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权法学关注的问题既体现为人权原理这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论问题,又体现为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与人的尊严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无论是价值问题还是事实问题,都有从不同学科共同着手予以审视的必要,也有对多学科研究成果统合的必要。人权法学是统合多学科成果的产物,它的进步有赖于多学科综合知识的滋养。在人权的制度化时代,多学科的实践性研究应当成为一种自觉:从理念、制度和现实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人权的瓶颈,从实践出发回溯到理论层次认清问题,再以切合实践的理论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会计是建立在物力资本产权基础上的会计体系,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的经济重要性显著提高,由此引发的确立人力资本产权的要求也愈加强烈。本文从探讨物权与人权的一般意义入手,将传统会计界定为物权会计并揭示其特点,进而提出将传统物权视为人权的一种,再延伸到人力资本产权,构成完整的人权,在此基础上界定人权会计的概念并构架其基本内容,最后分析从物权会计提升为人权会计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中所确立的是以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为背景的区分原则。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区分原则有利于区分债权关系和物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善意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同时也是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论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物权公示的对象是物权,而不是物权变动。物权公示只是在物权已经发生变动以后,将新的静态的物权归属状况表征出来,与物权变动是否发生效力没有关系。物权变动和物权公示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两者所实现的制度目标、追求的制度价值、考量的相关因素是不一样的。物权变动和物权公示可以分离,并且应当分离,这一点在动产和不动产上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而物权变动模式不过是在当事人没有作出特殊约定的情况下,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物权变动确定一个科学而又合理的时间基准。  相似文献   

5.
洛克的自然权利说、黑格尔的意志说、庞德的社会学说、波斯纳的经济说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揭示物权正当性的哲学基础,要正确全面理解物权正当性的内涵,应当从权利主体要求的有效性、权利来源的权威性、权利主体自由的重要性、权利和利益的相关性、权利的道德性以及权利的效率性等方面综合考察.实现物权的正当性,应当将应然的物权法定化(正当化),物权法定原则对实现物权正当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物权法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物权正当化的进一步实现.我们应坚持物权法原则定的同时,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法,在法定物权不能满足正当性要求时,应当及时对法律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6.
人权法学兼具学理性与制度性的特点,它既要从法理层面对人权原理予以分析,也要从实在法角度对其法律表达予以分析.中国人权法学应以独立学科地位和中国话语体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借鉴相关学科的既有成果,又要凝练内容体系,提升学科的品味、独立性和认同感,尤其要提升回应现实的能力,使之成为"活"和"用"的学问.在研究视野上,既要强调视角、方法的国际化,也要强调研究内容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不动产物权变动区分原则的含义,回顾了我国在区分原则方面的立法历程,探讨了区分原则确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并对《物权法》第15条的适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提出在实践这一重大思想体系中,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建设是建构在"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权理念价值基础上的新概理念,逐步致力完善人权保障制度构建,并进一步提出加强人权教育是实现上述人权理念和人权保障制度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论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形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研究取向与范式。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心理学本身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这两种研究取向都面临难以逾越的限制与困境。以学院派心理学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虽然取得了话语权的优势 ,但却与心理学发端的意愿和大众对心理学的理解与期待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此前所有试图将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整合的努力 ,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因此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 ,心理学研究仍应鼓励多元化探索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关于物权的理论依据,各国学者提出众多学说,可谓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在分析介评已有学说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综合阐述了物权法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文学中人文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关键词之一,其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浅析了从古希腊的个人本位到18、19世纪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学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物权行为概念于19世纪由德国罗马法学家萨维尼提出,至今历经100多年的历史,物权行为及无因性理论一直为民法学界争议的问题,在大陆法系民事立法实务中,除德国民法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外,均持否定态度;我国民法学界也有肯定说、否定说和折衷说三种观点.作者认为,我国物权立法及实务中不宜采用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物权变动应一如既往地坚持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国家的人权与中国古代的民权有三点差别:其一,主体不同,民权是百姓之权,是“下层”的整体权利,与其对应的“上层”权利乃至君权也是整体权利。人权是个体的、分散的权利,其对应面有他人权利,但主要是国家权力,后者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分解为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权力。其二,内容不同,民权是含糊有限的,主要指生存权等私权利。人权则既包括生命权、财产权等私权利,也包括选举权等公权利。民权不完全是权利,有时也是权力,而人权仅仅是权利。其三,来源不同,人权是天赋的,有权源的特征,国家权力源于无数个体的授权。“民权君定”“君权神授”,君权是一切权利和权力的源泉,争民权可能是争人权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5.
海域物权制度早已存在,近年才被民法学者所关注。随着对海域物权探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利客体不同。海域物权制度对现有物权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应分别设置,自成体系,共同构成我国的用益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应以物权理论来规范林地承包经营制度。集体林权物权化是回应现实诉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推进集体林地使用权物权化的措施是:赋予林农排他的林地占有权;落实林地使用权物权的经营权和处置权;确保林地使用权人的收益权;完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权;赋予林地、林木使用权以抵押权。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通过概念解析、形象重塑和体系建构等方式,对儒家文化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他摒弃了儒家的“忠孝节义”的伦理纲常,也淡化“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规范,而是强调它的世俗精神,借此否定基督教中虚无缥缈的来世和天国;同时针对西方科学理性以及逻辑思维方式,他提倡儒家文化的近情性和简朴性,以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精神补阙。  相似文献   

18.
私有财产权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基本人权,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对这项重要权利的保护也被日益提上日程。但从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律制度来看,物权保护多为民法上的私法救济,公法上的保护则显得很贫乏。即使在行政法领域,也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要加强对物权的保护,就必须以物权的社会化对现代政府行为提出的要求为切入点,结合现行行政法对物权保护的不足,提出从不动产登记制度、行政程序以及行政补偿等方面加强我国行政法对物权的保护,以进一步完备我国物权的行政法保护体系,使这一与公民权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权利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环境物权作为一项新的物权类型,是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绿色经济发展实际的一种法制创新,也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将从环境物权的内容、权利本质两方面进行物权理论与法理学上的论述,同时论证环境物权与环境权以及传统物权的关系,为环境物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而存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龙教授在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方面的建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然要求法学理论为良性的法律运作提供理论支撑和行为指引。李龙教授在这方面成就斐然。本文从人权、法治、宪政和法学教育四个方面对李龙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宏观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