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浪漫巴黎     
巴黎的浪漫来自巴黎人. 111年前,卢米埃尔兄弟招呼街坊四邻亲朋好友,齐聚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了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几部短片,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流动的影像,自此诞生了艺术园地最浪漫的一个类型——电影. 此次巴黎之行,没有找到卢米埃尔兄弟最初放映电影的那家咖啡馆,无缘感受电影诞生时惊艳世界的感觉,但现代巴黎人的浪漫,却在一踏入巴黎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卢米埃尔兄弟纪实电影的兴衰、梅里爱创作的戏剧电影和蒙太奇的发明运用、我国第五代导演的探索影片及后来他们向传统影片的回归等等,从电影的逼真性与假定性特征出发,论述电影给观众的感染力和电影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1自法国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短片以来,影视艺术已走过百年历程。与伴随人类文明进程而前进的历史学相比较,这百年时光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是相对于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影视史学而言,这是一段丰富而充满变化的历程。影视百年见证了影视艺术的生长、发育、成熟,当大众文化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俘获了数以万万计眼球的注意力之时,作为其生力军的电影、电视,因在传承文化、建构历史等方面所肩负的使命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知识界分别从文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解读,而西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中国电影发展、普及和农村文化变革的开拓与躬行者。文章尝试从文化传播、社会徙变、政治服务、文艺生活四个方面对其社会功用和社会角色进行分析评判。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是中国电影发展、普及和农村文化变革的开拓与躬行者。文章尝试从文化传播、社会徙变、政治服务、文艺生活四个方面对其社会功用和社会角色进行分析评判。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界全球化发展背景之下学生亟需掌握的能力之一。而电影是传播文化的有效媒介。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即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中性与情绪化文化、男权社会与男女平等对电影《通天塔》进行跨文化差异分析。从现象分析本质,用情节分析理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影、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7.
传播文化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交流与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对传播的影响重大,它既来自传播者的文化势能,也来自受传者的文化环境,同时渗透到传播媒介及其过程之中。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模式与文化的选择、自我保护功能即维模功能相联系。文化适应与文化竞争是影响传播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传播文化从属于一定的构造和规则,其除了明示性和暗示性规则外,还有精致性和限定性规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跨文化视角,从"文化共性""文化融合""文化适应"三个方面解析美国电影在全球的成功传播,及其所反映的美国主流价值观和信仰对全球文化的深远影响.好莱坞电影成功的跨文化输出策略,为我国电影对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以此为基础,探寻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积极寻求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契合点,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电影不仅是承载文化的容器,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泰国电影风靡中国,泰国文化元素通过电影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并迅速在中国展示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本文首先分解了泰国电影文化在中国的三个主要传播阶段:泰国民俗文化传播期、泰国潮流文化传播期和中泰合作电影文化传播期。然后从坚持民族文化特色、构建多元文化理念、精准把握潮流动向和开放优秀电影资源四个方面分析泰国电影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策略。接着,解析了泰国电影文化乐于被中国观众接受的主要原因:中泰亲近的地缘文化和中泰友好的邦交环境。最后指出当前泰国电影文化传播存在的严峻挑战,期望能为泰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更多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交流通常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而电影语言则是一种富有艺术性的国际语言,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无疑担当起了跨国交流的文化使者的重要角色。“顾名思义,跨文化传播无疑应是文化、传播并重。”[1]我们认为,电影不仅让中国人了解外国,而且也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电影自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世界第一部“活动电影机”公开放映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与西欧的戏剧和中国的诗歌相比,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还是太年轻了。在短短的九十几年中,从游艺场上的“杂耍”“小玩艺”到被承认是一门艺术,再到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舞会皇后”“二十世纪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电影放映队是依据我国实际社会发展情况产生的特殊的电影传播者,对我国电影媒介的普及、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电影文化的传播、人民精神文化的建设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播文化是人与人、人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交流与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对传播的影响重大,这种影响既来自传播者的文化势能,也来自受传者的文化环境,同时渗透到传播媒介及其过程之中。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模式与文化的选择、自我保护功能,即维模功能相联系。文化适应与文化竞争是影响传播文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传播文化从属于一定的构造和规则,除了明示性和暗示性规则外,还有精致性和限定性规则。文化类型可分为高文脉型与低文脉型。  相似文献   

14.
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银幕百年,从卢米埃尔兄弟纪实短片的诞生到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从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到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崛起,从好莱坞"梦幻工场"魅惑全球到中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起云涌,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到巴赞长镜头纪实美学理论的抗衡,从法国新浪潮到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潮起浪涌,从叛逆的新好莱坞到伯格曼的深入人的内心的"魔镜"……生命的记录与虚构始终是纷繁变幻的电影流派及理论抵牾相争又互动互补的焦点。然而,电影无法将记录与虚构彻底剥离,因为电影让你认识了你自己,留住了岁月流逝,还得张扬人类的天性———希冀在梦中飞翔。  相似文献   

15.
诗是人类的摇篮曲.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诗就成为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样式之一.电影的年龄同诗歌相比,犹如一个人见人爱的婴孩面对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电影的岁数是屈指可数的.正如贝拉·巴拉兹所说的:“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不象其他各种艺术的诞生日期已经无法稽考.”这个诞生日期,一般电影史家都认为是1895年.这一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地下室第一次放映了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诸如《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等长度很少超过20公尺、放映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普通的活动照片,从那时至今还不到一百年.至于电影美学的研究最多不过六十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李小龙系列功夫电影中的"大同"观,包括武术层面的"中西合璧",文化层面的"百家争鸣"以及社会层面的"和谐安邦"。其电影片名、武功专业术语以及武术文化的成语、习语等文本中,都反映了这种"大同"观。可以说,李小龙本人及其电影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大同"观,为中国哲学智慧走向世界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世界性的根本路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音乐,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音乐传播。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传播的沃土,也是中国电影音乐传播的灵魂。发现并培育拥有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电影音乐艺术品牌,使其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它就必然会在世界电影乐坛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文化与好莱坞电影文化之间,建立了十分深厚、源远流长的互动关系。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一方面受到好莱坞电影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与好莱坞电影的交流、竞争中,逐步确立了带有自身鲜明民族特征的文化品格。可以说,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世界电影文化交流史上最富有学术价值的个案之一。今天重新审视这一关系,不仅会因中国社会文化的开放而获得崭新的现实内涵,而且有助于中国电影更为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电影市场的互动格局之中。2006年6月18日,由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第九届上海国…  相似文献   

19.
电影角色是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工具。对1919—2020年中国角色在欧美电影中的形象变迁的分析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角色的形象并不单一,但中国角色形象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欧美电影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主观臆想转变为客观接纳,从对中国人或恐惧或蔑视的态度转变为局部的肯定。然而在目前欧美的主流电影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总体上还是一种抽象符号,缺乏坚实的文化内涵。在方法论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既有客观、高效的优势,也有受制于原始文本材料质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中国早期电影做整体观照.中国电影诞生之初,虽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维和文化品格,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媒介,它无法从当时特殊的社会机制、文化机制剥离,因伴随着报刊等纸质媒介环境而传播现代科技、启蒙思想,并显示出巨大的潜能和顽强的生命力.早期电影的现代性特征,决定其在"文化现代性"系统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从创作群体、创作理念、本体呈现,还是从与娱乐、商业的博弈等方面看,中国早期电影都是现代性意义链上不容忽视的一环,其创作策略和理论建构的历史性遗产,对当下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电影理论资源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