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锦涛 《广西社会科学》2004,(9):148-151,158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为了发扬知识分子的革命性,避免其动摇性,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知识分子理论,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邢兆良 《人文杂志》2004,(2):177-180
本文从不同的内涵、道德标准和人文关怀区分了职业知识分子和公众知识分子;从政治依附和社会契约的角度区分了古代公众知识分子和现代公众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苏童的小说文本出发,梳理出文本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并从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下产生的边缘化心态和新时期自我公共特性缺失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文本中知识分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振林 《理论界》2005,(4):190-191
知识分子可以从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而人文化的价值目标仍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取向。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原因,使知识分子处于分裂状态。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以普遍的知识分子化的形式重建知识分子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考察,分析了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深刻转变,即从担当社会道德良心的普遍知识分子和启蒙英雄,转向了特定领域里的专业人士,特别考察了后现代社会和文化中的两种突出的知识分子角色——专业型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中间人.  相似文献   

6.
电视与知识分子联姻已成为当前电视节目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并在学界引起争论.电视与知识分子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电视向知识分子借脑,可以增强电视节目深度,并将精英文化引入电视,提高电视文化品位;知识分子向电视借势,电视成为知识分子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与其它地区的抗日知识分子一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贡献不仅表现在抗战的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国民外交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抗战理论方面的建树.这里,笔者试对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在抗战理论方面的贡献作一探讨.在从事这一问题的探讨之前,有必要对抗日知识分子的概念作一界定,并对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的类型作一划分.本文依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抗日实践认为,抗日知识分子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主张、参加、支持和同情抗日救亡斗争的知识分子.而与抗日知识分子有本质区别的概念为“汉奸知识分子”.抗日知识分子在不同地区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就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而言,依其社会地位与政治态度,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胡适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所构成,是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种类型是由沈钧儒、邹韬奋、王造时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左翼知识分子和由青年学生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构成,是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的主体部分;第三种类型是由郭沫若、茅盾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所构成,是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上三种类型的划分,大致包容了国统区抗日知识分子的全部.当然  相似文献   

8.
雷家军  阎治才 《江汉论坛》2007,3(9):134-137
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具有文化的兼容性、知识的实用性、政治的先导性和道德的示范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政治参与、智力支持、道义推动和知识引领.要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要深化对乡村知识分子的认识、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提高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改善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  相似文献   

9.
仲海涛  李卓芪 《理论界》2009,(3):135-136
知识分子问题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有过种种反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基本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实现了在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拨乱反正.本文从邓小平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分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制定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希望能更好地体现其拨乱反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阶层的产生和形成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在各个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此,不能从知识分子的一般规定性出发去论证社会主义条件下知识分子阶层的性质,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知识分子要作具体的历史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脱离直接生产劳动并依附于剥削阶级的在原始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问题是关系我们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为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平等待人、以理服人的民主精神;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用人思想,是张闻天知识分子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陈云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指出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要求积极吸收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提出要团结、改造、使用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强调切实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合乎人民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知识分子研究可概括为三种模式:本质论、阶层论和场域论.知识分子的场域观能够避免知识分子研究中的诸多困境,把它从贫瘠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争论中解放出来,迈向一种富于生产力的、别开生面的知识分子社会学.知识分子的场域观对中国知识分子本土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睿 《学术界》2012,(1):143-151,286,287
在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中,生态理论的兴起为知识分子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系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作用不是割裂的,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知识分子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知识分子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正确理解知识分子的价值则是创造和谐政治生态环境的关键.其次,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转型社会的必然,所以分析转型社会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困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第三,需要有文化生态环境的依托.大学作为知识分子成长和生活的“社区”,其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话语,一直是一个热点.但在关于知识分子话语的讨论中,知识分子的俄国起源和法国起源的两种言说,没有能够得到明晰的论说,而知识分子的俄国型和法国型的不同特点和共同精神,也没有能够得到仔细的析辨.对知识分子概念所含的两个方面,即拥有知识和天下关怀,以及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绞缠和关联,还需要一种思辨上的提升.对知识分子概念所含内容也没有从世界史的大视野进行考察,从而导致在整个知识分子史上,还有甚多的疑难需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遵循商业主义导向下的新闻价值框架和叙事框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将知识分子作为"名人"报道是对知识分子的轻慢,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文件中已经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的区别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正确的,也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一致承认.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上,却众说不一.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范畴,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8.
冉华 《天府新论》2015,(1):125-131
随着媒介工具和媒介功能的日益突出,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日渐式微,两者之间的互动越发频繁、关系日益密切,媒介的功能价值与知识分子的品格常常被拿来进行比对研究.在媒介文化语境之下,媒介动力是宏观的系统思考,知识分子动力是“媒介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具体呈现.媒介动力助推知识结构的转型(或知识分子角色转换),而知识分子动力哲学则是对“媒介动力”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是党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主题.以各时期提出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当时"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为线索,从正确的开端、曲折的迷途、转折与发展三个阶段对建国以来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曲折历程加以历史的审视,并从中得出对当代的某些启示,以期有助于新时期党更好地对待和处理自身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使知识分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杜君 《北方论丛》2002,7(2):30-33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来源于新式学堂、教会学校和国外留学,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工农劳动阶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知识分子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点.五四以后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经历了三条不同的历史道路.探索现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及其所经历的历史道路,可以清晰地展示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