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孔子的诗论“兴观群怨”说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加以比较 ,试探讨其异同。相同 :两者都重文艺的社会功用 ,前者追求一种“中和之美” ,后者使人们心理达到一种“中庸、适度的情感” ,从而受到审美陶冶。不同 :前者主要以重意境的诗歌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重在启发、诱导 ,后者主要以悲剧等重情节的叙事类作品为对象 ,教育作用更直接、更强烈 ;“兴观群怨”说倾向于道德说教 ,成为“文艺是工具”的理论源头 ,而以伦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更多地肯定文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Katharsis”是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所用的一个术语。朱光潜先生译为“陶冶”,但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译为“宣泄”,亦有的学者认为应当译为“净化”《剧本》1961年第11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katharsis”原文来看,如果作宗教术语,意思是“洗净”,如果作为医学术语,意思是“宣泄”或“求平衡”。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文艺,可以使人们太强或太弱的感情得到katharsis,使之归于平衡、适中。中国的孔子,也有一个与亚里士多德“katharsis”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悲剧快感与净化理论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首先,怜悯与恐惧是悲剧净化的主要对象,这两种情感的生发关键在于人们的自我情感体验;其次,痛苦的情感在悲剧欣赏中能够转化为快感,实则需要通过一些包括潜意识在内的自然的心理过程;第三,悲剧的净化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大致可归纳为宣泄、陶冶和审美等观点,但对于完全有别于古希腊的现代快节奏生活和身处其中的现代人而言,似乎审美说更能引导人们静观生活,思考人生.  相似文献   

4.
李叔同的审美教育观 ,主要体现在以“艺德”为宗旨 ,以自然修生、艺术陶冶为“成人之德”的养成途径。本文从道德修养与艺术学习、大自然与人格养成、音乐艺术与心性陶冶几个方面 ,对李叔同的文艺审美教育观作了细致的分析、阐发。指出其审美教育观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孔子及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 ,但又不拘泥于此。由此形成的“人文教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王国维悲剧观的实质——兼评与之相关的两个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悲剧意识的诞生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构成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的一大景观。中国近代悲剧意识标举忧患意识、痛苦意识与抗争精神,冲破了以“中和”为美的古典审美理想,因此,近代悲剧观念在文学上的提倡及表现便更多带有鲜明的冲突性及崇高性特征。但从王国维的悲剧观念中,却看不到鲁迅等人所宣扬的旨在与现实相抗争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昂扬精神,因为王国维的悲剧观念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受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悲剧是人生命运的一种“自感”的表露,“人生之命运,固无异于悲剧。”因此,我们称…  相似文献   

6.
表情的艺术     
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文艺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艺术不仅是生活的“再现”,也是生活的“表现”。不能满足于再现其“形”,而且要表现其“神”。艺术不仅要提高接受者的认识,更要陶冶接受者的感情,不能只考虑“晓人以理”,关键还在“动人之情”,艺术不仅是生活的典型概  相似文献   

7.
萧君和 《学术研究》2003,3(6):133-136
人自身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生活是人口文艺的创作源泉。人口文艺不仅要反映人自身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揭示其规律,还要表达人们在自身生产再生产问题上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人口文艺具有多种形式、形态或类型,并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特别是人自身生产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的社会生活。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人口文艺就是社会主义人口文艺,其“特有内容”是彭佩云同志讲的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美学界有一种认识,认为艺术本真是对于生活本质的反映、认识、描写与表现,它要“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①文艺即使反映的方式不同,而目的却是相同的,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与科学相比较,文艺的特点只在于反映的形象性与审美性.人们通过对于文学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去认识生活的本质、规律.这种认识,忽略了艺术本真与科学认识的目的和本体的区别,使艺术本真的真相长期处于一种遮蔽状态.  相似文献   

9.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谈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理论界》2000,(4):49-50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是高等学校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 ,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 ,但在素质教育中却往往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实际上 ,加强美育教育 ,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即审美教育 ,或美感教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  相似文献   

11.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道家的悲剧意识,是道家思想的底蕴。作为先秦时期与儒家颉颃相抗的重要学派,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人生问题,它的悲剧精神,以其法邈深挚的魅力,灌育了六朝的人生观与文艺,并对构铸中国古代的悲剧审美心理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的重要文化基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过:“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巨人。他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的审美观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的。人类的全部活动和目的,无非是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主观的需求,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地走向美好的理想境界。文艺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人们实现这种追求的独特手段之一。毛泽东美学思想从改造世界的实践出发,到阐明文艺改造世界的特殊途径,以至归结到按照什么人的面貌改造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一些错误论理的影响下,文学创作要求作家深人生活、反映生活的提法受到某些人的批判、非议和嘲弄。他们认为这样的提法是“并不触及任何文艺创作中的内在规律”,专注于这类说法是“文学回归自身的障碍”。随之而来的是“主体意识论”异军突起,一时间成为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在文学创作领域里,文学主体性引起了普遍重视,其作用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他们夸大和抬高“主体性”,把文学的“主体性”与社会生活绝然对立起来,并且竭力攻讦文学反映生活是直观反映论,认为这种直观反映造成了文学的悲剧,并断言作家只有凭借自我意…  相似文献   

15.
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提出“道”是万物之源,对道的认识在于“观道”和“体道”。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理论上提出了心灵体验这种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从而确立了人对待世界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下,文学理论提倡“自然平淡”,并将 “自然”或“素朴”视为审美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悲剧“永恒”艺术生命的奥秘所在。作者从审美的角度,依据艺术欣赏事实.试图对“审美”这一概念作出新的解释。认为艺术审美主要是对艺术所展现的人性盛情欲的体验。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正在于写出了人的愿望、激情或情欲带来的痛苦和毁灭,从而引起了极为强烈而深划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文艺研究新思维: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角度看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文艺研究的得失和水准的重要因素, 思维方式的更新是文艺研究观念更新的一个契机。本文从社会文化心态的新视角对文艺作了深入透视: 社会文化心态是文艺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第一中介, 是历史文化积淀、当代文化思潮、价值判断系统三元合一的精神结构; 社会文化心态从思想倾向、题材选择、语言运用三方面对文艺创作发生制约作用, 并通过审美需求这个中介对文艺接受发生制约作用; 文艺以文艺思潮、文艺信仰、道德感化、审美情感四条精神杠杆影响、改造和构筑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些同志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他们认为:“人类艺术目前早已进入到第四个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故中国文艺走现代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其理由是,现代化必然产生现代派,“几亿人走向现代化的脚步,决定了中国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主义文学。”这可是关系到我国文艺的性质、方向和前途的大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我也想就“现代化与现代派”这个问题谈点看法,算是参加讨论。经济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主张我国文艺走现代派道路的同志,看来是很重视经济对文艺的决定作用的。他们认为,现代派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西方社会物质生活给予现代派文学艺术的兴发以决定性的影响”。“现代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具体说来,也就是“高度发展的四维空间的现代化”的产物。把经济  相似文献   

19.
文艺的本质特征与文艺的自律、他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特性辨析文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不同的文艺现有不同的解释。从反映论看来,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认识生活的一种形式,其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或者说,它是借助于形象思维的。与反映论相反,文艺本体论把文艺看作是独立于社会生活的、封闭的、自足的客体,认为文艺只给人们提供一种审美体验、审美感受,文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审美特性。质言之,反映论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即文艺的他律性入手,强调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本性,并把形象性看作是文艺与其他意识形态区别的标志。文艺本体论则着眼于文艺的自律性,把文艺作为审…  相似文献   

20.
刘志中 《阴山学刊》2003,16(6):13-16
马尔库塞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理解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文艺的政治潜能不在于作品的内容,而在于作为艺术本身的审美形式,尤其批判了将意识形态作简单化理解的庸俗唯物论。因为处在不同的立场和文化语境,我们对此容易误解。认真研究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对如何分析和评价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文化状况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