1961年毕业于武大经济系)早就立意写一本《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述评》,直到躺倒在病床上才完成他的12章手稿。正像他本人向笔者诸人预言的那样,书稿脱手之日,就是他呼吸停止之时(1991年7月1日凌晨去世,终年57岁,终职讲师)。他的书稿,我们已在杂志上发表过《导言》(《改革与战略》1990年第3期)和两章正文。12章的标题与主题为:第1章《基础论》(载《改革与战略》1991年第1、2期),本章主题:批判‘一大二公’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树立不断解放人身生产条件的观点。第2章  相似文献   

16.
钱立火 《兰州学刊》2004,2(4):90-91
马克思的历史分明理论很丰富。本文选取了《资本论》中涉及的三种。第一种广为人知 ,即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而第二种、第三种分期理论注意的人不多。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则仍然是原生态的 ,非常有活力。而且 ,这个理论正确地分析了资本和市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实际上可以被看成是邓小平理论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庄子》寓言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奇”,就表现在它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独特的(而非一般的)哲学思想体系,“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的文学性上。其文学性又主要表现其寓言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徐玥 《南方论刊》2006,(1):61-62
《庄子》寓言既有先秦诸子寓言的共性,如意图上都是为宣扬自己哲学观点而作的哲理寓言,形式上大多故事与教训浑然一体,教训的主观色彩较淡;也有自己的个性,如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等。下面笔者就其构思、题材、表现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庄子》寓言如何表现其哲学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书的首篇介绍 C理论的基本内涵,指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系统性、目标性等特点,管理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第二篇阐述了C理论的管理模型,并与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进行了综合。第三篇讨论C理论与东西方管理。第四篇探讨 C理论的管理境界。作者提出要建立中国的管理哲学。作者还对决策过程作了哲学分析。决策可以说是管理中的一种预测行为,也是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篇末谈到了二十一世纪企业管理策略──858工程。  相似文献   

20.
陈剑 《天府新论》2021,(1):58-71
本文借助福柯、弗洛伊德、马克思等人的权力理论分析《庄子》中儒生入仕、伯乐治马、不材之木、哑雁命薄等几则寓言。颜回、颜阖等儒生的仕途危机暗讽臣子才德只能迎合滥施酷刑的君主权力,其抑制君权的忠义仁孝等灵魂技术也类同于弗洛姆诊断的权威主义。相应地,孔子教导的心斋并非入仕之法,而是消解以尘世大他者欲望和法则为核心的自我理想,将知识分子引向不得已为之的机械化状态,从而破坏整个封建圣人之治抑或“大他者集体”,进入拉康的拓扑第四环“圣症”。庄子继而通过伯乐对野马的治理隐喻以古代人种学为基础的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揭示圣人之治实则是煽动智巧竞赛和利欲争斗的人性堕落“集中营”,这同样预警当今资本权力以生产利润指标鲸吞人性和自然的危机。在对这世俗权力的揭批和自我理想的湮灭之上,庄子以实体即主体(天人合一)的思维,在大他者空缺中为知识分子指出了不材之木的人生道路,暗示他们必须如坏木、神木、毒木那般“不才权力”才能逃脱权力的规训和惩罚,但同时他也借哑雁被宰杀的故事担忧材与不材之间的艰难抉择,并指出天道的超时空拯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