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王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水浒传》招安部分作为一个艺术板块具有突出的文学价值,删掉它既造成整体上的缺憾,又使全书有来龙,无去脉。招安板块不仅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深化主题、刻化人物方面也有许多难得之笔 相似文献
2.
周维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6)
一般认为《水浒传》最初的本子应是宋江等在梁山泊聚义后便受招安,接着就以征方腊事结束。到嘉靖年间,郭勋翻刻时插入了征辽一段。万历年间,社会上小说流行,一些书坊竞相出奇制胜,又平空增添了征田虎、王庆二段故事。杨定见根据当时流行的各种闽本(有一百回、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回)改编成新的一百二十回本,比较完整密合。此后不久又出现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金圣叹自称得到“古本”只有前面七十回,断言为施 相似文献
3.
穆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一、问题的源出《水浒传》的主题如同它的本身,可猜解的太多,而实证确又少。研究者们虽未蒙如《红楼梦》专家的“考据癖”之名,但又在深入地考察。这期间。巨细浩繁间有,在古典文学岌岌可危的态势下,仍有人不畏 相似文献
4.
王文彬同志在《延边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发表了《关予〈水浒传〉与“招安”的再认识》,明确提出了宋江受招安“有理“、平方腊“有功”的观点,实在新鲜!拜读之后,反复思考,又实在不敢苟同,现写出自己的拙见,愿与王文彬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广大读者和学者。 相似文献
5.
陈德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1998年电视连续剧《水讲传》的播映在观众和文艺批评界引起了一股争论的热潮。以此为契机深入讨论研究一下《水浒传》,澄清一些认识,是有价值的。“文革”后期,1974年毛泽东同志对《水浒》的批示,被用来抓党内的宋江和投降派。实际上是借用评《水游》来影射现实的政治斗争。因此不能作为对《水游》的全面评价,至多可以看为一家之言罢了。但毛泽东毕竟不是一般的评论者,由于他特殊的政治地位,给评价《水浒》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建国后围绕《水浒传》的几次讨论中,宋江的招安问题都占着重要位置。特别是毛泽东的批示以“《水浒》只反… 相似文献
6.
邹必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1,(4)
《水浒》问世以来,“招安”问题时有争论。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招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认为《水浒》中的“招安”基本上是真实的,是宋江思想局限性的反映。本人赞同这一看法,但觉得言意未尽,故写出下面这些,以求教于大家。一、从宋江所处的环境看,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又是被“逼下梁山”的——“招安”是真实的。提到“招安”,首先应当提到的是宋江。宋江是“招安”路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几经周折,他和众好汉走上梁山,最终又走下梁山。 相似文献
7.
张同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9-82
《周易》的"阴阳"思想渗透进华夏古代文化的角角落落,《水浒传》也具有浓厚的"阴阳"思想,其中的治乱认识、华夷之辨、贤不肖之分、忠奸之争以及儒、道思想等都与《周易》的"阴阳"思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周易》的"阴阳"思想是理解和解释《水浒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所谓忠,按照荀子的界定,只有逆命而利君即能够不尊从君的错误意见,却有利于君的根本利益才是忠的,而不是唯君命是从。所谓义,是根据其同音字仪与宜来定义的。仪(礼)是其根本。宜则是其行为表现的是否得当的评价。因此,义一方面是要求个人严格按礼的规定来行事,另一方面则是对一切违反礼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水浒传》中对义的概念的使用,就是严格按照这一定义。宋江接受招安一方面是历史的真实与无奈;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矛盾,儒家的王道梦在宋江身上半途而废,作者改变不了历史,但作者体察到了王道梦实现的艰难。《水浒传》运用春秋笔法批评宋徽宗因无道、失道造成天下大乱,因谋杀忠义而最终亡国,其意义乃在于借此向他所生活的明代社会——一个比北宋更为黑暗的,更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更加严酷的重用奸佞,诛杀忠义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9.
马幼垣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本文从“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和历史上的游侠思想的梳理出发,并通过宋江形象和梁山义军的宗旨的探讨,论述了《水浒传》中“忠义”和“聚义”、“全忠仗义”和“替天行道”的关系。进而论证,梁山聚义并不是农民起义,梁山义军实质上是一支江湖豪侠武装。说明梁山义军的悲剧不在于“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而在于“逼上梁山”,“宋公明神聚蓼儿洼”。通过这种悲剧,《水浒传》表现了对封建乱世的极大愤懑和忠义思想的深沉迷惘。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灵官殿”小考——兼及《水浒传》成书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10-113,135
《水浒传》第十三回和第十四回都写到了刘唐醉卧灵官殿,这应是灵官信仰在民间较为普遍所致。有关灵官之名及其事迹、信仰的记载都大量出现于明永乐年间之后,因此,关于灵官殿的细节应视为推断《水浒传》成书时间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邵子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20
《水浒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因素,但纵观对《水浒传》的各种研究,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水浒人物内在生命的细致考察,这种情形使得《水浒传》中人学因素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水浒传》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体验和反思,对水浒人物的情绪、意识、价值观和思维逻辑、行为特征作出恰当的分析和评判,对他们的理性和欲望、文化内涵和生理本能的构成因素及其矛盾冲突的过程作出完整的描述和清晰的揭示,进而为当代社会的人格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继续”一词,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认为它是一个表示动作起止、始终、延续的动词,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从构形上看,它可以粘附“着”、“了”等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①同敌人的斗争在继续着。 相似文献
13.
郑文兵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121-126
通过对众多学者在门学科和社会生活中“财富”概念认识差异的分析,坚持了广义财富概念和狭义财富概念的分类,认同自然资源不是财富,和劳动一样,自然资源只是生产财富的源泉之一。同时,认同和支持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财富概念的定义,认同“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建议坚持经济学自身对“财富”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成书时间“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仰东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8-92
《水浒传》成书时间多有争议。文章从书中作者在史地知识方面出现的谬误入手,分别分析以山东为主体的北方水浒故事系统与以杭州为主体的南方水浒故事系统中出现这种谬误的原因,认为北方水浒故事系统出现早于南方水浒故事系统。通过梳理水浒故事系统的流变,认为《水浒传》当迟于元末明初所产生的杂剧《征方腊》;通过朱有燉水浒戏创作情况验证了这一观点的可能性,并进而证明宣德八年说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16.
二《水浒传》的早期刻本,在字句方面有很多不够完备的地方,以后的刻本就有逐渐修改的倾向,“容与堂本”也不例外,早出的版本,字句也难免有不完备的地方,而“内阁本”就有修改。一般都认为,“容与堂本”是以“天都外臣序刻本”为底本而刊行的,这两种版本的异文以及增添或删改之处,在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校勘记里面都注出来了。现在我们用“内阁本”作底本,再用其它本子加以校勘,从总体上来看,关于字句的差别大约不足一千个 相似文献
17.
18.
张文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文通》以义定类:一字一义,则一字一类;一字数义,则一字数类。后者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实际上就是字的兼类。且《文通》的最小运用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因而一字数义的兼类现象就多了起来。而当某个字的甲义临时引申为乙义时,该字则由甲类字"假借"为乙类字。可见,《文通》的字类理论自成体系,其"字无定类"与"字类假借"并没有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9.
邵霭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5):83-87
《马氏文通》非常重视区别"读"和"句",反复进行论说,还先后对17个段落和3篇短文进行"读"和"句"的分析,示范"读"句"区别,很费了一番气力。后人批评《马氏文通》"读"句"界限不清,其实只是一种误解。关键在于"读"与"句"在结构上相同,只在语气上有区别,而语气是不怎么容易分辨的。不过,仔细领会《马氏文通》区分"读"与"句"的理论,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20.
聂丹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6):81-84
《水浒传》中的程度副词“最”,可以划分为两类:(1)达到极度的客观相对程度副词;(2)程度级量较模糊的主观绝对程度副词。不独有偶,“颇”“仅”“相当”“极”“太”“十分”“还”“较”等程度副词也有两个程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