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新型工业化要求资源节约、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模式;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共生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区域经济增长,本身就是新型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需要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形态的协同效应获得发展。本文就这些内在经济关系,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提出了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首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三次产业结构成功实现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速,主要呈现增加值增长快速,但占全市GDP的比重变化微小;传统类产业占比偏重,新业态、新形式发展滞后;与全国部分单列市发展状况相比总量规模小,但具体业别发展优劣势各异等特点.为从根本上改变厦门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其产业综合竞争力,必需大力促进其高效、优质的生产性服务发展,一要加大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二要大力提升“龙头”带动效应,强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重点项目引领与骨干作用;三要强化产业关联作用,实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四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山东省1997年-2012年统计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是通过制造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绩效的;同时技术水平和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升区域经济绩效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海西区制造业与服务业存在着融合发展的趋势。促进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协同互动发展应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战略;搭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为生产性服务性企业创造理想的投资环境;创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行业规范;加速建设各类专业服务中心,完善制造业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崔莉 《学术论坛》2016,(4):56-61
文章基于西部地区1993年至2014年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数据,利用VAR模型对该区域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存在着互动关系,但是二者的互动融合程度不明显。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有时对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短期内在西部地区难以形成高效的服务能力和规模效应。同时,需求的不足制约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新方式,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研究的基础。本文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效应并检验,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点度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据此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对策建议,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注重动态分析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自动划分样本为"低相关"和"高相关"两个区制,通过两个区制的动态转换及脉冲影响来挖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以2004年为分界点分成两种不同的状态,但每种状态下两者都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2)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2004年之后表现出融合趋势,这种趋势呈相当稳定的状态;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企业角度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的微观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产业政策的微观分析,并给出了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其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给出了产业政策微观分析的指标体系,即企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和产业政策微观分类指标体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思路和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但这种作用目前对制造业企业可能是比较微弱的;产业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市场需求即制造业的外包服务动机与实践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升企业能力的产业政策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影响因素之政策因素中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都市圈作为天山北坡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经济发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自治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9~2020年乌鲁木齐都市圈8市5县为样本,研究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各区域集聚水平差异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疆范围内尚未形成集聚优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均值呈现轻微上升态势,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提升缓慢,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最低。基于此,应加强区域联系,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紧扣“短板”发展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大力提升乌鲁木齐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谨防核心城市“塌陷”;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长板”优势,提升其两业协同集聚水平;优先发展与制造业产品价值实现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五家渠市、乌鲁木齐市为重点推进兵地深度融合,提升乌鲁木齐都市圈核心区域两业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阳  曾刚 《兰州学刊》2007,(3):68-69,23
文章着重阐述生产性服务业的世界发展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居于战略地位,与制造业逐渐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急剧扩张且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集聚于大都市且形成多层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模型的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长三角地区作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服务业的发展是该地区产业竞争力未来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点。基于对这一地区不同城市间服务业效率定量评估的考虑,依据200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相对效率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分析了它们的规模收益与投入冗余率,指出了相对无效率城市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2.
浙江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产率的角度对浙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生产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是对浙江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浙江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摈弃“服务业是一个低生产率的部门”的错误观点,服务业也可以是一个创造更多价值的高效率生产部门;其次对浙江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值的贡献率,服务业都远高于制造业。这说明一方面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浙江的制造业目前还没有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制造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浙江制造业的发展要从主要依赖资本投入来获得发展转变到主要依赖广义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而这同样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非均衡模型框架下,采用跳跃式回归方法,探讨了上海服务业的总体供需非均衡状况以及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发展上的相互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上海本地工业的发展对其自身服务业发展具有负面效应,而江浙两省的工业发展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却都是正面的;上海与江浙两省在服务业方面的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但相对而言,上海与江苏的竞争更为明显,而上海与浙江的合作则相对突出;上海与浙江之间以及上海与江苏之间在服务业方面的结构差异程度远高于江浙两省之间的结构差异程度;上海服务业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明显,预示着上海产业结构的特色与优势正在偏向“都市型”经济。因此,上海应坚定不移地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上海的“都市型”经济功能不仅要服务于其自身,而且要服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14.
高峰  刘志彪 《河北学刊》2008,28(1):142-146
本文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提出了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这一新的理论命题。本文的结论是:只有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和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才能为制造业集聚及其升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制造业的良性集聚和升级发展。这也是京津唐地区赶上或者超越长三角地区可能需要经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但简单地扩大生产性服务的比重,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促进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目的。通过深入企业集群内部,运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制造企业自营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外化形成的专业服务企业的运行指标进行机理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注重系统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外化成立专业的服务企业,且企业应该形成一定的集聚,进行符合集群特点的、较为标准的服务运作;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出发,应当营造有利于专业化服务企业生存和发展,并且形成集聚和资源共享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通过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发现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发展上存在阶梯性差异,河北省第二、三产业发展状况与北京、天津存在较大差异,且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其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阶段,发现十年来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从重度失调阶段历经轻度失调阶段,逐步发展到初级协调阶段,现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推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升级与在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体制机制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把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后发优势战略转型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先发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经济转型升级,避免使发展过程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成功地进行发展动力源的切换。长三角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产业角度看,就是要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代表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争当价值链的链主。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首先启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等于抓住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在目前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存在投入相对不足、进入的行政壁垒较高、全球化发展程度不够的条件下,率先转变服务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像过去抓工业化一样抓服务业发展,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全球化视野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在扩大内需中内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就是要利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效应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协调地发展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国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国际化趋势的加强,服务业国际转移浪潮日益高涨。传统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动因、路径及其影响因素,但在解释服务业国际转移时却遇到了适用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制造业国际转移与服务业国际转移在其动因、路径等方面的区别。探讨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应该更加关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反映和判断该国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服务业500强企业的地域分布、所有制、行业、规模等具有详明的特征。应从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批能产生示范带动作用的行业龙头企业、增强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增强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和范围经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三角的目标不仅是一体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体化中获取范围经济。其推动力是由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的的体制一体化,其依托是区域内相同的产业基础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和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共同市场的有效作用。范围经济产生的合力是由合作和共享产生的。合作就是要求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克服以邻为壑、过度竞争的现状,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到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共享就是要求区域内各种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现共享。长三角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向区域外转移,在区域内发展总部经济、品牌经济,是获取更大的范围经济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