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武汉抗战时期,虽然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小说创作没有报告文学、诗歌和戏剧那么热烈,但仍有长足的进步和明显的特色。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地主恶霸豪绅和一切恶势力,这是五四时期、左联时期中国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而到了这个时期,由于民族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作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直到“左联”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和理论批评活动,对于我国的新文学运动和创作实践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概述茅盾前期(主要指从“五四”运动到“左联”初期)文艺思想的发展以及他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建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左联”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服务,要求作家深入革命的实际,与战斗的实际生活接触,到工厂到农村到战线到社会的底下层中去关心工农大众的生活,去描写他们的生活。因此,左翼作家小说创作描写工农大众生活的题材从数量上来说是最多的,而各种工人、农民的形象则成为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显现出一种与五四小说创作不同的主题与题材取向。  相似文献   

4.
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什么是新文学》等一系列文章,高扬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旗帜,猛烈抨击封建兽道、神道的旧文学,力图从内容上为...  相似文献   

5.
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 ,是其作品由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进步文学 ,进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的转折阶段 ,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丁玲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研究 ,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思想、艺术转变的轨迹 ,并能由此透视出 30年代的左翼青年作家们小说创作的某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创作中,短篇小说占有重要位置。从一九三一年开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左联时期革命的深入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展,茅盾以“改换题材和描写方法”①的坚强意志,自觉地负荷起文艺家的社会使命和时代使命,把文学作为“表现时代,解释时代,而且推动时代的武器”②,在创作出长篇巨著《子夜》的同时,还创作了以《春蚕》、《林家铺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短篇。  相似文献   

7.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叶紫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联”时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彪炳千秋的一章。这一章,是左翼作家和文艺青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其中,有着叶紫的一分贡献。 叶紫(1912——1939年),原名余鹤林,湖南益阳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创作。他的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星》等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响彻着为农民的悲惨境遇鸣不平的呼号,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反抗斗争的宏伟画面。它们以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术风格,震动了文坛,吸引和鼓舞着广大读者,为成长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增添了生力,也奠定了叶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叶紫是“左联”时期一位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在短短六年的创作生涯里,  相似文献   

9.
写作本身即是对自己生存体验的表述。以现代文学史中女性小说写作为研究对象,从主体认同的视角对现代文学女性写作的三个阶段——五四时期、左联时期、全面抗战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主体认同经验做出梳理与表述。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中女性文学所呈现的与时代同构或者异质的现象,透视出女性群体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的整体生存境遇,从而使得女性文学能够突破单一的性别研究视角,在更宏大的现代化民族国家构建的框架下得以展开分析研究,推动女性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适发表于一九一七年一月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正式宣言。但是直到如今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有的仍认为此文所提倡的不是文学革命,仅仅是形式主义的改良,明显地暴露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面貌”。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就其实质来说,究竟是革命的还是改良主义的,尚须认真研讨。笔者不揣浅陋,想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判定五四时期文学主张是否具有革命性质,我认为重要的依据,是看它能否体现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精神。《文学改良刍议》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精神。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文学改良“八  相似文献   

11.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郑伯奇同志不幸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五日逝世。这位文艺界的老战士,从参加社会活动起,就寻求真理,追求革命,长期接受党的领导。五四运动时期,即和郭沫若同志一道积极参加革命文艺活动。在左联时期,是有名望的作家和文学活动家,在党的领导下,对促进革命文艺运动、培养青年作者,做了一定的工作,并与鲁迅先生建立了友谊。抗战时期,从事救亡工作多年。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民主运动。解放后,一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了  相似文献   

14.
论五四文学现代文体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文学现代文体意识的觉醒,首先体现在先驱者既推崇语言符号体系的革命,又认识到它毕竟代替不了文学文体的革命,并由此进一步从话语方式的根本变革上实现能指对所指的充分表达与创造;其次,“五四”文体革命与思想解放运动表现为一种异质同构、同步发展的关系,从而保证了“五四”文体的现代意识与人本价值;再次,在文体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上,“五四”先驱者不仅将文体革命视为文学革命的首要战略重点,而且始终以现代文体的实践与探索为主旋律。文章同时还对现代文体概念、白话文运动与文体革命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 ,“科学”、“民主”的倡导不仅对封建思想、专制制度进行摧枯拉朽的破坏 ,并且在文学领域也造就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势态 ,“五四”新文学带着儿童的率真和单纯 ,走向自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促使文学走向现代化,国外文学对新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惠特曼以及欧美新旧大陆各种流派对于“五四”当年及其以后的许多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惠特曼在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及接受情况,可以看出翻译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五四文学革命与西欧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极为不同;对“人”的价值的探索认识有同有异。五四文学革命的匆匆过程,其理论其创作其文化能量与西欧文艺复兴都有差距,因各种原因并未实现其理想与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 用“为人生的艺术”概括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新潮”作家群的文学观由来已久。他们的小说创作活动通常被归结为批判现实,改良人生。这一概括并无不当,却显得粗疏。它揭示的只是文学家对待生活的态度,无力反映作家表现生活的独特方式。五四时期,在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人生选择的作家们,表现生活的方式复  相似文献   

19.
不是风凉话而是悲凉话的“三边文学”,主要是为大陆在政治运动中清算自己的“革命同志”感到悲哀。徐讦反对用宣传文学、政治文学取代真实的文学。在左联研究中,徐讦为梁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翻案,体现了他的预见性。但他认为左联是特务组织,则显得过于轻率和随意。  相似文献   

20.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