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十七、十八世纪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她孕育了封建制度的衰亡与资本主义的曙光,是一个人类社会发生巨大转折的时代。中国与日本都是踏着这个时代的步伐,走出了各自社会转型的历史。然而,同属于东方文化的日本与中国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却迥然相异,日本以明治维新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富强,而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则渐次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的差异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看则反映出一种经过积淀的文化的差异。本文拟从都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二特征进行比较,试阐述曾有着一衣带水渊源关系的中日封建文化于十七、十八世纪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经济学家,至少一半以上是在高校.高校的经济学教授是经济学家的主体.本文试图研究:同样学位的国内与国外教授,比如都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授,他们是否有结构上的差异?所谓结构上的差异是指:国内与国外的大学教授,他们的学位交叉度如何?他们的学校交叉度如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学家,至少一半以上是在高校。高校的经济学教授是经济学家的主体。本文试图研究:同样学位的国内与国外教授,比如都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授.他们是否有结构上的差异?所谓结构上的差异是指:国内与国外的大学教授,他们的学位交叉度如何?他们的学校交叉度如何?前者指他们的硕士学位与学士学位是否同一个专业,或博士学位与硕士(学士)学位是否同一个专业;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是工业化的迟到者,其经济学的建构过程包含明显的内在张力,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在普遍规律与特殊国情之间也相抵触。这种内在张力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家的两难处境,使他们对于诸如比较优势理论这样的学说持拒斥态度。作为另一个迟到者,日本的经济学演化亦呈现出了鲜明的非主流倾向,可与近代中国互为参照。后进国家唯有选择切合国情的经济学方能实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转型”的思想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化理论的经典思想。社会转型概念在我国理论学术界被相当普遍地使用 ,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之一 ,也成为理论界研究中国社会的热点及重点问题的表达方式。但由于各自研究的领域、范围及对象的差异 ,使“社会转型”这一概念仍然存有争议。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 ,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特征、动力及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摩擦和冲突 ,提出解决这些矛盾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也就是提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理论 ,为中国社会顺利转型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理论工程 ,需要研究再研究。本文仅从哲学的视角就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体、特征、动力及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谈以下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星期评论》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对工人运动和十月革命的态度从前期的排斥、诋毁到后期转变为赞同、向往;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该刊的社会改造主张从前期倡导民主主义转变为后期倾向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民主主义者各自认同的国家建构模式不同,对马克思主义抱持不同的动机,导致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佛教思想界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调整传统思想以应时代要求。太虚以“法界圆觉”思想为根本,对中国佛学持维护立场,并试图将之综合纳入适应新时代的佛学体系;印顺从“性空唯名”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学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二者对中国传统佛学态度的差异有各自的时代考量,他们探讨的佛教理论与实践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社会转型具有社会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等三种主要意义。中国社会转型是多向度的,主要表现为四种社会变迁与发展趋势。中国社会转型是浓缩的、急剧的,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包含失业、社会分化、犯罪、社会不安、公害等社会代价。本文提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指标体系、社会转型代价与预警指标体系,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9.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因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 ,共同分享了 2 0 0 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分别介绍了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中国经济情况对他们的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论新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因其知识背景、学术立场以及利益驱动不同,很难再“异口同声”了。极有可能出现这样令人尴尬的局面:经济学家指责人文学者只会高谈阔论,无益于国计民生;而人文学者则反唇相讥,嘲笑经济学家之缺乏道德关怀。诸如此类基于各自学科视野的“傲慢与偏见”,恐怕一时无法化解。与其不着边际地强调科际整合,不如退一步自扫门前雪,理解各自所面临的具体而细微的困境,并寻求真实且可行的超越途径。对于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学者来说,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大…  相似文献   

11.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因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共同分享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分别介绍了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经济情况对他们的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亲子为纽带的初级社会群体。对于家庭成员来讲家庭是他们生活的场所 ,是他们事业的基础 ;对于社会来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与社会的活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转型时期 ,正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并将进入信息社会。伴随着社会转型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观念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表现在家庭中则是“性别的、代际的和经济的独立、平等与民主的意识正在日益渗入家庭。这经常与传统的家庭伦理产生差异与冲突 ,形成当前家内人际关系互动的显著特征。”① 其…  相似文献   

13.
富人与穷人     
之一:经济学家的“富人情结”这几年,经济学家十分得宠。他们常常是高官和大款的座上宾。他们肩挎手提电脑,四处赶场,兜售他们所谓的理论和战略。他们是学术市场的获利者,他们不在乎对牛弹琴,也不恼怒会场上此起彼伏的手机声。他们清楚地方官员和大款请他们来海吹一通,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家的天职就是为财富而讴歌。经济学家是天生的势利眼,穷人处在他们视野的尽头。对于穷人的困窘,经济学家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他们能够宁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富人身上,也不向穷人打一声招呼。也许,这也…  相似文献   

14.
杨蓉蓉 《兰州学刊》2005,(5):275-277
本文旨在对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进行反思,同时通过清理"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与立场,对中国社会转型等背景下的90年代文化特征、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担当及文化重建等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性质、途径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个20世纪里,中国经济学家似乎始终是外国经济学家的学生,不论他们学的是古典主义、马克 思主义,还是当今在中国流行的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但是,在21世纪里,中国经济学家还会甘居 这样的“学生”地位吗?中国经济学界从1995年开始的关于建立和发展中国理论经济学的讨论.似乎表 明这种情况将会有所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有赖于解决21世纪中国理论经济学 如何发展的问题。这里,首先要回答“中国理论经济学”指称什么,其次要找到建立与发展中国理论经济 学的基本途径,最后要明确中国理论经济学发展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庞大社会群体。他们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为城市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身的权益却始终无法得到保障。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他们,但是对于城市而言,他们仍旧是边缘人。尽管当前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关注程度有所增加,但是,非正规的就业状态仍然无法保障广大农民工的正当权益。本文主要分析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遭遇到的社会排斥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研究屈原与司马迁文学传承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二。文章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迁第一个继承和发扬了屈子的真精神。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个性化诗人,是中国抒情诗人之祖,司马迁则是中国第一个独特风格的史传文学家,是叙事文学这宗。他们二人的理想、情感相通,悲剧命运相近,浪漫气质相似。屈骚、《史记》,体制有别,精神骨子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弗里希和丁伯根是20世纪最具盛名的经济学家,他们是计量经济学的拓荒者,正是由于他们开创性的研究,计量经济学才成为主宰西方经济学的显学.同时,在应用计量方法的时候,他们又各自在动态经济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他们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指出其伦理道德方面的二重性矛盾,并以此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构建的总体思路和近期对策,明确提出道德重构需要人们具有超前的眼光,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进行不断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社会学对于过去三十多年的社会转型给予了极大的理论关怀,创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理论。为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的需要,当代中国社会学应将其研究核心确定为和谐社会秩序及其建构,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秩序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核心的确定有其坚实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学开展和谐社会秩序及其建构的研究,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前人有关社会秩序研究的积极成果与认真研究三十多年来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基础与整合机制这两项基本原则,必须遵循实现研究态度上由被动的滞后研究向主动的超前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上由片面研究向全面研究转变,明确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特点、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础与整合机制这两条有效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为成功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秩序理论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而为顺利建设更加良好、稳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