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庸》索隐方尔加《中庸》,孔子之孙子思所撰,从某一方面对孔子思想加以深化。《中庸》本为《小戴礼记》之一篇,自唐代中兴儒学的韩愈、李翱开始,将之奉为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尊崇其在经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二程...  相似文献   

2.
儒家产生时并没有一种传统,儒家的传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孔子曾认为他的思想是“以一道以贯之”的,他并没有说明“一道”是什么,而他的学生则把它理解为“忠”和“恕”。《中庸》自称是“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但是从未有人描写过尧舜的传统制度如何。中庸之所以能成为儒家传统的中心概念,是因为中庸是儒家传统的开始。“中”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适度的、恰当的,《中庸》:“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论语》:“过狁不及”等等都是此意。另一个含义就是程颐提出的不偏执一端的说法。“中”的思想在儒家的第二代《大学》、  相似文献   

3.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是《论语》中孔子直接讲“中庸”的唯一的一句话,也是“中庸”一词的最早出处,自然也是今天研究孔子中庸思想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文字史料。近年来,人们从发展观和伦理观角度挖掘中庸思想的义蕴,虽多有所得,但由于对此句剖析尚有未尽,所以对中庸的认识也难及根本。愚以为,通过探“中庸之为德也”句之原,可以得中庸主观与客观统一方法论之本义。 “中庸”,是揭示主观与客观统一之规律的方法论范畴。中,在甲骨文、金文中,亦表“中间”( 参于省吾《释中国》、《甲骨文释林》)。“中间”…  相似文献   

4.
中庸范畴及其在儒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阐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庸范畴的基本涵义;一是中庸思想在儒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文章辨析了中庸的三种命义,确定了它的四重内涵;论证了中庸在孔子思想中的特殊地位,揭示了它在构造儒学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文章认为,中庸作为孔门的“一以贯之”之道,在儒学中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又是其方法论原则,由此构成儒学的理论基石,代表着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庸》因其巨大的思想张力和可再阐释性而成为学者们竞相研究的文本,对宋代道学话语系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道学发端时期的重要人物陈襄关于《中庸》的研究,认为陈襄已经关注“性”与“道”之本质同一性的建构,并在《中庸》的视域之下预示了后来道学的一些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从哲学、美学和文论的结合上,综合地探讨了有关中庸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很早就被介绍到了西方,一度曾为欧洲启蒙思潮所容纳;古希腊中道在中国的传播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时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起过一定的影响。作者着重探讨了亚里士多德中庸论的伦理性质、方法论特点及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差异。本文还评述了罗素与王国维的中庸研究特色。作者认为,作为人类文明思想宝贵遗产的东、西方黄金中道,必将会被整合到世界文化思想体系的总图景中。  相似文献   

7.
倪培民 《求是学刊》2005,32(2):6-12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世忠 《探求》2002,(4):24-26
“中庸”除了教诲我们不走极端外,其本真内涵还应包括:1、适合(“中”)天、地、人三才(世界)之本来面目及其规律(“常”即“庸”),强调:适合(于),适中,故“中庸”是“真”。2、中庸是最高德性。故“中庸”是“善”。3、“中庸”是整个宇宙的普遍和谐,故“中庸”又是“美”。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庸之道,仍然有其积极的现代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语料库方法和网络在线工具建立《中庸》英译语料库,从单词、语句和语篇三方面对理雅各和辜鸿铭《中庸》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标记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译本风格特征的异同.通过数据对比和分析,发现两个英译本的表达均通顺自然、译本整体用词难度和阅读难度趋于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译本明晰化特征明显、文体均趋于口语化.相比之下,辜鸿...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05,32(6)
哲学□海外来稿[美]乔治F.麦克林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宽容精神1.6………………………………………………………………………[美]奥利瓦·布兰恰特经济全球化:理解与克服1.11………………………………………………………………………[美]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2.6…………………………………………………………………………………———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美]理查德·斯蒂克勒解释《中庸》:孔子是诡辩派还是亚里士多德派2.13………………………………………………[美]安乐哲对批评的回应2.22…………………………………  相似文献   

11.
乐爱国 《社科纵横》2013,(2):142-144
本文简要梳理了研文朱熹《中庸》学的脉络,以期促进对朱熹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王晓元 《唐都学刊》2004,20(5):144-146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在当代音乐发展的走向中仍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西方文化中的单极思维造成的对"音乐资源"的无限"开采",有可能给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使音乐的和声与曲式构架遭到彻底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能避免这两种极端,对音乐的未来发展或许有一些益处。  相似文献   

13.
中庸与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也是其改良主义哲学的核心。在认识上强调客观事物的差异与调节的必要性 ;在实践上则主张通过损益来化解矛盾 ,推陈出新 ,它是太平治世之说 ,而非乱世争雄之道。  相似文献   

14.
季涛 《浙江学刊》2001,(3):181-185
本文基于对浙江省二十年司法制度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地方经验与中国国情,分析了理论界存在的有关司法改革的三种模式激进主义、相对合理主义、合理性相对主义的优缺点,进而提出我国司法变迁的未来模式理应是超越激进与保守的中庸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的古典书法视"中庸""内敛""优雅"为艺术的至高境界,在笔法上强调中锋用笔,在结字造型上强调均衡和工稳。品读杨哲江先生的行书作品,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处处感觉到一种"中庸""内敛""优雅"的审美情趣。《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杨哲江先生的行书在强调平正安稳的同时,也注重用笔的变化、结体的错落,尽量避免流于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国",这与孔子"中庸"的哲学观相一致,而体现了"中庸"哲学观的礼乐治国思想则是孔子实现"理想国"的具体措施."诗""乐"一体,(诗三百>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对"郑声淫"的评价,是从礼乐治国角度评价的,是对具体邦风的评价,属于政治评价,是"析言";孔子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是对<诗经>整体风格的评价,既是审美评价,也是政治评价,是"浑言",这两者的评价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进行的.所以,"郑声淫"与"思无邪"之间不存在矛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白岩松家事     
张云 《东西南北》2013,(22):32-33
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白岩松曾经呼吁“拯救男人从当父亲开始”,这是有鉴于中国男孩欠缺阳刚之气,一则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庸当道,二则因为父亲这个“老师”也常常缺席。  相似文献   

18.
本篇论证了安乐哲和郝大维最近对《中庸》的解释和翻译在中国和西方思维样式之间划了一条错误的对立二分法的界线。西方思想并不都是以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为出发点的 ,而中国的思想也不总是基于一个无确定性的变化世界。孔子的概念像“诚”和“物”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语言很相似 ,两者都基于一个能动存在体的世界 ;这些存在体自返地努力完善和实现它们自己固有的潜能。所以用古希腊的诡辩派的语言来翻译这些及其它有关的中国的词语在哲学上是使人误解和不恰当的。而正像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的 ,恰当理解的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语言才能对《中庸》原文作出准确的表达和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丁四新  Zhu Yuan 《孔学堂》2023,(2):35-44+137-146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20.
越黑越惊艳     
在所有色彩中,黑色一向是神秘、诱惑的代名词。家居里,旧有的观念是"黑色在家里太沉重、压抑",所以很少有人会在家中大面积地使用黑色。但实际上,黑色用得恰当,如同服饰一样会有着震撼、迷人、惊艳的效果。如果你是个此中高手,可以来个"黑色诱惑版"家居;如果你是个中庸派,至少也可小试牛刀,尝试一些黑色的单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