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辨“与”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么一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今各本大都将该句中的“与”作介词“和”、“跟”、“同”解。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即释为:“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用耕地。”当然,今人将“与”作“和”解并非言之无据。《汉书·陈胜项籍传》,颜师古注曰:“与人,与人俱也。佣耕,谓受其雇直而为之耕,言卖功佣也。”的确,这样讲似乎也通,其原因有二:第一,“与”作“和”解是极为常见的,第二,此解也能适应上下文。然而,我们却认为该处的“与”作介词“为”解似更准确妥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释“垄上”     
释“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帐恨久之,曰这里的“垄上”何解?三家注皆无说。颜师古注《汉书》则云:“垄上,谓田中之高处。”近世的注家则多以“田埂”释之,曰:“停止耕作,到田埂上去休息。”按:田埂非休息之所,且本在耕...  相似文献   

3.
说“闾左”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陈涉、吴广以次当行。” 古人对“闾左”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居于里门之左; 2、平民;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现在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文中有这样的句子:“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相似文献   

5.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亡马步行”一句,一般选本皆忽略不注,有的选家虽有诠释,如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为“亡马步行,无马而徒步行走。亡通无。”(见《史记选》四四七页注三七)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注释为:“‘亡’通‘无’。言此三人并没有马,只是步行。”(见该书三五五页注四二)此说未必的当。“亡”在古音阳部,“无”在古音鱼部,两字同属微母,故为双声通假,这毫无疑问。但此处“亡”训作“无”,“亡  相似文献   

6.
《中学文言文句子讲解》,选句范围限于难懂难解的,容易讲错的,众说纷纭的,以及带有关键性的;讲解范围包括文字、音韵、辞汇、语法、修辞和思想内容,并附句子译文。这是一次尝试,请批评指正。陈涉起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旧读jia)人世,字叔。[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课本上注解为“一个使臣。介、个。”(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33页注)有些选入这篇文章的名家注本也多从此说。如王伯祥《史记选》中就说::“遣一介之使,派一个使臣,介通个,单独之义。”(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史记选》273页注58)尽管如此,笔者不敢与同,现谨陈拙见如下与持“介”通“个”说的同志商椎。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定语代替定中词组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1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为中心的定中词组常常可以直接用它的定语来代替。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坚”指“坚甲”,“锐”指“锐兵”,“无道”指“无道之人”,本都是定中词组,但这里只出现定语,用以代替整个定中词组。 1.2 定语代替定中词组,同一般省略中心语的现象不同。省略中心语,一般分承上省和蒙下省两种,而定语代替定中词组的现象却有它自己的出现条件、语法特点和特殊的表意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在他那部不朽的名著《史记》里,把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涉列入“世家”,又将“号为霸王”的项羽编入“本纪”,表现了其卓越的史识。可是历代史家,多不识太史(?)的苦心,他们纵然对《史记》不乏褒扬之论,但对司马迁这一有心的安排颇多微词。班固因《史记》撰《汉书》,武帝以前之事,多录《史记》原文,却把陈、项归进列传;刘知几撰《史通》,大兴问罪之师,怪《陈涉世家》其称不当,  相似文献   

10.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现中学语文课本注“王之”为“以他为王”,有的文言语法书上也有把它当成动词使动用法的。在教学中,几经琢磨,我以为不妥。译成“以他为王”,是用“之”代“先破秦入咸阳者”。单就选文来看,似乎还通,但从《项羽本纪》全文和《史记》中其他有关文章对这件事的记述来看,我觉得其中的“之”不是指“先破秦入咸阳者”,而是指的“秦”(即“关中”)。  相似文献   

12.
“小句”的说法,始见于刘复(1920)的《中国文法通论》。也有称之为“主谓词组”、“主谓短语”、“子句”、“句子形式”的,为叙述方便,本文一律称小句(引进作者原文时例外)。汉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形相当复杂。其中有些动词可以带小句宾语(即小句作动词的宾语),有些动词则不能带小句宾语。目前,人们对带小句宾语的动词的研究情况究竟怎样,本文作一综述,以便在此基础上对这类动词作更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研读王伯祥《史记选》校释,时有感发,作质疑若干。前曾发表二文。近日少得宽暇,整理其馀,以享读者。1.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己。(《项羽本纪》)注:抵,到达。抵……司马欣,把说情的书信送给司马欣。按:“抵”用到达义,其后常接以地点名词做宾语。《史记·秦始皇本纪》:“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此处“抵”字义为拜谒、投托,凡用此义,其后  相似文献   

14.
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第509页《滑稽列传》里有一句为“鹄,毛物,多相类者。”注说:“黄鹄本是生羽毛的东西,相像的很多。”此句句读和注解似觉不妥。从注解推敲,上下两句应有因果联系,但生羽毛的东西就一定相像吗?这显然于事理不通。此句的关键是对“物”字的理解,“物”古义本作杂色旗帜。《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其中“物”即用本义。古代旗帜除画有本氏族所敬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陈涉称王之后,号为张楚。两千年来,我国文献上有谁曾经用过“张楚”这个年号来纪年呢?就目前所知,首推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在其《五星占》里,记载土星行度的秦始皇三十八年(实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写就着“张楚”二字,那一年七月“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6.
释“聚”     
吾师王迈,训“完聚”之“聚”为“村落”解。深中肯綮。学生循其解,得例以补之,以申师说。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郑伯克段于鄢》有“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句,课本释“完聚”道:“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我们认为此条注释不确。“完”注“修葺”已可,多注“指修城”三字;“聚”也决非“指聚集百姓”之意。“聚”在此应作名词“村落”解。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均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聚集”,与“完”并称,于上下文意难通,安之句子结构不  相似文献   

17.
读诗札记     
一、王之涣《登鹳鹊楼》诗,家喻户晓,千古流传,曾先后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然而对其中“欲穷千里目”一句的理解上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解释为:“目欲穷千里”.目,眼睛,是个倒装句式.(如1979.2上海《语文学习》刘昌智文)有人说是:“诗人欲穷千里目”,“目”即眼睛,“千里目”即古代民间神话中的千里驹,千里眼,指望得很远的视力.非倒装句而是偏正词组.诗人凭高纵目,壮心不己,要“尽量运用(穷)望得很远的视力(千里眼),把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如1980.2上海《语文学习》欧伯衡文),致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及其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或不注、或浑而言之,不求甚解,使读者模棱两可,如1979年初中《语文》第一册曾选入此诗,“千里目”注为“指望得很远的视力.1992年小学语文第五册也选了这首诗,无注.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的教参注:千里目,“目”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既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毒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毒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桐轮”,张守节《正义》云:“以桐木为小车轮”。“关桐轮而行”句则无解。《索隐》及《集解》于此句无诠释,历来学者及注家亦未闻有言及之者。良以事涉秽亵,君子所不乐道。然所谓“以其阴关桐轮而行”者,并非望文即知其义,是以千载而后,此句犹是疑团。人所不道者,未必其义自明。桐,木之轻者也。以为小车轮,未知小至何种程度,设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先秦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语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先秦动词带谓词性宾语的语法特点陈克炯所谓谓词性宾语,是指由形容词和形容词词组或动词和动词词组(包括动宾词组和介宾词组)充当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谓词性宾语句与名词性宾语句,无论就谓语动词、宾语或由动宾结构所生成的语义关系,都各自具有明显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20.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意思是:“在这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们,都惩办他们的长官,杀了长官来响应陈涉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