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在新的形势下,过去曾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如何面对现实,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教育工作者和每个大学毕业生及其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如何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向选择"业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然而,面对这一制度,我们的民族大学生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行为误区.体现在对"双向选择"的认识和了解不充分,自信不足,择业方向单一,信息不灵,自我推销乏术等等.为此,民族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并主动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努力把握一定择业技巧,方能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在职业大学实施已十年了,1990年实行双向选择试点的普通高等学校纷纷回到统一分配计划的道路上去,职业大学为什么要提出不包分配?不包分配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职业大学在就业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如何走?笔者去年曾接触到职业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在调查、采访、谈座、学习、征求意见等工作中,所闻、所感、所想甚多,付诸文字,以期对职业大学不包分配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职业大学不包分配提出的背景不包分配,择优推荐,是对一般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包分配制度的改革,建国初期,当时我国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特别是广大工农子女长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采取苏联的模式,实行统招统分、统一住校的办法,对我国五十、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步形成了由政府调控指导 ,学校推荐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本文就正确认识和处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建立和谐社会之基,打造和谐校园之源。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市场就业服务平台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那么,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核心。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当今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误区,并就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各种误区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是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演变历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具有如下特征:就业选择由国家统包统分走向双向选择及自主择业,利益取向由单纯的国家利益走向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就业安排由国家统包统揽走向国家宏观引导与微观项目支持相结合,就业激励由定性走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并轨”的全面实施,为当代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及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学毕业生面向人才交流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适应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和理想,但其中也不乏少数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思想包袱,以至在就业成才路上一厥不振,自暴自弃。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是一门学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向我们提出了“公关”的问题。比如,“双向选择”看起来很简单,那个单位需要我,我愿意去,两者吻合,便达到了“选择”的目的。然而,“双向选择”在实际进行时,却并不那么简单。为什么同样条件的毕业生(或单位),去选择一个单位(或选择一名毕业生),有的成功了,而有些却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公共关系的作用便是其一。本文着重阐述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如何在“双向选择”时正确应用公关技巧,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政策和我校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学校应加强基础与普通本科建设,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和面对市场、拓宽就业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广泛深人思考并做出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以制度改革为其鲜明特色,既是对传统的政治制度禁区的突破,又是对"文革"教训及制度弊端的深刻反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行方向.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推进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科学分析,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他还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的特征与高校邓小平理论课的案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的表现形态是一套行动方案,其根本特征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其主要功能是指导行动和解决问题。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邓小平的实践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的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讲授邓小平理论应突出注意把握下列问题深刻阐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使学生感到邓小平理论“可信”;从指导中国发展的战略高度阐述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使学生感到邓小平理论“有用”;遵循邓小平的思路讲授邓小平理论,使学生感到邓小平理论“有味”。  相似文献   

15.
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邓论”之“三进”工作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围绕“邓论”教学应教什么、怎么教这个中心问题 ,从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必要的理论“灌输”,激发学生自觉性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作者对“邓论”教学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上启下的科学理论,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基础,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在新世纪新阶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的义利观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形成的,在义利观的选择上出现了新的趋向和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三观"的错位,问题在于对他们义利观的选择缺乏必要的引导.邓小平的义利观包括尚义责利、以义制利、以义取利等几个方面,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的义利观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民在价值创造、价值选择、价值评价等价值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邓小平的人民主体价值观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理论风格,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对深化和拓展价值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概括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用邓小平理论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是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着力讲解清楚邓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如何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以成其为理论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内容,才能使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世界视野的形成除了他的传奇般经历外,更在于他很好地继承了人类文明中最为优秀的思维成果,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邓小平始终是在世界、中国、自我的三个层面展开思维即站在世界的高度展开自我的思维,把自我的智慧奉献于祖国的富强和世界的进步,在促进世界进步和中国富强中成就自我。他始终把世界作为中国存在、发展的系统环境,着力于使中国能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在开放的系统中求得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